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湖北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设立的一级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湖北省,为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延续清代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中七省之一。简称为“鄂”。
Remove ads
管辖范围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辖境相当于现今湖北省除英山县全部、大悟县东北部、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以外的地区。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86229平方公里。东与东南接安徽省、江西省,南接湖南省,西界四川省,北与西北则邻河南省、陕西省。
人口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1]: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湖北省的人数为10万7719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4%[2]。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湖北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 | 旧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
夏 | 三苗 | ||||||||||
商 | 于越 扬越 | ||||||||||
周 | 庸国 楚国 | ||||||||||
春秋 战国 |
楚国 | ||||||||||
秦 | 南郡 南阳郡 | ||||||||||
西楚 | |||||||||||
汉 | 江夏郡 南郡 刘表荆州 | ||||||||||
曹魏荆州 | 蜀汉荆州 | 孙吴荆州 | |||||||||
西晋 | 荆州 张汉 | ||||||||||
东晋 | 荆州 桓楚 | ||||||||||
刘宋 | 荆州 | ||||||||||
萧齐 | 荆州 | ||||||||||
萧梁 | 荆州 | ||||||||||
后梁 | |||||||||||
隋 | 襄州 荆州 随州 郢州 复州 峡州 鄂州 | ||||||||||
西梁 | |||||||||||
唐 | 江南西道 | ||||||||||
后梁 | 荆南节度使 | ||||||||||
荆南国 | |||||||||||
宋 | 荆湖北路 | ||||||||||
元 | 湖广行省 | ||||||||||
明 | 湖广布政使司 | ||||||||||
清 | 湖北省 | ||||||||||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 |||||||||||
中华民国 | 湖北省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湖北省 | ||||||||||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湖北打响了第一枪(武昌起义),在湖北咨议局成立了武昌起义军政府。中华民国得以成立。
民国时期,湖北经历了军阀混战、江城五四运动风暴。民国12年(1923年)2月汉口爆发了著名的“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颠峰。
民国15年(1926年)7月1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此时吴佩孚在两湖驻有10万大军,对于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他十分藐视,认为不足为惧。8月底,国民革命军进入湖北,与吴佩孚大军激战于粤汉铁路要隘汀泗桥一带。双方在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汀泗桥四度易手,最后被北伐军攻下。吴佩孚在汀泗桥失守后,又在贺胜桥附近重新集结,双方在贺胜桥展开激战,最终贺胜桥仍被北伐军所攻下。吴佩孚退回武汉,部署防御,打算借长江天险死守这一战略要地。9月,北伐军向武汉发起进攻,三路齐出分攻武昌、汉阳和汉口。先后攻下汉阳、汉口,10月10日攻下武昌。至此,吴佩孚军队主力大部被歼灭,北伐军消灭吴佩孚的计划基本实现[3]。
北伐战争期间,一度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时任北伐总司令的蒋中正以当时位于武汉的国民政府受共产党控制为由,在南京另组新的国民政府,主张清党。最后以武汉国民政府主动进行清党而告终。民国16年(1927年)8月19日,武汉政府宣布迁都南京,汪兆铭亦于9月初亲抵南京,是为“宁汉合流”。
民国16年(1927年)宁汉合流后,中国共产党于该年湖北各地举行秋收暴动,建立了鄂豫边、湘鄂西等苏维埃政权。中原大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开始围剿中共苏区。
抗战结束后,国共发生军事冲突。民国36年(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部队进入大别山,白崇禧成立九江指挥部进行围剿。民国37年(1948年)底,三大战役之后国军受到严重打击。民国38年(1949年)4月,中共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的长江防线崩溃。5月17日,武汉失守。湖北省政府迁往恩施县(今恩施市)。10月下旬,共军发起鄂西南战役,向西南进军。11月6日,进驻恩施。省政府往四川万县。川鄂绥靖公署主任孙震,向湖北省主席朱鼎卿转达国防部的命令,将所有湖北省军政名义的机构一律撤销,改编为第三兵团,由朱鼎卿任兵团司令官[4]。中华民国的湖北省至此彻底消亡。
行政区划
辛亥革命后,清代各道被废除,民国2年(1913年)置鄂东、鄂北、鄂西3道观察使。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全省改置为江汉、襄阳、荆南3道。民国10年(1921年)8月,裁荆南道,以宜昌等13县与襄阳道荆门等3县合置荆宜道,以恩施等7县新置施鹤道。民国15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入湖北后废道。
