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一所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中文大學
Remove ads

香港中文大学(英语: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CUHK),简称中文大学中大[注 1],是香港一所书院制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5],于1963年由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合并并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条例》(第1109章)(大学条例)设立,成为第二所于香港境内设立的法定及政府资助的大学。[6] 香港中文大学最早可追溯到崇基学院等书院的前身,其源自1845年清朝起至民国初年成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十三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和五间私立大学,故为香港历史渊源最久远的大学。另外,香港中文大学也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学[7][注 2]

事实速览 香港中文大学, 校训 ...
事实速览 繁体字, 简化字 ...

香港中文大学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8],由创校校长李卓敏教授于1967年提出[9]。目前共有九间成员书院,包括:中大创校前成立的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和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1986年创立的逸夫书院;以及于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兴书院善衡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声书院。中大的八所学术学院为: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学术学院下设有专业学院、学系及相关部门。中大还设有一所研究院,提供多项修课式及研究式硕士及博士课程。中大既是香港的天灾监测中心,亦是社会科学国学工商管理理学医学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10][8] 香港中文大学还管辖一所专业进修学院,教务与发展政策由中大监察。201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中大在中国大陆广东省深圳市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由香港中文大学教务会负责监督。[11]

根据多个大学排名,中大是香港和全球最顶尖的大学之一[12],现时QS全球排名为32名,属于“QS世界百强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强大学”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百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也被英国政府(因应HPI项目)列为世界顶尖大学之一。[13]

截止201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有10位获得诺贝尔奖(含4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教者)、1位获得菲尔兹奖、2位获得图灵奖(含1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教者),其他奖项包括沃尔夫数学奖勒诺多文学奖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香港教育历来产生的诺贝尔奖等级的学者中,三分之二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友、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本科毕业生获得罗德奖学金的数目为大中华地区所有大学中最多。中大是历届录取最多文凭试状元的大学之一,中大的环球医学课程是香港本科收生成绩中位数最高分的学科,超过一半(60%)的顶尖(成绩位列1%之列)中学毕业生就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多名校友获得国际运动会奖项,包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

Remove ads

大学辨识

校徽与纹章

1963年10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此后各界纷纷提出有关校徽设计的问题。大学当局为集思广益,曾于报章上公开邀请市民设计校徽,并因而收到不少设计稿件。1964年6月,经过大学校徽校袍设计委员会的慎重考虑,终于选用了以盾形校徽上绘有标志的“双色回头凤”设计,而校盾下方则配以校训绶带。第一代校徽首刊于《中文大学校刊》第一卷第一期。[14] 校盾的“双色回头凤”设计,该双色乃订为“purpure”和“gold”,意即两色,以分割设计呈现。其中凤出自中国神话,自汉代起乃被视为“南方之鸟”,且素为高贵、美丽、忠耿、庄严之象征。至于紫色乃象征热诚与忠耿,金色则象征坚毅与果敢。校徽下方展示校训绶带,绶带内有由右至左书写篆体校训“博文约礼”,其出自《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为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之一,寓意中文大学的教育方针乃德智并重;校训于1964年由大学当局订立为“博文约礼”。1964年面世的第一代校徽,其校训绶带较短及简洁,但并未与校盾相连结。[15][16]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校董会按大学条例经校长代表向伦敦英国纹章院(College of Arms)申请授予纹章。英国纹章院于1967年授予中大纹章,继香港大学于1913年授予纹章后,香港第二所正式获得完整纹章的大学。[17] 香港中文大学的纹章中包含第二代校徽,包括加上边框的校盾并于其两旁添加青色护盾兽麒麟。校训绶带则始与校盾相连结及有所延长,并有着色及添加了阴影以营造立体效果。[18][注 3] 1967年6月,第二代校徽首刊于《中文大学校刊》第三卷第十一期,其中校训绶带的设计保留了纹章所见的样式但略作改动,沿用了第一代校徽底色并无着色的设计。[19]

1973年9月,为庆祝中文大学十周年校庆,大学将校徽设计稍作简化,省去校训绶带的立体阴影,是为第三代校徽,首刊于1973年9月及10月合刊的《中文大学校刊》第十卷第二期。[20]

2008年,中文大学更新校徽,其中校训绶带有所缩短并着色,校盾加上更粗的边框,是为第四代校徽。至于包含第四代校徽及校名中英文全称的正式标志,其中校名乃配以黑色楷体字体。[21]

2022年10月17日,适值中文大学五十九周年校庆,中文大学宣布为庆祝来年创校六十周年,特更换校徽,把自1964年起便见于校盾中凤形标志的紫金分割双色设计,更改为“紫底金凤”的设计,藉以象征中文大学乃不同思想及文化融汇之地,亦可使凤的形态更显清晰及灵动,并令整体设计更加融和及时尚简约。这也是中文大学自1964年起使用校徽以来的第五代校徽。校方亦同时更新包括校徽的正式标志中校名中英文全称的字体,从原有黑色楷体字体转换为紫色蒙纳黑体字体。此外,校方同时推出简化版校徽,其省去了校训绶带,可以“紫底金凤”或“金底紫凤”来呈现,专门于数码平台及不同宣传品中使用。[22][23] 然而,在校方推出新校徽后,不少市民和校友均对校徽设计持负面评价,亦引发中大校董关注,不满校方事前没有讨论及咨询。仅在一星期后,中大于10月24日在其官方网站及社交专页改回了自2008年起使用、采用了紫金分割双色设计的第四代校徽。10月25日,中大表示,在校董会会议上,成员聆听校长段崇智就形象更新工作之汇报后,决定同意校长的建议,将大学的正式校徽恢复为此前沿用的版本,这意味官方正式宣布弃用第五代校徽。[24][25][26] 10月27日,校方将正式标志中更新版校名的紫色蒙纳黑体字体亦改回黑色楷体字体。至此,正式校徽及标志均回复到自2008年起采用的第四代版本。[来源请求]

Remove ads

历代校徽与纹章

大学仪杖

鲜为人知的是常出现于官方典礼的大学仪杖。仪杖的杖身是红木,长三尺,杖顶上有一只镀金的凤,由一圆球及圆轮所拱托,仪杖之托为金莲花托。大学仪杖由英属香港教育司署代高级教育官顾里夫(M.F. Griffith)所设计,由英国卡根基行负责制作。[28][29]

命名由来

创校校长李卓敏于1978年中大第十九届颁授学位典礼上,曾解释大学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原因:

虽然最初的大学条例将中文列作指定教学语言,[31]但香港中文大学中的“中文”含义不是“教授中文”、“专攻中文”,而是以研究学术为宗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使用“中文”于校名的目的是要区分于依英文为本的香港大学[32]

同时,和香港大学属于香港本地的性质不同,香港中文大学的组成书院创立人都是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大陆地区易帜后流亡香港的著名学者和大儒。由此校名含有的“Chinese”体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特色。[33][34]

Remove ads

校史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久远的高等学院,其于创校时所合并的三所书院[35]中的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前身为1845年起、清末民国初年在中国大陆地区享有极高声誉的教会及私立书院、大学在香港的延续。中大三所创校书院的成立实缘于大陆地区易帜、大量民国优秀学者逃离大陆。由是,中大云集了当时几乎全部留港的民国最顶级的大儒、学者。[来源请求]

香港中文大学于1966年开办香港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学,也是香港惟一采用书院联邦制办学的大学,现共有9所成员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中大的创立打破了英国殖民地只有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惯例,并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具历史及时代意义。[36][37][38][39]

虽然最初的大学条例将中文列作指定教学语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语教授,只有某些部门同时提供标准汉语粤语课程。[40]

独立书院时期

崇基学院

Thumb
崇基学院的前身之一:上海圣约翰大学
Thumb
崇基学院的前身之一:燕京大学

于1949年以前,中华民国大陆地区有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学学府,此等大学都是中华民国极为著名的高校,包括“东方哈佛”之誉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包括多位中国元首、总理如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顾维钧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摄行大总统暨总理颜惠庆中华民国总统严家淦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宋子文中华民国行政院长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俞鸿钧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民国教会大学之首燕京大学,民国最著名的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法律执民国牛耳的金庸母校东吴大学(校友还包括首位香港华人首席大法官拿督杨铁梁爵士),南方第一名校的广州岭南大学(其医学院博济医学堂(Pok Tsai Medical School)成立于1866年,为中国第一所西医学院;校友包括于1886年秋入该校学医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注 4],产生诸多优秀校友(例如:南怀瑾)、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执教的金陵大学。其中最早的成员之江大学成立于1845年。[来源请求]

该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学设有联合董事会。大陆易帜后,十三所大学联合董事会原想坚持留在共产政权下的中国大陆,继续基督教高等教育的角色,有所见证。惟很快看到大陆的政治形势非常不乐观,联合董事会和香港教会领袖(何明华会督,CMG,MC, Ronald Owen Hall, 香港圣公会的前任主教)于是决定在香港合并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学为一所基督教大学。[41][42]

最终于1951年联合董事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和香港教会团体带领下合并合并了中华民国大陆地区十三家基督教大学为香港崇基学院[43][44][45][46]崇基的教堂圣坛两旁至今仍保留中华民国大陆时期(1951年前)十三间基督教大学的原木刻校徽。[47][48][49]崇基学院校牧室自2003年开始举办中国基督教教会大学寻根之旅;并于2018年首次纳入为书院通识教育课程。[来源请求]

