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华大眼翼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华大眼翼龙(属名:Sinomacrops)是蛙嘴龙科翼龙类的一个属,化石发现于中国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镇髫髻山组的道虎沟岩床,年代为侏罗纪中晚期,约1亿6400万至1亿5800万年前。模式种兼唯一种是邦氏中华大眼翼龙(Sinomacrops bondei)。[1]
Remove ads
发现及命名
在河北青龙木头凳附近发现了一具翼龙类骨骼,最后由锦州古生物博物馆收购。2015年魏等人命名、发表为新属新种邦氏中华大眼翼龙(Sinomacrops bondei),属名由拉丁文的sinae/Sino-(中国)加上makros/macro-(巨大的)与ops(眼睛或脸部)组成,意指这种来自中国的翼龙具有蛙嘴龙科典型的大眼及宽脸;种名纪念启发研究人员的古生物学家尼尔斯·邦德(Niels Bonde)。因为名称是在电子期刊发表的,需要生命科学识别码来支持有效性,属的识别码为C1268C7D-80AA-4854-93E7-0E60220A05BC、种的为048E9ADE-8C3A-47D4-B074-DCEFA40BDE9A。[1]

正模标本(编号JPM-2012-001)来自髫髻山组的道虎沟岩床,年代可追溯至卡洛维期至牛津期,约1亿6000万年前。是压印在石板上的一具几乎完整的骨骼,但因为骨骼被压扁变得十分脆弱且易碎,清修过程中剥落掉许多骨骼碎片,这些部分在石板上剩下轮廓印痕来辨识它们的原来位置,主要包括尾椎、胸骨、右肱骨远端(远离关节点)骨骺(长骨的圆润末端)、右尺骨桡骨近端骨骺、部分左肱骨以及大部分的左手。透过CT扫描来检验骨骼细节。其中左翼手指和大部分左手遗失。在头骨、颈部、后脚保存了皮肤印痕。没有显示任何体毛的迹象。推测标本属于一只年轻成年个体。[1]
Remove ads
叙述
中华大眼翼龙是蛙嘴龙科的大型成员,但仍是相当小型的翼龙,翼展长约90公分[2]。其具有两项自衍征(鉴定特征):上颌骨最前面三个齿槽排列紧密;胫跗骨长度为股骨的两倍。[1]
分类

(A)蛙颌翼龙
(B)中华大眼翼龙
(C)热河翼龙
(D)黄昏翼龙
魏等人(2021)将中华大眼翼龙分类于蛙嘴龙科中的蛙颌翼龙亚科,与蛙颌翼龙互成姊妹群。以下支序图取自他们的系统发生学分析:[1]
蛙嘴龙科 Anurognathidae |
| ||||||||||||||||||||||||||||||||||||||||||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