- 江汉道
- 武汉话:[tɕiaŋ˥˥ xan˧˥ tau˧˥]
- 民国2年(1913年)1月17日置武汉黄德道,旋改名鄂东道[5],观察道驻夏口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设。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武昌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辖武昌、鄂城、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大冶、阳新、汉阳、夏口、汉川、黄陂、孝感、沔阳、黄冈、黄安、黄梅、蕲春、浠水、麻城、罗田、广济、安陆、随县、云梦、应山、应城29县。民国15年(1926年)废。
- 襄阳道
- 襄阳话:[siaŋ˧˥ iaŋ˦˩ tau˨˩˦]
- 民国2年(1913年)1月17日置安襄郧荆道,旋改名鄂北道,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设。道尹为要缺,二等。驻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江南岸襄城区)。辖襄阳、钟祥、京山、潜江、天门、荆门、当阳、远安、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均县、郧县、房县、竹谿、竹山、保康、郧西20县。民国10年(1921年)8月,荆门、当阳、远安3县划属荆宜道,辖县缩减为17县。民国15年(1926年)废。
湖北省自民国21年(1932年)依《剿匪区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将全省分设为11个行政督察区后,到民国24年(1935年)11月时亦未变化。随着红军长征西去,省内公路逐渐完成,到民国25年(1936年)3月,湖北省乃将全省11区裁并为8个区,大致如下:原第1区、第2区合并为新第1区,辖蒲圻等11县,专署设蒲圻;将原第3区与第4区合并为新第2区,辖蕲春等11县,专署设黄冈;将原第5区、第6区(沔阳、潜江除外)并为新第3区,辖随县等10县,专署设随县;将原第6区的沔阳、潜江划归原第7区,改设为新第4区,辖江陵等9县,专署设江陵;原第8、9、10、11各区,依次改为第5、6、7、8各区。抗战期间,置鄂东、宜昌、鄂北3行署,管辖部分行政督察区,各区辖县有所变化。抗战结束后废其行署,行政督察区数目不变,唯各区辖县有所变化,武昌市直属省政府(下表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第206-208页整理而成。):
- 湖北省政府直辖区
- 民国35年(1946年)起直辖武昌市。
- 第一行政督察区
-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一区专署驻蒲沂县,辖蒲圻、武昌、汉阳、嘉鱼、咸宁、通城、崇阳7县。第二区专署驻大冶县,辖大冶、阳新、鄂城、通山4县。民国23年(1934年)第二区专署迁驻阳新县,4月辖大畈特别区。次年6月裁撤大畈特别区。
- 民国25年(1936年)3月合并二区为新的“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蒲圻县,辖原第一区的蒲圻、咸宁、武昌、汉阳、嘉鱼、通城、崇阳7县及原第二区的大冶、鄂城、阳新、通山4县。抗战结束后,专署迁驻咸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大冶专区。
- 第二行政督察区
-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三区专署驻蕲春县,辖蕲春、浠水、黄梅、广济、罗田、英山6县。第四区专署驻黄安县,辖黄安、黄冈、麻城、黄陂4县。民国22年(1933年)1月第四区增领礼山县。
- 民国25年(1936年)3月合并二区为新的“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黄冈县,辖原第三区的蕲春、浠水、黄梅、广济、罗田、英山6县及原第四区的黄安、黄冈、麻城、黄陂、礼山5县。抗战期间,民国28年(1939年)12月裁第二区,所辖11县由鄂东行署直辖。民国30年(1941年)复置第二区,领鄂东行署直辖11县及第三区孝感县计12县,专署驻地同前。抗战结束后,孝感县复归第三区,辖县减为11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黄冈专区。
- 第三行政督察区
-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第五区专署驻随县,辖随县、安陆、孝感、应山、云梦、应城6县。第六区专署驻天门县,辖天门、汉川、沔阳、京山、钟祥5县。民国22年(1933年),第七区潜江县来属。
- 民国25年(1936年)3月合并二区为新的“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随县,辖原第五区的随县、安陆、孝感、应山、云梦、应城6县及原第六区的钟祥、天门、京山、汉川4县。民国30年(1941年)孝感县移属第二区,抗战结束后来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孝感专区。
- 第四行政督察区
-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江陵县沙市,辖江陵、荆门、监利、石首、公安、枝江、松滋、潜江8县。民国22年(1933年),潜江县往属第六区。
- 民国25年(1936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随县,辖原第七区的江陵、荆门、监利、石首、公安、枝江、松滋7县及原第六区的潜江、沔阳2县。民国30年(1941年)6月,荆门县暂时拨归第五区,旋归回。民国33年(1944年),荆门县复属第五区,抗战结束复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荆州专区、沔阳专区。
- 第五行政督察区
-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襄阳县,辖襄阳、枣阳、宜城、光化、谷城、南漳、保康7县。民国25年(1936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民国30年(1941年)6月,第四区荆门县暂时拨属,旋归回。民国33年(1944年),第四区荆门县复隶,宜城县改名自忠县,辖县增为8县。抗战结束后,荆门县复归第四区,辖县减为7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襄阳专区。