崇基牟路思怡图书馆即为燕京大学创办人暨原副校长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之基金会所捐建。[来源请求]

崇基学院于马料水的校址,也是现今中大沙田校园的最初基础。

崇基学院前身
Remove ads
崇基学院神学院

崇基学院神学院为香港历史源流最久远的神学院,历史源流可追溯至1864年,长老会广州花地设立之神学训练学校,该校于1914年即与圣公会循道公会之神学训练学校合并为广州协和神学院,于战时曾先后与华中大学岭南大学合作。战后圣公会、卫理公会与道风山基督教丛林共同创立香港协和神学院,而中华基督教会循道公会则加入新加坡三一神学院

新亚书院

Thumb
钱穆,曾构想全球广设“中文大学”传播中国文化的远景
Thumb
1954年4月,耶鲁大学雅礼协会代表郎家恒牧师(Charles L. Hong;右二)到访新亚书院,与时任新亚书院校董沈燕谋(左一)、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左二)及唐君毅(右一)会面,商讨新亚书院与雅礼协会合作之事宜

新亚书院早期在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从总统府办公费中特殊拨款及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英语:Yale-China Association[52]等机构的资助下营运,前身为亚洲文商学院,由国学大师,后获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钱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唐君毅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农业教育委员会专任委员张丕介中华民国立法院第一届立法委员崔书琴等人于1949年成立。后于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钱穆担任书院院长。[来源请求]

书院初创时期经费不足,院长曾亲赴台湾求助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蒋总统于1950年命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雷震赴港调研,雷后报告“港澳有大学数所,在教育立场上是反共的,在经费方面是坚苦撑持,如钱穆等来港创办之新亚学院”。中改会于同年12月11日举行会议,决议“支持钱穆在港创办之新亚学院,请由教育部予以协助”。而后,蒋总统允诺从总统府办公费项下每月拨款港币三千元支持新亚书院办学,资助至1954年新亚书院获美国雅礼协会拨款后停止。[53]。资助书院的除美国雅礼协会外,还有美国亚洲协会、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洛克斐勒基金会英国文化协会及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等。[54][55]

新亚书院获多名当代大儒云集教学,每人都足以成为一代宗师,包括中华民国国军少将、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徐复观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张君劢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台湾学术泰斗牟宗三(传承弟子,台湾东海大学首届荣誉教授蔡仁厚也为新儒家重要人物);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次长杜威的门生吴俊升中华民国中央银行人事处副处长、著名诗人和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中华民国政府行政院农林部部长、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左舜生甲骨文专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前所长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小说作家白先勇等人的启蒙老师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夏济安中华民国广东省政府委员、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推荐人罗香林;中华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家银行的联合总管理处处长杨汝梅港督顾问赵冰大律师;香港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林仰山(Frederick Seguier Drake)教授;佛学大家罗时宪。其他新亚书院的教授还包括霍韬晦李天命[56][57]

其中唐君毅牟宗三劳思光被喻为“香港人文三老”,俱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来源请求]

新亚书院当代新儒家的重镇。新儒学八大家中多数是新亚书院教授或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如哲学系的刘述先教授)。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并因而获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以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钱、唐、张诸位先生以复兴中国文化为己任,一生反共,奉中华民国为正朔。1949年,把新亚书院的校庆定于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之日,并在新亚书院高挂中华民国国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香港政府教育司署于1960年禁止新亚书院于中华民国国庆兼校庆期间高挂中华民国国旗,是为著名的“国旗事件”。钱穆为了此事,特地提早一个月回校斡旋。新亚书院另一创办人唐君毅于事件过后两个月发言表示“我力主对悬旗事不能让步(9月29日);下午校务会议,议决国旗事暂忍痛遵港府命令停挂,另组小组会计划来年不受港府津贴办法(10月8日);明日为国庆日,对新亚而言则为校耻日也(10月9日)”。翌年,新亚书院便将校庆由10月10日改成9月28日孔子诞辰日。[来源请求]

虽然校庆更改,但新亚仍坚持于中华民国国庆日升旗,早在新亚获香港政府承认资格的初期,时任教育司高诗雅已不断向新亚施压,要求取消每年双十升旗。及至中大成立后,压力俱增,钱穆被迫妥协。钱穆于此事后逐渐淡出,离港赴台,但安排了台湾背景的吴俊升博士赴港任接班人,因吴俊升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教育部次长和亲中华民国背景,香港教育司对此极为反对。新亚在面对日益加强的压力,升旗礼终于1969年10月10日由张丕介主持最后一次后停止。 [58]

Remove ads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是1956年成立的第三所书院。这是战后早期少数可供“中文中学”毕业生升学的学校,校方开设以社会科学工商管理为大宗的课程,致力满足香港社会、工商业界的需要。教育方针与专门培育殖民地文官香港大学洽成互补,以致数任港大政治系主任皆为联合出身。[来源请求]

书院前身均为广州上海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其中包括上海大夏大学。上海大夏大学董事长为历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及行政院院长的何应钦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司法院院长居正、立法院副院长兼江苏省主席叶楚伧、上海市长吴铁城、财政部长孔祥熙、内务部长黄绍竑、中宣部长梁寒操中国银行行长张公叔等为校董;邵力子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程湘帆戴望舒等著名专家、学者曾在校任教;也获青帮头目杜月笙屡次资助。[45]

联合书院前身
    • 平正会计专科学校(1937年在香港创办,1946年于广州设分校)、
    • 华侨书院(1938年在香港创办,1947年分设广州华侨大学,1949年合并)、
    • 广侨书院(前身为私立广州大学,1927年创办)、
    • 文化书院(前身为广州私立文化大学,1942年创办)及
    • 光夏书院(1924年创办,前身为上海大夏大学
Remove ads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Thumb
1963年发表的第一次《富尔敦报告书》。这个由富尔敦勋爵主持的委员会建议香港中文大学在1963年9月创校
Thumb
香港中文大学的四位创办人于1963年的合照,左起新亚书院校长钱穆、中文大学校长李卓敏、崇基学院校长容启东及联合书院校长郑栋材

1959年6月,港英政府公布将成立中文大学,并期望无法考入香港大学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59][60][61]。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了中文大学筹备委员会,并考虑五个选址作建校,包括香港岛、尖沙咀威菲路军营(现为九龙公园)、龙翔道清水湾道、以及沙田南端近红梅谷[来源请求]

到1962年12月,筹委会向港府提交总结报告书,建议在显径邨现址拨地近250亩(即约96公顷)予大学本部、新亚及联合建校。不过由于涉及拆迁显田、上径口两条乡村等各种因素,红梅谷建校的计划于创校后短时间内被推翻,并改于马料水崇基山建校。[62][63]

香港政府后委任由富尔敦勋爵主持的“富尔敦委员会”调查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是否符合大学的水准,并于1963年发表第一次《富尔敦报告书》,建议香港中文大学在1963年9月创校。该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条例》成立获香港政府通过[64]:47。香港中文大学后于1963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成为当地第二所大学。在当日假香港大会堂举行的创校典礼上,时任香港总督柏立基爵士主持致辞[64]:47[65][66],并宣布委任时任香港大学校董关祖尧爵士为中大首任校董会主席,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李卓敏博士则获委任为中大首任校长,其中后者于1964年2月6日正式上任(当时大学校长一职则由大学副校长兼崇基学院校长容启东博士代任)。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及工商管理学院。中大的成立打破了长达数百年来,英国殖民时期有香港大学唯一所高等学院的传统,这不仅是大英帝国殖民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20世纪亚洲非殖民化的进程之一。[37][9]

筹办期间,社会大众就叫这所大学做“中文大学”。[67]其也突出了英属香港既有权力体制中“华洋有别”的矛盾,成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36] 因香港大学成立时,打出的旗号是“为中国而立”。[68] 作为香港另一所成立的大学 - 中文大学,前任校长沈祖尧亦指:“香港中文大学是带着中国的人文精神而创校的。它希望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也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所以是一个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大学,人文跟科技兼有。”[69]前任校长金耀基教授亦明确指出香港中大作为学术机构,而非类似香港大学的“公务员培训所”的定位。[70]

Thumb
香港中文大学毗邻吐露港
Thumb
香港中文大学依山而建
Thumb
从新亚书院眺望中大校园
Thumb
从崇基学院远眺新亚书院
Thumb
崇基学院的未圆湖狮子亭
Thumb
康本国际学术园

里程碑

Thumb
香港中文大学庆祝成立60周年,在沙田新城市广场举办微型艺术展,展出50件精致展品

(注:中大的“学院”名称可用于学术学院(Faculty)或专业学院(School),行政架构上学术学院比专业学院高。另外,中大成员书院“崇基学院”(Chung Chi College)亦以“学院”为名,实际是一所书院。)

