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之江大学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曾经存在的一所教会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之江大学map
Remove ads

之江大学(英语:Hangchow University)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曾经存在的一所教会大学。其创制史追溯到1845年成立的宁波崇信义塾,早于1879年设立的上海圣约翰书院与1864年设立的山东蒙塾,因此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传承最为悠久的教会大学。[2]最初由美北长老会创设管理;1909年,美南长老会加入共同管理,北伐战争期间一度停办,1931年向政府备案为私立之江文理学院,1948年恢复之江大学校名。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学校教员奔赴香港,成立香港崇基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之江大学原校址自1961年起由浙江大学使用,并于2006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事实速览 之江大学, 校训 ...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崇信义塾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基督教会开始以通商口岸宁波为切入口,创办教会学校。[4][5]其中,美北长老会麦嘉谛牧师于1845年在宁波江北岸槐树路设立了浙江省第一所教会男校——崇信义塾(英语:Ningpo Boys' Boarding School或Ningpo Boy’s Academy)。[5][6]学校旨在培养中国基督徒以协助传教活动,因此提供宗教、地理、历史、数学、科学、英语、艺术、手工等课程,一年招收30余名学生。[7]:48–62[8]1846年,卡罗林·哈勃·科尔创建了教会女校,招收当地女童由传教士妻子进行教学。[9]1847年,女校与艾迪绥创建的女塾合并,成立崇德女校。[10]:5随着宁波校址的地契到期,崇信义塾迁往浙江省府杭州。[7]:48–62[8]

育英书院

崇信义塾于1867年迁往杭州,改名育英义塾(英语:Hangchow Presbyterian Boys' School),逐渐发展为大学。由于教会学校是依托不平等条约而建,时人多有抵触情绪,只好以免学费与提供餐食等形式,吸引贫苦子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在平民中的普及。教会学校的教学围绕着《圣经》展开,但也开设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客观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4]1897年,因应设立新式教育的潮流,育英义塾改称育英书院(英语: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分设预科、正科,学制5年的预科相当于中学程度,学制6年的正科相当于大学程度。1902年,正科改为5年,预科改为附属中学,学制4年。[11]1906年,美北长老会决议将育英书院改为大学,成立了大学董事会,并寻觅新校址。[12]1909年,美南长老会加入运营。为筹措办学经费,费佩德校长回美募捐,在美国出版有《杭州—浙江游记》(英语:Hangchow—Chekiang Itineraries),介绍西湖风光和杭州的风土人情。[13]

之江大学

Thumb
1921年《杭州之江大学校章程》

1911年,育英书院由市中心的大塔儿巷迁往郊区的六和塔旁秦望山。[11]因校址鸟瞰钱塘江,更名为之江学堂,[14]并在1914年改为之江大学(英语: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11]1914年浙江高等学堂停办后,之江大学因而成为当时浙江唯一的高等学府。[12][15]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陈其美及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屈文六等军政官员前往闸口,察看铁路和钱塘江水道,并巡视之江大学,并向学生发表演讲。[12]1920年11月,学校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备案,具备授予学士学位的权力。[16]

北伐战争期间,学校一度停办。1929年,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办立案,学校委员会以中国人为主,聘请美籍教师和国内知名教授。[17]1931年,因只有文理学院,立案为私立之江文理学院(英语: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后,学校校址成为日军宪兵司令部,学校则内迁屯溪,最终于1938年迁往上海,与沪江约翰东吴金陵金陵女大基督教大学组建上海基督教协作大学。[17]至1939年,位于上海租界内的之江文理学院有学生600余名,教职员近80位。[12]1940年恢复之江大学(英语:Hangchow University)校名。[17]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沦陷,学校于1942年秋迁往福建邵武福建协和大学校址。1943年秋,一部分留守上海的之江大学师生与东吴大学师生组建联合大学,随后圣约翰大学加入,成立东华大学。1943年秋,在贵阳大夏大学校址处开办工学院。邵武校址因日军入侵于1944年6月关闭,其学生转至汀州厦门大学。12月,贵阳分校因日军入侵而关闭。1945年8月,与东吴大学法学院、沪江大学商学院在重庆开设联合大学,直至1946年春解散。[18]:45-48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华大学撤销,之江大学随之在上海复校,[18]:45-48并筹资重建位于杭州闸口的校园。闸口校址于1946年春季重新开放。[18]:48-541946年圣诞,学校还举行了因抗战而推迟一年的百年校庆。[12][18]:48-541948年,学校之大学地位获得政府认可。同年,教学楼及学生和教职员宿舍重建及修缮完成。[12]

随着国民党在内战中失势,学校的美国教员于1948年底悉数撤离。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之江大学校园,收到师生欢迎。翌日,之江大学学生前往浙江大学校园庆祝五四运动纪念日。1950年6月,李培恩因受到学生批评而提出辞职,历史学家林汉达受邀担任校长,未果;校委会随后聘请黎照寰担任校长。[12][18]:48-541951年,改为国人自办。[17]

Remove ads

院系调整

1952年院系调整中被撤销,学校教员奔赴香港,成立香港崇基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并入中央航空学院,其余并入浙大,文理学院部分系并入复旦大学,财经学院并入华东财经学院,建筑系部分并入南京工学院,土木建筑学科并入同济大学。其校址一开始为浙江师范学院所用,后来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所用,1961年改为浙江大学所用,用以开设火箭力学、火箭动力学、液固体燃料、自动远动控制、核物理、放射化学等保密专业。[17]1952年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与浙大文理学院一同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后来发展为杭州大学,并于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12]附属中学改名为建华中学,先是由秦望山校园内迁雄镇楼,高中部并入宗文中学。附属小学从图书馆一楼迁往原之江大学实习工场,后又搬迁于闸口。[12]

校园建筑

事实速览 之江大学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Thumb
皮市巷校址地图
Thumb
皮市巷校址平面图
Thumb
1911年闸口校址地图

初设皮市巷,后移大塔儿巷。[3][19]:821906年起购置闸口校址,位于当时沪杭铁路西端终到站——闸口(英语:Zakow)以西的秦望山上。[20][21]之江校园始建于1907年,分二期建设,共有建筑40余幢,建筑面积共7万多平方米,现存有22幢,总面积15394平方米[3]。校园建筑中西结合。[22]主要有慎思堂、都克堂、科技馆、图书馆、经济馆、东斋、西斋、北斋、韦斋、上红房、下红房、绿房、灰房等建筑,通常称之为二堂、三馆、四斋、四房。[23]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

更多信息 名称[25], 图片 ...
Remove ads

著名校友

  • 潘希珍(1917年-2006年),笔名琦君散文家,擅写怀旧抒情散文。
  • 陈从周(1918年-2000年),建筑学家
  • 杨嗣信(1930年-),建筑师
  • 朱生豪(1912年-1944年),翻译家,尤以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著称。
  • 林作砥,1943届土木系。污染防治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虞尔昌(1904年 - 1984年)翻译家,继朱生豪先生之后,翻译了莎士比亚历史剧及十四行诗,与朱先生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

历任校长

崇信义垫

  • 麦嘉缔(Divie Bethune McCartee)——1845-1867

育英义塾

  • 陶锡祈(Samuel Thompson Dodd)——1867-1877年12月
  • 裘德生(Rev., J. H. Judson)——1880-1897年

育英书院

  • 裘德生(Rev., J. H. Judson)——1897-1911年

之江学堂

之江大学

私立之江文理学院

  • 李培恩(Baen E. Lee)——1931-1948

私立之江大学

  • 李培恩(Baen E. Lee)——1948-1949
  • 黎照寰

参见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