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丸文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丸文字(日语:丸文字/まるもじ Marumoji */?),或称圆文字,即文字笔画转角呈圆弧状的日文手写字体。又称“ルンルン文字”、“猫字”(ネコ字)、“漫画字”(まんが字)、“丸字”、“装可爱文字”(ブリッ子文字)等[1]。

特征
“丸文字”一词一般指手写字体,不同于印刷用的圆体。由于日语书写时是假名汉字混写,除平假名外文字均有棱有角,圆滑的丸文字可让文字及文段看起来感觉更柔和。1970年代至1980年代,在小学、中学及高中女生中广为流行[2]。
当时丸文字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书写“**さんへ”(致**)时,会在平假名“へ”右半部分加上两点(〃)。
此后丸文字流行逐渐退潮。尽管现时在各年龄层中,不论男女都有人写的字类似丸文字,但一般认为这些字只是单纯写得不好。市面上曾售卖过丸文字风格的手写字体,如1980年代中期流行的纯平假名字体“ルリール体”。此外,2000年后出现的一些字型,包括“みかちゃん”字型[3]、结合各种手写文字特征制作的“大家的字型”[4]、女性手写风格的“あくび印”字型[5]等亦继承了不少丸文字的特征。
历史
日本记者、作家山根一真经过近2年调查后,于1986年2月出版书籍《变体少女文字研究 看见文字彼岸的少女》(変体少女文字の研究 文字の向うに少女が見える,讲谈社)。书中的调查结果指,丸文字(书中称变体少女文字)诞生于1974年或之前,1978年使用激增[6]。书中认为,丸文字在少女中普及的原因之一,是70年代前半创刊的《an・an》及《non-no》等女性时尚杂志曾使用一款笔画末端圆滑的照相排版字体“NAR”(1972年发布)[7]。
1986年,为“推广对文字文化的热爱”,写研举办“丸字五十音比赛”(マル字五十音コンテスト),4月开始5月截止,第1名奖金10万日元。最终全国有超过2500件作品参赛,获奖作品于7月23日至29日在东京的银座伊东屋9阶画廊展示。其中第1名由当时高中3年级女生获得,写研并于11月将她的作品制成新字体“イクール”发售(名称取自获奖者姓名)。1987年4月,第2名及第3名的作品分别被制成“エツール”、“ヨシール”字体发售。而山根一真则认为,不同于横写时可快速书写的“变体少女文字”,“イクール”仅为一款精心设计的“可爱文字”[8]。此外,在“イクール”发售时期,写研同时发售了基于小猫俱乐部成员永田琉璃子手写字体制成的字体“ルリール”[9]。
此后亦有一些丸文字被制成收费字体,如另一家照排业者Morisawa1987年5月发布的“わらべ”,及富士通分别于1986年11月及1987年5月向个人机及商用机释出的文书处理器用丸文字字体软件等。
1987年6月,写研举办“第2回丸字五十音比赛”,共2253人参赛,获奖作品于8月20日在东京有乐町交通会馆展示。第1名由当时19岁的女性获得,其作品之后被制成“ノリール”字体。
1990年5月23日,《朝日新闻》朝刊刊登文章《停用“丸文字”》《不是“公用文字”》,文章批评有小学教师书写丸文字,担心学生模仿。由于读者反响较大,6月20日文章再次刊登,同时刊登了“为何有棱有角的文字就是正常,只觉得丸文字有问题”等反驳。
1991年11月,《广辞苑》第4版发售,增加词语“丸文字”。
PARCO出版的流行调查杂志《ACROSS》(アクロス)1993年7月号刊登报告,指调查过女性投稿杂志的明信片及进行街头访问后,发现丸文字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笔画末端方方正正,文字有棱有角”的“长体下手上手文字”。至于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论点认为可能是1960年代出生的新人类世代主导的装可爱文化随着80年代结束而终结,1970年代后半及其后出生的真性团块青年世代更重视自然及日常,引领的“脱・女子”文化在90年代渐成主流[10]。《AERA》1997年6月30日号亦刊登文章《女子高生中扩散的奇特锐利文字 “丸文字”时代终结》,指丸文字大势已去,长体下手上手文字及新品种的“Tagging文字”渐趋流行。
Remove ads
参见
脚注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