  • 1845年:基督教美北长老会美南长老会联合在中国(清朝)成立之江大学[来源请求]
  • 1866年: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接手美国公理会伯驾医生创办的博济医院,开办博济医学堂(Pok Tsai Medical School)(也即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校友包括孙中山),这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学院。[来源请求]
  • 1891年:美国圣公会创立上海圣约翰大学[71]
  • 1845年–1919年:西方基督教教会在中国(清朝民国时期)成立十三所基督教大学,最后一间是1919年成立的燕京大学。该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学设有联合董事会。[来源请求]
  •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大批民国优秀学者、大师移居香港。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学者在香港成立新亚书院
  • 1951年: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学联合董事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后为崇基学院院长)等的带领下合并民国十三家基督教大学为崇基学院[来源请求]
  • 1956年:合并广州、上海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包括上海大夏大学,为香港联合书院[来源请求]
  • 1963年(10月17日):崇基学院、新亚书院及联合书院再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
  • 1964年:订定校训“博文约礼”。举行第一任校长就职及颁授荣誉学位典礼。颁授第一届学士学位。
  • 1965年:成立教育学院(School of Education),是中大第一个专业学院(School),初期只提供一年制教育文凭课程,1987-88学年升格为学术学院。[72]成立校外进修部(1994年易名为校外进修学院,2006年起正名为专业进修学院)。
  • 1966年:成立研究院,为香港首所研究院。[来源请求]
  • 1969年:大学本部办事处迁入沙田校园现址。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颁授第一届硕士学位。
  • 1971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12月,联合书院迁入中大沙田校园。[73]
  • 1973年,新亚书院迁入中大沙田校园。[来源请求]
  • 1974年:社会科学院成立,成为中大第四所学术学院。
  •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中大将采取单一制行政结构,即各书院只负责学生福利等工作,其余权力悉数移交大学中央。新亚书院校董会九名成员(钱穆唐君毅李祖法沈亦珍吴俊升徐季良、刘汉栋、任国荣、郭正达)以此违反中文大学之“联邦制”本意为由,集体辞职抗议。
  • 1978年:第一任校长李卓敏博士退休,马临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长。
  • 1980年:首办博士学位课程。[来源请求]
  • 1981年:医学院成立,成为中大第五所学术学院。它是香港第二所医学院。中大首办兼读学士学位课程。[来源请求]
  • 1982年:利国伟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第一次颁授哲学博士学位。[来源请求]
  •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获得“数学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
  • 1984年:推行“本科课程暂取新生”计划,即以中学会考成绩为“暂取入学”的衡量标准,以大学预科课程之后的香港高等程度会考为入学确认标准,希望从而脱离香港中等敎育制度对大学四年制的牵制。这一措施虽然遭到政府和部分敎育界反对,但实行之后证明十分成功。吸引到很多成绩优秀的中五毕业生报读[74]
  • 1986年:大学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同年,邵逸夫爵士捐款1.1亿港元成立中大的第四间书院:逸夫书院,于1989年录取首批学生。[来源请求]
  • 1987年:马临校长退休,高锟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长。
  • 1987–88学年:教育学院由专业学院升格学术院,英文名称由School of Education改为Faculty of Education,成为中大第六所学术学院。[72]
  •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当中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引起中大学生抗议。翌年,《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建议最终成为事实,[74]
  • 1989年:大学教务会通过大学本科学程采用“弹性学分制”,允许中七入学的学生在3年内豁免修读24学分,即只须读99学分即可毕业。“弹性学分制”在1991年开始实施。[75]
  • 1991年:开始实施“弹性学分制”。建筑学系成立。医学院下成立中大医学院护理学系(2002年更名为“那打素护理学院”),为香港最早开设的大学本科护理学系[76]工程学院成立,成为中大第七所学术学院。
  • 1992年:医学院下成立药剂学院(School of Pharmacy),是香港首个创办药剂学学士全日制课程的学院。[77]
  • 1993年:工商管理学院下成立会计学院(School of Accountancy)。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来源请求]
  • 1994年:中大绝大部分学系于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学制。
  • 1995年: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于中文大学成立,成为全港互联网讯息的核心。
  • 1996年:高锟校长退休,李国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长。
  • 1998年:全港首批中国大陆本科生到中大就读。工商管理学院下成立酒店管理学院(2002年正名为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理学院下成立中医学院(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2013年转为医学院下)。
  • 1999年:高锟教授获颁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此为工程界诺贝尔奖。
  • 1999年:医学院下成立公共卫生学院(2009年正名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社会科学院下的新闻与传播系升格为新闻与传播学院(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来源请求]
  • 2000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所。[来源请求]
  • 2002年:首度颁授大学荣誉院士。金耀基教授接任李国章教授成为第五任校长。
  • 2003年:香港爆发非典型肺炎,中大亦因此停课[78]。同年,大学研究队伍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社区爆发源头。[79]
  • 2004年:金耀基校长退休,刘遵义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长。
  • 2005年:开设环球商业本科生课程。成立中大法律学部(2008年升格为法律学院)。学部于2006年始开办法学本科及研究生课程。
  • 2006年:校友余英时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有“人文诺贝尔奖”美誉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同年,随香港之大学教育改行四年制,中大亦重新于2012年开办四年制的大学课程,本科生人数将会在2012年急升。故此,中大在2006年起开始筹建五所新书院,以迎接在2012年新增的3,000多名本科生。
晨兴书院:2006年由晨兴基金及晨兴教育基金捐款1亿港元成立,以“全宿共膳”形式提供书院生活,可容纳300名学生,于2010年收录取首批学生。[80]
善衡书院:2006年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捐款1.7亿港元成立,以“全宿共膳”形式提供书院生活,可容纳600名学生,于2010年录取首批学生。[81]
敬文书院:2007年由叶克勇捐助1亿港元成立,以“全宿共膳”形式提供书院生活,可容纳300名学生,于2012年录取首批学生。[82][83]
伍宜孙书院:2007年由伍宜孙慈善基金会捐款1.7亿港元成立,可容纳1200名学生,其中半数为宿生,于2012年录取首批学生。[83][84]
和声书院:2007年由私人以不记名方式捐款1.5亿港元成立,可容纳1200名学生,其中半数为宿生,于2011年录取首批学生。[85][86]
  • 2007年: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缩写IPCC)之重要成员的刘雅章教授(中大1974年物理系校友)与其他成员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一起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来源请求]
  • 2008年:8月1日法律学部升格为法律学院,成为中大第八所学术学院。
  • 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 2009年:社会科学院下建筑学系于8月1日正式升格为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87]
  • 2010年:沈祖尧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长。
  • 2013年:康本国际学术园开幕。
  •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设立。
  •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参与的LIGO重力波研究的团员获颁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88]
  • 2017年:法律学院与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合办法律双学位课程。[89]
  • 2018年:1月1日,沈祖尧教授离任,段崇智教授成为第八任校长。
  •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与北京大学(北大)、清华大学(清华)、日本早稻田大学(早稻田大学)开办多个双学位本科课程[90]; 同年段崇智校长,获选泰晤士高等教育年度人物(亚洲惟一获选人)。[91]
  • 2022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在全球医学院(QS)排名中列全球第二十九,香港排名第一。[92]
  •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庆祝成立60周年。
  • 2025年1月8日,卢煜明教授接任第九任校长。[93]


书院制度

Thumb
伍宜孙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是全港惟一设有书院制度的大学。成员书院共有九间,包括:中大创校前成立的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1986年创立的逸夫书院;以及于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兴书院善衡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声书院[8]

中大实行“全民书院制”,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和职员都有所属书院,唯研究院独立于中大书院制。书院各有宿舍、餐厅等设施。书院着重全人发展,举办各种活动,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语文、资讯科技和领袖才能训练,还有多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书院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更可善用奖学金和经济援助计划充分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94]

更多信息 成员书院, 成立年份 ...

行政制度

Thumb
中大行政楼

正如所有其他香港的大学,大学校监(或监督)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另设校长一职。作为一所书院联邦制的大学,一般人或会对中大的行政架构并不太清楚。大学目前拥有八所学院及九所成员书院,每一所学院或书院均由其院长带领,前者负责编制各学位的学术课程,而后者则向学生提供膳宿及书院博雅教育辅导。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之初,崇基学院、新亚书院和联合书院均保有相当的权力,如能够各自安排不同的学系及学科内容,并在聘用教学人员有很大的影响力。但随着大学的规模不断增大,大学的运作也有改变。据张德胜(1993)于“迈进中的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三十年”一书中叙述[96]

  1. 大学成立初期,招生程序各自为政,这对大学本部和申请人造成不便,故大学招生工作已于1971年由本部统一处理;
  2. 大学开办了数个统一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及工商管理学院),接收原由各书院开办的课程,让教学决定权实际由各成员书院向本部推移;
  3.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审核中大1970至1974年的预算时,指示大学要加强中央功能。

中大校方于1974年2月委任一个由时任新亚书院院长兼副校长余英时为主席的工作小组就大学未来发展进行研究,小组于1975年7月向校方提交报告。就大学未来发展一项,报告建议大学应保留书院联邦制,但小组提出学系整合以加强书院之职能与角色。报告提出三个可能方案:[来源请求]

  1. “学院本位制”:将各书院(college)改组为学院(faculty),例如新亚书院负责文科学科,崇基学院负责理科学科,联合书院负责社会科学学科;
  2. “学系本位制”:将各学系于整合后划归某一书院,但保留各书院的全科性;
  3. “学科本位制”:为前两者间的折衷方案,将学系整合后把性质相近的学系依各书院原有的传统拨归各书院。