- 第六行政督察区
-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宜昌县,辖宜昌、远安、当阳、宜都、兴山、秭归、五峰、长阳8县。民国25年(1936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宜昌专区。
清代湖北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10府、1直隶厅及1直隶州,下辖1厅、6州、60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除府、州、厅建制,一律改县,计69县。后在省、县之间设道级政区。民国15年(1926年)废除道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民国22年(1933年)5月置礼山县时,河南省罗山县西南部划入湖北大悟县。民国23年(1934年)3月,安徽省英山县划入湖北。民国38年(1949年)时,湖北省划分为8行政督察区,下辖1市、70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湖北省各县、市沿革情况如下:
行政区划年表
政府体制
辛亥革命后置武昌府,以原江夏县区城为辖境,为鄂军都督府的治所。民国元年(1912年)起以武昌县为省会,民国24年(1935年)7月起以武昌市为省会,均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抗日战争以后,湖北省政府于民国27年(1938年)8月至10月21日迁至宜昌;10月迁入恩施县。民国29年(1940年)1月,湖北省第二行政区署在黄冈县北部的黄土岭改组为鄂东行署,代行省政府职权。抗战结束后取消鄂东行署,于民国34年(1945年)10月迁回武昌市。
民国38年(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国军的长江防线崩溃,湖北省政府再次迁往恩施县。10月下旬,共军发起鄂西南战役,湖北省政府往四川万县。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次日,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年号,推选黎元洪为都督。10月17日公布《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10月25日公布《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定暂行条例》,对军政府各部设置有所更动。民国元年(1912年)4月19日,设民政长,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内务、财政各司。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民政长为巡按使,下设政务、财政各厅。民国5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为省长。民国15年(1926年)9月1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在汉口建立湖北省临时政治会议,为全省军政、财政最高领导构,下设政务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民国16年(1927年)1月18日,国民党中央尔治会议议决改朝北省临时政治会议为湖北省政府筹备委员会,筹备建省事宜,并行使政务。3月2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将筹备委员会改组为省政府委员会,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4月,国民政府在宁、汉两派分裂后,湖北省政府隶属于武汉国府。7月20日,武汉国府下令改组省政府委员会。9月,宁汉合流,湖北省政府归属南京国府。12月19日,国民政府下令改组湖北省政府,并于翌年1月7日成立新的湖北省政府。抗战期间,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先后沦陷,湖北省政府迁往鄂西南一带。先后设鄂东、宜昌、鄂北行署。抗战结束后,湖北省政府恢复其行政管辖区域。
民国38年(1949年)5月,因省会武昌市为中共解放军占领,湖北省政府再次迁往鄂西南。10月,解放军进入鄂西南,湖北省政府迁往四川省万县。随着国防部的命令,撤销所有湖北省军政名义的机构。
鄂东行政公署,民国28年(1939年)12月15日置,公署驻黄冈县北部的黄土岭,辖原第二行政督察区所属11县;民国30年(1941年)7月复置第二行政督察区(一说1945年9月复置),增辖孝感县和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鄂东行署迁至黄冈县,9月裁撤,恢复为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宜昌行政公署,民国29年(1940)1月6日置,由林逸圣兼任,辖第六行政督察区。枣宜会战后,因鄂西江汉平原富裕地区被日军占领,己无保留必要,同年11月14日裁撤。
鄂北行政公署,民国31年(1942年)11月23日置,公署驻光化县老河口镇(今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辖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1945年)9月裁撤。
- 湖北都督
- 湖北将军
- 湖北督军
- 湖北督办
- 湖北省政府主席
- 张知本 (1927年12月 - 1929年5月)
- 何成濬(1929年5月 - 1932年3月,1930年2月前由方本仁代理)
- 夏斗寅 (1932年3月 - 1933年7月)
- 张群 (1933年7月 - 1935年12月)
- 杨永泰 (1935年12月 - 1936年10月)
- 黄绍竑(1936年12月 - 1937年11月,1937年10月起由何成濬代理)
- 何成濬(1937年10月 - 1938年6月,1937年11月前为代理)
- 陈诚 (1938年6月 - 1944年7月,1939年2月 - 1940年8月由严立三代理,1943年起由朱怀冰代理)
- 王东原 (1944年7月—1946年4月)
- 万耀煌 (1946年4月 - 1948年4月)
- 张笃伦 (1948年4月 - 1949年2月)
- 朱鼎卿 (1949年2月 - 1949年11月)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