报告并没有建议采用哪个方案,但指出赞成采用学科本位制的人占多数。报告亦提出“教师治校”的原则,认为教师有权参与有关大学发展和校务有关的决定。

但香港政府于同年11月再次委任富尔敦为主席的委员会检讨大学未来发展。委员会于1976年3月发表的报告认为,中大应保留书院联邦制,而余英时报告所提“教师治校”的原则可应用在改革书院校董会的管治上,但就学系整合的建议则不被采纳,并反而建议中大采用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其后,香港政府全面接纳富尔敦委员会报告的建议修改《香港中文大学条例》,将不同书院的权力收归大学中央。各成员书院只专责非形式教育,如提供学生宿舍等。各成员书院的反应不一,当中新亚书院有九位校董辞职抗议。[97]

中大后来推行全民书院制,除了研究院师生职员外(研究院独立于中大书院制),所有教职员和学生都有所属书院。为了容纳因本科课程在2012年恢复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学陆续宣布成立新书院。2006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合共2.7亿元的捐款,以成立晨兴善衡两间新书院,以应付恢复四年制的需要。新书院预计分别录取300人和600人。[98] 2007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由叶克勇伍宜孙慈善基金会及不记名捐款人分别捐出的1亿元、1.7亿元及1.5亿元的捐款,以成立另外三间新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声书院,三间书院计划分别录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99][100]

学院与课程

学术学院(Faculty)方面,目前八所成员为: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除了八所学术学院外,中大还设有一所研究院,提供多项修课式及研究式硕士及博士课程。学术学院下设有专业学院(School)、学系(Department)及相关部门。表中的学系只计算学士学位课程。[来源请求]

更多信息 学术学院, 成立年份 ...

深圳校园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于2005年成立后,香港中文大学是第二所在中国大陆设立校园、参与中国联招程序香港专上学院。2010年2月6日,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研议在龙岗区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101][102]。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定名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简称“中大(深圳)”或“港中深”[103],于2014年开始招生[104]。中大(深圳)获多名学术巨匠加入授课、研究,教授包括当代中国政府的国师郑永年及多名诺贝尔奖得主。[来源请求]

海外交流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与全球多间大学合作,每年外派学生往3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280间院校进行学术交流[105]。大学学术交流处统一处理所有行政及联络工作。学术交流处、各书院、学院和学系从所有交流计划中分配得一定名额,各自挑选学生派往各地进行交流。其中学术交流处掌握所有交流计划中大部分名额,其余各部门则数量多寡不一。各部门有不同的申请程序和要求,学生可自由选择向学术交流处、所属书院、学院或学系申请交流计划,亦可同时向多个部门提交申请。学生可选择进行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交换留学,或进行各院校举办的暑期课程。

申请要求及程序

大学各部门对交流计划申请设不同要求及程序。一般而言,学术交流处、学院和学系较为看重申请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以此为主要决定机制。书院则较重视申请学生参与大学事务、学生活动,较倾向外派在这些方面较活跃的学生。

学术交流处的交流名额分配机制分为两部分——学术成绩和面试。学术成绩部分以申请者提交申请时的累计平均积点 (即CGPA)计算。面试部分,面试参加者将参加15分钟的单独现场面试,接受评为小组的提问。评委小组固定由三人组成——一位中大教授、一位学术交流处的行政职员及一位曾被外派为交换生的中大学生。评委三人将向申请学生提问,从语言能力、准备程度、个人性格等方面为申请学生评分,同时申请学生亦可向评委小组提问。面试结束后,学术交流处将以学业成绩和面试结果对各申请学生进行评级,申请学生最终依照评级次序选择交流目的地院校,评级越高者越优先选择。申请学生可自行选择是否参加面试。如果申请人选择不参加面试,评级将完全由学术成绩决定。因为学术交流处每年需处理大量交流计划申请,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其他部门的名额分配机制则可能存在很大分别。以逸夫书院为例,除学术成绩和面试结果外,申请学生过往参与学生组织和活动的纪录亦被采纳决定名额分配机制。不同部门对申请者提交申请时的累计平均积点有不同要求,评分比重亦不相同。除中大内部的要求,交流申请学生亦必须满足合作院校对主修学科、语言能力、学术成绩、年级等要求才能前往作学术交流。

交流期间学术要求

一般而言,学生在交流期间被要求每学期修读至少9学科课程,并于至少6学科取得合格成绩。学生于完成交流计划之后,可就成绩合格的学分向注册及考试组申请豁免学分,以交流期间修读的科目代替中大部分主修、副修、大学或书院必修课程的学分要求。豁免学分的要求根据不同部门有不同要求。

交流计划奖助学金

教资会、教育局、中大、书院、学院、学系等部门和校外组织每年向获选参加海外交流计划的学生提供不同奖助学金以补助学生在交流计划的支出[106]。当中,教资会、教育局及中大为合资格学生提供一笔过无需偿还的奖助学金。是否发放奖助学金和发放金额完全由因应交流计划目的地、计划时长、学生家庭收入等因素决定,与学术成绩无关。学生只需要向学术交流处提交一次申请,学术交流处将自动为学生申请教资会和教育局的资助计划。其他部门亦为学生提供不同资助和奖学金,申请资格可能包括学术成绩、家庭背景等。

下为香港中文大学截至2025年7月的合作院校[105]

更多信息 区域, 国家/地区 ...


双学位课程、合办课程以及合作研究计划

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合办课程

与斯坦福大学合办交流计划

与普林斯顿大学设立合办课程

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

  • 香港中文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分派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到哥伦比亚大学修读Master of Science in Bioethics硕士学位。[110]

与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在电脑科学学科的合作

与哈佛大学合作研究

中大医学院及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研究。[112]

与牛津大学合作研究

中大医学院及牛津大学成立灾难和医学救援中心。[113]

与剑桥大学合作研究

中大医学院及剑桥大学成立双语研究联合实验室。[114]

与耶鲁大学合作

中大医学院及耶鲁大学成立雅礼中国语文研习所。[115]

与欧洲科学院等成立欧亚卓越转化医学中心

中大与欧洲科学院(英语:Academia Europaea)、匈牙利国家科学教育研究院和塞麦尔维斯大学成立欧亚卓越转化医学中心(TEA-NET)。[116]

与中国大陆顶尖大学以及研究所合办课程

与日本顶尖大学合办课程

与欧洲、英国顶尖大学合办课程

人文学科的研究所

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心

Thumb
位于巴黎的法国远东学院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à Paris)

法国远东学院(法语: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简称EFEO)是法国一所专门研究南亚、东南亚和东亚文明的国家机构,研究范围涉及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文献学等。法国远东学院有两项成果最引人注目。第一是对柬埔寨吴哥窟的研究和考察。而另一个是汉学方面的成果。许多著名的法国汉学家如沙畹伯希和(法国敦煌学专家)、马伯乐等都曾长期供职于该学院。该学院源于1898年为了研究西贡市(今胡志明市)一带的风土文化,由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总督杜梅下令创立的“法国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或译作“法国印度支那考古学调查会”),由法国金石铭文与文艺学院负责学术监督。1900年更名为法国远东学院,并于1901年开始出版《法国远东学院学刊》(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该学院于1902年将总部设于河内,于1950年代因越法战争关系迁至巴黎。学院在12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7个中心。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心也即香港中文大学的法国远东学院中心(法语: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Université chinoise de Hongkong)。[119] 该中心坐落于香港中文大学本部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内。[120] 新亚书院校友、法国远东学院教授陈庆浩曾整理《域外汉文小说大系》。[121]

中国文化研究所

Thumb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于一九六七年,宗旨是促进综合及比较性之研究,协助本地及海外学者提高中国文化研究与教学水准。研究所下设文物馆、翻译研究中心、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各自发展学术及出版工作。所方建立有中国古代文献电子数据库的长期研究计划,以及其他多种研究计划。2006年,“中国研究”成为中文大学策略计划内的五大重点研究领域之一。研究所主要出版物包括:《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译丛》、《中国语文研究》、《中国语文通讯》、《二十一世纪》、《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及《汉达古籍研究丛书》等。属下各单位亦分别出版专刊、丛书及其他学术专书。研究所顾问委员会成员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法国远东学院等。[122]

中大文物馆与中大图书馆分别有12项碑帖藏品及15种古籍善本,入选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拟定的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连同被列入第五批《名录》的8项藏品,中大总共有35项碑帖及古籍入选《名录》。中大是惟一有藏品入选的香港院校。[123]

“蒋经国基金会”亚太汉学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蒋经国基金会”亚太汉学中心,多年来持续与台湾学术界方面合作,该中心得以纪念中华民国已故总统蒋经国先生的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的慷慨捐款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拨款支持,成立于2006年1月,是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第三所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亦是该基金会于整个亚太区的第一所汉学研究中心。中心宗旨为促进两岸三地、亚太区以至国际间的汉学研究与中国研究。该中心设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内。[124]

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该中心为香港中文大学与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于2005年合作设立,中心致力于推展人间佛教学术研究与培养佛学研究人才。历年来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出版学术著作与期刊,并设立“佛学研究文学硕士课程”、“佛学管理文化证书课程”等佛教课程,深获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高度评价。[125]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原名“大学服务中心”(USC),由研究中国大陆的西方学者成立,于1988年并入香港中文大学,运作一直相对独立。中心首位主任是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孔杰荣(Jerome Cohen)。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Ezra Vogel)教授曾长年担任该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许多顶尖汉学家为该中心的研究学者,包括澳大利亚首任中国大使Steve Fitzgerald 、在中美早期接触时曾任基辛格助手的Dick Solomon、香港总督卫奕信爵士(Lord Wilson of Tillyorn)等。2020年12月,中大称将“重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馆藏将被保留整合至中大图书馆中,并“努力延续USC精神”,中心本来的人员架构、财务预算、学术交流活动等将会归入中大的中国文化研究所。[126]中心首位主任、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孔杰荣对重组消息感到伤心,认为说“它(USC)不仅是一个研究中心,还是中国独立学者与香港本地人和外国学者见面交流思想的地方,并入大学综合图书馆以后,将无法再担起这一重要角色。”他预计,今后接触到该中心宝贵藏品的机会将受到限制,不受欢迎的学者会被排除在外。指新举措意味着该中心面临“可悲的消亡命运”。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学教授裴敏欣认为,一旦中心解散,中大可能不再被视为全球汉学研究的顶尖学府。[127]

雅礼中国语文研习所

香港中文大学雅礼中国语文研习所在新亚书院及美国雅礼协会(Yale-China Association)的支持下创办于1963年。一直负责大学本科生及国际生的普通话及广东话课程。2005年起陆续通过大学扩展教育课程局(UEXB)申请各种证书及文凭课程,公开让香港市民修读,也是本港所有大学中,惟一提供普通话/粤语证书课程中最大的大学教学单位。居港中外人士及来自七十多国的汉语研修生修读本所学分课程、证书课程和暑期密集课程人数每年超过2000人。雅礼的其中一位教师是藏传佛教黑教教派的法王林云[来源请求]

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的营运者。香港互联网的中枢位于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的碧秋楼[128]

创新科技中心(CINTEC)

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Centre for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INTEC), 是大学与业界沟通的桥梁,中心鼓励双方作多方面交流,并促成合作,使得大学研究成果用诸于社会。

为促进与业界的沟通,创新科技中心经常统筹大学各研究队伍在本地以至区域性的科技展览中参与展出,藉以提供社会与研究队伍之间的直接沟通平台。2008年,创新科技中心更把大学科研成果接触面伸展至国际海外的展览当中,如在意大利举行的R2B 2008国际展览会,就是一次与世界各地科研机构及业界接触交流的好机会。[来源请求]

自2007年开始与香港科技教育学会,亚洲机器人联盟,创新及科技基金举办香港工程挑战赛及香港少年工程挑战赛,每年选拔香港学生机器人代表队参加VEX Robotics VEX Robotics World Championship英语VEX Robotics VEX Robotics World Championship(世界最大规模的机器人比赛),每年全球共有70国家及地区派代表队参加。[129]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CUSCS)

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于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并于2006年起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School of Continuing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USCS)。学院秉承服务社会提供优质持续专业教育的使命,配合着香港发展步伐及不同行业人士的进修需求,课程日趋多元化,2005至2006年开设的课程约2,000项,学生人数逾40,000人。[来源请求]

学术表现

教学和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以学术水平知名。大学现时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及“地球信息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130] 香港政府提出的18个重点研究项目,香港中文大学占了7个。香港中文大学也是香港各所高校中,具有最多港科院院士的机构,其经常参与顶尖的科学研究。[来源请求]

授课语言

中大是港英政府为成立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香港法例《香港中文大学条例》亦表示中大的“主要授课语言为中文”[131]。虽然中大声称“自创校以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的教育方针”[132],但现时部分学系皆只提供英语为主的核心科目,部分院系(如医学院及法律学院)更只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133]

国际奖项得主

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惟一拥有诺贝尔奖得主(专任)驻校任教的大学,也是惟一一所具有获得菲尔兹奖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等国际顶级奖项校友的香港高等学府。[来源请求]

截止201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有10位获得诺贝尔奖1位获得菲尔兹奖2位获得图灵奖,其他奖项包括沃尔夫数学奖勒诺多文学奖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以及包括岭南大学香港大学等在内的高校校长,是惟一有获得国际顶级奖项的校友以及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奥斯瓦尔德·维布伦几何学奖得主专任任教的香港高校。[134]香港中文大学本科毕业生获得罗德奖学金(誉为本科“诺贝尔奖”)的数目为大中华地区所有大学中最多[135]

诺贝尔奖得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教授包括:[140]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赖恩·科比尔卡教授(Prof. Brian K. KOBILKA)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J·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J·Ciechanover)为港中大(深圳)杰出大学教授,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141];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教授(Prof.Myron Scholes)为港中大(深圳)杰出大学教授,是港中大(深圳)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首位诺贝尔奖教授。[142]

另外,还有多次获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林语堂[143]赵振开(北岛)[144]以及被多次提名同时被普遍认为应该授予诺贝尔奖的李卓皓(后因去世而不可能获奖)。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授予从事重力波研究的LIGO团队成员,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是LIGO项目中惟一的香港研究团队。[145]

菲尔兹奖奥斯瓦尔德·维布伦几何学奖得主:

图灵奖(即计算机科系的“诺贝尔奖”[146])得主:

  • 姚期智(中大博文讲座教授)
  • 霍普克洛夫特教授(John E. Hopcroft)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

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即人文诺贝尔奖)得主:

  • 余英时(中大新亚书院校友、前中大新亚书院校长兼前大学副校长)[147][148]

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得主:

  • 高锟(中大电子系创办人、讲座教授及前校长),为首位及至今惟一一位华人得主。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是美国工程学界最高奖项之一。该奖由美国国家工程学院每两年颁发,被认为是“工程学界的诺贝尔奖”

克劳德·E·香农奖Claude E. Shannon Award)(信息论领域最高荣誉,为“信息科学诺贝尔奖”)得主:

  • 谢雅正教授 (David Tse)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7年度)
  • 杨伟豪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卓敏信息工程学讲座教授;网络编码理论创始人)(2022年度)[149]

沃尔夫农业奖(此奖被认为相当于“农业诺贝尔奖”)得主:

  •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兼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荣誉理学博士、中大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前委员袁隆平教授 [150]

普利策奖得主: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得主

  • 李卓皓(中大学术顾问)[152]
  • 卢煜明(中大医学院教授) (2022年度,是迄今惟一以香港为研究基地的“拉斯克奖”得主)[153]

其他重要奖项得主有:

  • 沃尔夫数学奖得主丘成桐(中大校友、中大博文讲座教授、哈佛大学教授);
  • 皇家奖章Royal Medal):中大卢煜明教授为史上首名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科“皇家奖章”的华人得奖者,表扬他凭借血浆DNA诊断技术,开创“无创产前诊断”方法以及早诊断唐氏综合症和多种遗传病的革命性成就,并为其他类型的液体活检奠下重要基石。史上只有400多人获此殊荣,包括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及“原子理论”的道耳顿。此外,自诺贝尔奖在1901年成立以来,大约有五分一“皇家奖章”得奖人先后成为诺贝尔奖得主。[154]
  • 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诺贝尔奖得主预测”名单)[155]的里雅斯特奖(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156]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157]科学突破奖[158]得主卢煜明(中大医学院讲座教授);
  • 复旦-中植科学奖,该奖为复旦大学中植企业集团向全球颁发的奖项,首届和第二届得主均在获此奖项后获颁诺贝尔奖,因此这个奖项也被视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第四届得主是卢煜明(中大医学院讲座教授)[159][160]
  • 法兰西文学院儒莲奖(国际汉学最高荣誉)得主[161]饶宗颐(中大新亚书院早期教授、前中大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顾问、崇基学院荣誉院务委员、新亚书院荣誉院务委员)、李克曼(新亚书院校友)[162][163][164]
  • 勒诺多文学奖(法语:Prix Renaudot)、奇诺·德尔·杜卡世界奖英语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法语: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得主李克曼比利时著名汉学家、新亚书院校友)[165]
  • 金花环奖(Golden Wreath Award)(国际诗歌界最权威奖项之一)、瑞典蝉奖(瑞典语:Cikada Prize)[166]得主北岛(香港中文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人文学科讲座教授);
  • 古根汉基金奖(英语:Guggenheim Fellowship)2021年得主黄俊文教授(认知神经科学讲座教授)[167](获颁古根汉基金奖的学者当中包括超过125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众多普利策奖、图灵奖及其他国际奖项的得主);
  • 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得主汪长智(六十年代中大崇基学院的校友);
  • 保罗‧埃尔德斯数学大奖英语Paul Erdős Award(Paul Erdős Award)得主岑嘉评讲座教授(香港奥数之父,为香港首位获此殊荣的学者)[168]
  • 美国肠胃科医学院英语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国际领袖大奖(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ward)得主陈家亮教授(中大医学院院长),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陈教授也是学术史上首批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刺针》(The Lancet)两大顶尖医学期刊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共8篇文章的研究学者[169]
  • 欧洲肿瘤学学会(ESMO)终身成就奖授予中大肿瘤学系主任莫树锦,以表彰他是全球第一人把生物标记、分子医学应用于肺癌研究,改变了晚期肺癌治疗。他也是首名华人获得这项荣誉。[170]
  • 国际著名肿瘤学多媒体资源平台OncLive誉中大肿瘤学系主任莫树锦为2020年度“肿瘤学巨人”(Giant of Cancer Care),表扬他在肺癌研究及治疗上的卓越领导及贡献,为全球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改变。莫教授是首批获此国际殊荣的亚洲专家,更是第一位来自欧美学府以外的得奖学者。[171]

年度奖项:

  • 校方曾获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年度突破性科学进展(2015)[172]
  • 全球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年度最受瞩目研究文章”中,十项研究中的其中两项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领导的研究。在这十篇当选的研究文章中,更只有这两项研究是由亚洲学府的研究人员所领导[173]
  •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英语World Organization of Family Doctors(WONCA)于2018年10月18日宣布“首届全球最杰出研究奖项”(First Distinguished Research Making Family Medicine Shine Award)九项最顶尖科研,其中三项由中文大学医学院黄至生教授及其中大团队获奖。此奖项是以研究的原创性及对医学界的贡献作评审标准[174]
  • 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选出“2018年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18),中大医学院卢煜明教授及赵慧君教授占了两席。他们是名单上仅有来自香港的学者,卢教授更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160]
  • 中大建筑学院建造的新型抗震夯土农宅项目夺得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世界建筑节2017年度建筑大奖[175][176]
  • 中大建筑学院副教授Peter W. Ferretto教授及他带领的一班年轻毕业生组成的Condition_Lab团队所设计及兴建的中国农村儿童图书馆项目“高步书屋”夺得世界建筑节2019年度“竣工项目——公民与社区”组别奖[177]
  •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肠胃及肝脏科被美国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球最佳大学学科排名”列为全球第13及亚洲第1。[178]
  • 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分泌及代谢科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列为全球最佳大学学科排名亚洲第一。[179]

大中华地区奖项

  • 香港中文大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估中常居香港之首,获取最多奖项[180][181][182]
  • 中国大陆机构主办的未来科学大奖(中国本国的诺贝尔等级的奖项)
    • 卢煜明教授(2016年首届得奖者)[183][184]
    • 袁隆平博士: 杂交水稻之父”、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中大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前委员。
    • 何恺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其深度神经网络研究推动了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 - 提出了深度残差学习,使神经网络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获得以前难以实现的能力,促成了多个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而获得未来科学大奖中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Future Science Prize in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185]
  • 中华民国景星勋章[186][187]

香港罗德学人

罗德奖学金是根据塞西尔·罗德斯爵士(Sir Cecil John Rhodes)的遗愿于1902年创立的奖学金,是一个世界级的奖学金,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美誉,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人”(Rhodes Scholars)。不少国际领导人和杰出学者都曾获颁罗德奖学金,当中包括前美国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前澳洲总理霍克(Bob Hawke),以及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高·斯彭斯(Andrew Michael Spence)等。

罗德奖学金于1986年引入香港后,每年在港挑选一名大学毕业生为奖学金得主,获得者将可前往牛津大学深造,罗德学人的评定标准则除了优秀的学术表现之外,还包括个人特质、领导能力、仁爱理念、勇敢精神、和体能运动。遴选过程非常严谨,申请者必须经过多次的个人面试及集体讨论,并与遴选委员会成员共晋晚膳,应对交流,且必须获牛津大学录取。[190]

罗德奖学金得主数目

罗德奖学金被誉为本科学生的诺贝尔奖,反映学生质素。[191][135]

更多信息 院校, 罗德奖学金得主数目 ...

由1986年2021年,中大共有15名学生荣膺罗德学人,数目是香港院校之冠。[192][193]

历届中大的罗德奖学金得奖者[204]
    • 1987年,黄淑慈(英文系)[194]
    • 1992年,梁伟丝(英文系)[195]
    • 1994年,王鸣峰(工商管理系)[196]
    • 1996年,王泽基(电子工程系)[197]
    • 1998年,李珮珊(电子工程系)[194]
    • 1999年,许达仁(英文系)[194]
    • 2000年,黎颖瑜(社会学系)[198]
    • 2002年,骆敏贤(中国语文及文学系)[199]
    • 2004年,冯思宇(翻译系)[194]
    • 2005年,陈晓彤(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200]
    • 2007年,张天羽(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201]
    • 2008年,吴绍伦(心理系)[202]
    • 2010年,郑华哲(医学院)[203]
    • 2016年,戴漪晨(分子生物技术学系)[192]
    • 2021年:梁雅媛(医学院)[193]

香港中文大学的电影奖项得主以及电影业会长

  • 林黛:四届亚洲影展女主角奖
  • 许冠文:首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香港演艺人协会创会会长、香港导演会副会长、首位艺人获得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
  • 钟景辉:香港戏剧协会会长

大学评估

排名声誉

全球排名

事实速览 大学排名, 全球排名 ...

学术界评估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学术评审报告(RAE)

  • 评审准则:大学所有学系的客观研究成果,并依据结果,对大学进行拨款和分配学额。[209]
更多信息 院校, 香港政府评核各大学国际领先研究的数量 ...

RAE医学科目学术评审:

更多信息 院校, 教员数目 ...

RAE 法律科目评估:

更多信息 院校 ...

(备注:香港政府的评审报告指出:港大属最热门的科目“法律”的研究水平被中大法律学院抛离。[211](完整数据见报刊报导[212]))


路透社排名[213]

  • 排名准则:学术创新的客观成果(但较偏重专利产出量)
更多信息 院校, 2016[214][215] ...

(备注:2016年港大的排名应该为2,科大为3。港大部分专利列于Versitech 名下,所以该年数据有误)


全球专利拥有数量

  • 香港中文大学自2017/18年度统计起连续第三年成为全港获得最多专利授权的院校。[219]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两岸四地首席大学排名(依据《高等教育机构排名柏林原则》)

  • 排名准则:此排名为QS的改进版,是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所采用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数个同时适用于两岸四地教育状况的4大类13项指标。所有与规模有关的指标同时使用了绝对数和相对值。指标权重的安排遵循《高等教育机构排名柏林原则》。此排名与QS排名或泰晤士排名不同, 其数据为客观数据。[220]
更多信息 院校, 2019[221] ...

[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


西班牙教育部高等学术研究委员会WRWU排名

  • 排名准则:规模、能见度(visibility)、学术档案、学术论文(包括自然与人文科学文献)
更多信息 院校, 2024[237] ...


俄罗斯教育部MosIUR排名

  • 排名准则:排名根据三项主要大学使命进行评价排名:教学(占比45%)、科研(占比25%)及社会关联度指标(占比30%)。该排名项目使用了一系列基于客观数据的新评估标准,没有使用任何如QS、THE等排名“主观声誉问卷调查”;也避免如ARWU(软科)般过于强调理科的顶尖奖项。[238]
  • 该排名由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独立审计
更多信息 院校, 2023[240] ...


美国US News排名

更多信息 院校, 2024[245] ...


ARWU排名

  • 排名准则:客观顶尖学术成果(但颇忽视人文学科)[246]
更多信息 院校 ...
更多信息 院校 ...

非纯学术排名

QS世界排名

  • 排名准则:主观比重占50%(其中40%来自给学校的问卷调查;10%来自给雇主的问卷);师生比例、来自外地学生比例占30%(其中20%来自师生比例;10%来自国际职员学生比例);学术比例占20%(引用量)。[250]
  • 备注:QS问卷答复比率低于1%;且发给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问卷占多数。[251]导致香港的大学排名进入前50名,和拥有众多诺贝尔得奖者的大学并列(例如中大、港大、科大和城市大学排名全部超过仅在文科即拥有18名诺贝尔奖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超越仅医学就拥有18名诺贝尔奖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没有任何诺贝尔奖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排名超越的东京大学, 且排名贴近世界Super Six 大学(即:伯克利、MIT、斯坦福、哈佛、牛津和剑桥)[252])。[253][254]因此是普遍被学术界认为不可信的排名。[255][256][257][258]且QS所发问卷的答案由学校自己提供,导致可被参与排名的学校操纵。[259][260]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英语:UC Berkeley’s 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发现QS排名和大学与其有否合同相关,有合同比没有合同同等情况下,排名会更高。[261]台湾学者指出:欧美对这些QS、Times大学排名并不重视,因为是这些排名的系统设计,导致排名变动;以美国而言,许多很好的学校排名不理想且落后于不好的学校。这是因为这些排名系统相当部分是用问卷调查出来的“名声”来做评比,例如若在报章杂志不断宣传这个学校很差,它的排名就会愈差。[262]
更多信息 院校 ...

政府评级

鉴于上述各种排名的缺点以及每年按照不同的排名准则而变动,2021年开始有政府对大学进行综合等级评定。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之境外大学学科综合竞争力分级目录(人文学科)等级

  • 等级排名准则:人文学科的综合竞争力; 包括哲学、法学、语言文学、新闻传播、社会学、历史、经济、教育学、工商管理等人文学科。香港中文大学在几乎所有科目被列为香港最高的等级[263]
更多信息 院校 ...

英国政府为认定及引进精英人才,将英国以外的精英大学(第一等级)做一名录[264] 名单中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20所美国顶尖大学;中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以及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等。[265]

更多信息 院校 ...

中大对排名的立场

不同的排名采用不同的指标。部分排名采取客观数据(如RAE、路透社排名、ARWU软科排名,两岸四地的排名等);部分排名如QS、THE、USNEWS采取主观评分的方式。[266]例如在2019年中大学生与香港警方爆发剧烈冲突后,THE把中大法律系的排名大幅下降42位[267],但是学校的质素不可能和示威有关。这类排名年年变化是因为排名绝大分数来自问卷调查出的主观感觉。因此中大一般不理会这类排名。中大取向类似日本的大学,并没有刻意管理学校以追求这些非学术私企商业的主观问卷调查得出的排名(如QS、THS、USNews等)。但是消极对待这些排名的结果是导致这些排名机构将中大排得偏低。中大这种‘清高’理念也受到相当的非议,因为反而是这类非学术兼带商业性的排名在普罗大众的报刊发表,而影响巨大[268][269][270][271][272],但中大前任校长刘遵义沈祖尧仍称:

大学竞争及比较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中学学生最难被取录进入本科的香港的两间大学[注 5]之一。[来源请求]

在70至80年代没有香港科技大学及大学联合招生(JUPAS)前,能依循六年制中学通过香港高等程度会考(H-Level)考入四年制的中大和依循七年制中学通过香港高级程度会考(A-Level)考入三年制的港大的本科学生总数只有1 - 2%[275];参见主栏目香港教育:

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因此一直被认为是香港最顶尖的大学,地位等同于中国大陆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台湾的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参见主栏目大学竞争)。[来源请求]

香港特区政府通过推动公帑资助和自资专上教育界别的优质及持续发展,受惠于两个界别的发展,适龄人口组别中约 48%的年轻人现时能够修读学位程度的课程;连同副学位学额一并计算,修读专上课程的年轻人现已超过 70%。[276]

前校长李国章更将和香港大学的竞争白热化;明言香港人热衷的香港大学在国际学术界上“闻所未闻”(国际学者的声誉排名中香港惟一入榜的是香港中文大学[277]);并指出香港政府应该重点栽培学术性的香港中文大学成为惟一的精英大学。[278]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定期如英国两大高校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般举办学术和体育的“两大对抗赛”,包括香港两大校长杯足球赛[279]、香港两大划艇赛[280]、辩论比赛[281]

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均为香港第一等级大学,学生代表香港几乎所有领域的精英。媒体常见关于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哪间比较好的讨论[282]。一般来说,香港中文大学偏重学术研究,多名教授、校友曾获国际顶级嘉奖,也盛产最多罗德奖学金的本科学生。而香港大学为于QS、THE等排名上比香港中文大学高。

招生成绩

  • 顶尖科目普遍收生成绩中大略高于港大,也为香港八所大学中最高。[285][286][287] 2021年,以最佳 5 科成绩中位数计算,全港收生最高分的 10 个课程中,4 个为中大课程,分别为医学“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医学、环球商业学和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288]
  • DSE状元部分年份多数入读中大医学院[289]部分年份多数入读港大医学院[283]2017年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共有六位状元[注 6]。其中五位选择入读香港大学的医学院;而“超级状元”[注 7]选择读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院。[290]2019年12名状元心仪的大学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和剑桥大学,其中7名状元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291]。2021年7 名考获 7 科 5** 的状元,其中 4 人获取录入读全港收分最高的医学(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课程,包括一位考获 8 科 5** 的“超级状元”,为中大自 2019 年后再次打败港大包揽超过一半状元。另外 3 名状元则获港大取录。[288][292] 2022年届DSE共诞生8名状元(即考获7科5**或以上),其中4人是连同数学科延伸部分均获5**的超级状元。 8名状元之中,6人将入读中大,其中5人入读医学(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包括两名超级状元,另一位超级状元则入读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 2022年全港考获4科5**以上的学生,57%获中大取录,比例也为全港院校最高。[293]同样于2023年,首100名尖子超逾五成入中大。[294]
  • 2018年、2019年,以中学文凭试满分为49分计算,考获46分或以上而修读医科的74名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二选择入读中大医学院[295][296][291](也见2019年7月11日苹果日报头版)。2020年经联招成功获取录入读成绩要求最高的医科中之学生,近六成人选择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297]
  • 医学(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或称“环球医学系”)连续9年成为全港收生成绩中位数最高分的学科。[291][298][299][292][293]

顶尖科目收生成绩

(备注:以4个核心科及两个选修科总分中位数计算)[300][301]

更多信息 院校, 2022[302] ...

取录资优生

历年来,中大收过的香港理科资优生包括:

  • 何凯琳(以9优1良佳绩,获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修读理科(医学心理学)、[来源请求]
  • 简文锋(在英国会考得七科A*,翌年循大学拔尖计划,获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取录)、[来源请求]
  • 黄泽钜(当年文凭试年纪最小的日校考生,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来源请求]
  • 黄日、黄旭(即“神童兄弟”:二人于2015年代表香港亚洲物理奥林匹克齐夺金牌,带领港队创出历来最佳成绩;入读理论物理精研及工程学[303])。

会考及高考

在70至80年代没有香港科技大学及大学联合招生(JUPAS)前,香港的六年制中学学生(大多是中文中学)只能通过香港高等程度会考(H-Level)考入四年制的香港中文大学。而七年制中学学生能通过香港高级程度会考(A-Level)考入三年制的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学生总数:[304]

声誉

香港各中学的校长评选

  • 香港各中学的校长评选的“学界排名榜”,中大为第一名。[305]

雇主评选

  • 于评核实际工作表现的“本港雇主最愿意聘用的大学毕业生”的2016年调查中,中大列香港第一[306]
  • 比较香港各个大学毕业生的薪酬,中大毕业生的薪酬时名列第一[307][308][309]或者时和港大接近并列第一[310]

于外国和本地的声誉

  • 由法国学者(法兰琪-康堤大学图卢兹第三大学)调查国际声誉的排名(WPRWU)中,香港惟一上榜的大学是香港中文大学[277]
  • 香港大学进行的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调查结果,2004-2016年期间,香港中文大学在“港人眼中的大专院校排名”中名列第二。(惟此调查由于“自己评论自己”且属于完全主观的调查而被质疑[311][312]
  • 中国校友会网2000-2012年期间调查香港中文大学“最受香港高考状元青睐”[313],同时也是第二最受中国状元欢迎的港校。[314]
  • 《香港专业教育网》于2000年所作的调查,中大拥有最多学科专业获评为“最佳”[315]

校园生活

Thumb
香港中文大学本部科学馆铭泽楼(俗称“饭煲”)
Thumb
新亚书院

起居设施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各个大学中占地最大的大学,校园面积137.3公顷,同时是香港面积第三大的单一地段,仅次于愉景湾的649公顷及香港国际机场的1,255公顷,范围横跨沙田区及大埔区(39区部分属于大埔区)。[来源请求]

图书馆
Thumb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Thumb
Thumb
大学图书馆外的雕塑“仲门”,俗称“烽火台”,在1987年12月3日揭幕。传说向大学图书馆方向穿过会得到一级荣誉毕业,向科学馆方向穿过就不能毕业。

大学图书馆系统于1963年创校时成立,迄2015年中大实体藏书量约达2,650,044册、电子书4,053,751册;共约700万册。而期刊有8,853种,另加电子期刊132,996种。中大图书馆是香港各大学中其中一个最大的图书馆系统。[316]

大学图书馆目前共有七所成员。除大学总馆外,有三所为学科图书馆:医学、法律及建筑学特别图书馆。而新亚、联合及崇基亦各自拥有一所内藏跨学科读物的分馆。[来源请求]

此外,原属美国领事馆新闻处辖下之图书馆——美国研究图书馆(American Studies Library)也归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该馆于1993年将大部分藏书迁移到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后交大学图书馆系统管理,其位于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二楼。馆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所赠之威廉福纳特藏及美国研究特藏,为亚洲最完备之美国研究特藏。[来源请求]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分馆名称为:[317]

  • 大学图书馆(1965年成立)
  •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1951年成立)
  •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1949年成立)
  •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1956年成立)(包括:美国研究图书馆(1993年成立))
  • 李炳医学图书馆(1980年成立)
  • 建筑学图书馆(1994年成立)
  • 利国伟法律图书馆(2004年成立)
体育设施

香港中文大学有各类运动设施[318]供教职员及学生使用(亦是全港惟一于校园内拥有两个田径场的大学),包括大学体育中心、夏鼎基运动场、岭南运动场、水上活动中心、书院体育馆、篮球练习场身室、壁球室、康乐室、网球场、游泳池、篮球/排球两用场、射箭练习场。其中,夏鼎基运动场是每年4月举行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体育科实习考试指定试场。

香港中文大学亦是小数香港的大学必修体育课。[319][320]

邵逸夫堂
Thumb
邵逸夫堂

邵逸夫堂为一个可以容纳1,438人的演奏厅,可供音乐、戏剧、舞蹈等演出以及电影、讲座、典礼、集会和考试等活动使用。驻有专业及具经验的前、后台工作人员。欢迎校内及校外人士租用举办文化活动。[321]

大学保健处

位于大学校园中央的保健路的“大学保健处”,提供一系列医疗服务,包括门诊、身体检查、专科、护理、配药、化验、物理治疗和牙科服务。[来源请求]

饭堂
Thumb
伍宜孙书院学生饭堂
Thumb
崇基学院众志堂学生饭堂
Thumb
新亚书院学生餐厅因受COVID-19疫情打击,在2020年11月结束营运

香港中文大学有多个学生饭堂和职员饭堂遍布校内,共30余间。[来源请求]

学生饭堂
  • 范克廉楼学生膳堂
  • 范克廉楼咖啡阁
  • 范克廉楼素食餐厅
  • 兰苑(在崇基学院
  • 李卓敏基本医学大楼小食店
  • 女工合作社小食店
  • 崇基学院众志堂学生饭堂
  • 新亚书院学生餐厅(易手前以红豆冰闻名,2020年11月底因受COVID-19疫情打击而结束营运。[322],2021年9月易手后重新营业)
  • 逸夫书院学生饭堂(在国楙楼低座)
  • 联合书院学生膳堂(在张祝珊师生康乐大楼)
  • 联合书院思源馆
  • 善衡书院餐厅及咖啡阁(在何善衡馆)
  • 晨兴书院宴会厅
  • 晨兴书院咖啡阁
  • 伍宜孙书院学生饭堂
  • 和声书院学生饭堂
  • 敬文书院学生饭堂(已结束营运)
  • 李慧珍楼咖啡室
  • 李慧珍楼清真餐厅
  • 庞万伦学生中心咖啡室 (Paper&Coffee)
  • 赛马会研究生宿舍三座咖啡室(小念头)
  • The Stage
  • Inno 330
  • Cafe 330
职员饭堂(部分餐厅非职员也可以光顾)
  • 新亚书院云起轩职员饭堂(只限已申请此饭堂会籍的教职员及新亚书院校友,以及其陪同人士)
  • 崇基学院紫荆阁职员饭堂(已于2017年9月起易手并重新开业,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 联合书院聚贤轩职员饭堂(只接受学生以团体预订方式入座,教职员不在此限)
  • 逸夫书院涵碧轩职员饭堂(只限教职员预订入座)
  • 范克廉楼教职员餐厅(又名中菜馆,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 大学宾馆教职员餐厅(已停业,改建为伍宜孙书院健身室如日坊)
  • 伍宜孙书院教职员餐厅(只限教职员预订入座)
  • 兰苑(位处崇基学院,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 威尔士亲王医院职员餐厅
  • 范克廉楼见龙阁(大学宴客专用)
学生宿舍
Thumb
联合书院的汤若望宿舍
Thumb
合一亭位于新亚书院学生宿舍学思楼与知行楼之间

中文大学逾半学生可获安排宿位。9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逸夫书院晨兴书院善衡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声书院)共有30幢宿舍,连同医学院所提供的宿位和6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8,400个宿位。学生事务处辖下的国际生舍堂(前身为教职员宿舍五六苑,以及职工宿舍;前者采用高级公务员宿舍标准兴建)于2005年启用,可容纳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换生。晨兴书院、善衡书院及敬文书院为三所进行“全宿共膳”政策的书院。[来源请求]

教职员宿舍

在崇基学院1956年迁入后,已有为教职员先后建造六幢宿舍。而在1970年代校园整体建成时,由于交通不便,加上有不少教职员来自外地(尤其是台湾、美国),校方当时就兴建了合共十幢教职员宿舍(1970至1978年入伙,一至六苑按教职员所属书院分配:第一苑及没有兴建的第二苑属崇基学院,第三及第四苑属联合书院,第五及六苑属新亚书院),全部以高级公务员宿舍标准兴建。而在1981至1995年间,校方另建了九幢教职员宿舍,使大学曾一共有25幢教职员宿舍。然而,教资会后来推展新教职员薪津福利政策,以现金津贴永久取代部分宿舍,第一苑、第五至九苑及科学园路校门宿舍因而被分别改建,使目前教职员宿舍只余19幢。[来源请求]

宾馆

大学宾馆现设于昆栋楼,兼作研究生宿舍;而原先的大学宾馆,已重建成伍宜孙书院(一座保留,易名如日坊;二座拆卸重建成书院东翼)。[来源请求]

购物

大学书店为位于康本国际学术园的大学书店(由商务印书馆营运);另有“女工同心合作社”(小食档,由女工与中大基层关注组合营)、Fusion 超级市场及一所理发店。校方另于富尔敦楼设“纪念品销售处”。[来源请求]

银行
Thumb
崇基李慧珍楼地库的东亚银行分行(现已迁往庞万伦学生活动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本部富尔敦楼一楼设有恒生银行分行,崇基学院庞万伦学生活动中心设有东亚银行分行,新亚书院乐群馆梁雄姬楼地下设有东亚银行的自动柜员机。另外大学站内分别有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中银香港之自动柜员机提供。[来源请求]

校内交通

Thumb
中文大学穿梭校巴

香港中文大学依山而建,若徒步往返“山城”中各座教学大楼及舍堂较为不便,因此校内设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由交通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管理,共有14辆自置校巴。教学日除设有穿梭校巴,亦有转堂校巴行驶,共有10条路线(其中一半车辆由交通处派出,其余车辆则由阳光巴士及强记旅运承办,部分外判车辆由交通处司机值乘;以往外判车队全部由强记旅运承办,而胜兴运输亦曾经与强记旅运承办穿梭校巴服务)。

穿梭小型校巴(分南北行,北行往第10苑,南行往大学站,由阳光巴士营运[注 8])一律收费港币$5.5。由于收费高昂,加上一般仅有居住于校内的教职员及其家属乘搭,该路线因而被中大学生称为“富贵巴”。

中大校内主要的穿梭校巴站包括:大学站、康本园、大学体育中心/善衡书院、邵逸夫堂/科学馆、冯景禧楼、大学行政楼、联合书院、新亚书院、逸夫书院、敬文书院、39区。

以往,曾有来往大学站香港教育学院的校巴行驶,中文大学英文研究与教育(中大和教院合办)的主修生可以免费乘搭,唯此安排已于2008年连同课程取消,目前只供教育大学学生(教大开放日时可供公众乘搭)使用。

在2007年9月,校方曾推出新收费政策,不论是否教学日,均向非持有学生证或职员证之人士收取$3车费,此政策包括向在中大校园工作的外判员工收费,引起争议,学生会发动“巴·不得”运动。其后发现校方并无权于校巴收费,校方已于同年10月取消新收费政策。

目前,校方已在校巴及车站注明“只准中文大学学生及教职员乘搭校巴”及“交通组人员有权检查是否持证”,除中大学生或职员外的一般市民并不应该乘搭校巴,以免违反法例和保险要求。校方建议一般游客乘搭收费穿梭小型校巴,或步行至目的地。

更多信息 常规穿梭校巴 校职员及学生专车,只在星期一至六服务(公众假期除外), 转堂校巴 校职员及学生专车,只在教学日服务 ...
穿梭校巴路线

注:黑底白字代表只有部分班次途经该站。

特色景点

Thumb
百万大道

组织架构

更多信息 职称(中文), 职称(英文) ...

历任校董会主席

历任校长

关于中大成立前的院校资料,请参看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

更多信息 任, 肖像 ...

改制前各书院历任校长

  • 合并各书院前至1977年中大改制时的中大各书院历任校长
新亚书院
崇基学院
  • 第1任(1951-1954):李应林教授
  • 第2任(1955-1960):凌道扬教授
  • 第3任(1960-1975):容启东教授
  • 第4任(1975-1976):雷恩教授(Prof. Robert N. RAYNE)
  • 第5任(1976-1977):谭尚渭教授
联合书院

各书院现任院长

更多信息 成员书院, 现任院长 ...

校友

校友组织

参见[335]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评议会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友会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友会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友会
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友会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毕业生会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校友会
香港中文大学兼读学士学位课程校友会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校友会[336]

活动

“非同质化代币 (NFT)”卖物筹款

2021年11月8日,由“2021中大校友日毕业纪念班筹款委员会”推出中大首个NFT卖物筹款,作品名称定为“百万丰彩”。[337]

学生会

由于中文大学成立时,3间成员书院都有各自的学生会,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至1970年代才正式成立。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均是中大学生会的当然会员。[来源请求]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包括“干事会”、“学生报”、“校园电台”等组织,而传媒报道的“中大学生会”通常是指“干事会”。以上组织皆由“代表会”负责监督,但其组成方式与前三者不同,前三者由中大学生投票选出(选举由代表会举办),代表会则由按书院直选的民选代表和每所书院学生会会长及代表会主席担任的当然代表组成。2017年,中大学生会成立“司法委员会”,司法委员由司法委员推荐小组遴选、代表会提名、学生会会长委任。[来源请求]

中大学生会自成立以来,经常就学校政策对校方和政府表达意见,如“反四改三运动”、“杀系事件”、“哭中大事件”及“保树立人”等,也曾声援1989年在北京学生运动,创立中国民运基金[来源请求]

2021年10月7日,中大学生会于其 Facebook 专页宣布,考量学生最大利益下,决定解散学生会,代表会所有代表请辞[338][339]

争议

“新亚桑拿”海报及性暗示口号争议

2002年8月23日中大的迎新营中的“四院会师”,有学生展示印有“新亚桑拿”字样的性感少女大型海报(影射新亚书院的女生),并呼喊含有淫秽暗示的口号,例如:“联合组妈最尽责,含吸奶啜有方法”。该事件引发媒体的广泛报导。事后,中大迎新营筹委会发表声明致以歉意,而中大学生会则发表声明对此事表示强烈谴责。[340][341]

2002年以后的“四院会师”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大幅改变,但为了避免媒体的过度渲染,活动负责单位在活动结束后立即收回新生的口号纸,避免落入媒体之手。随着新书院的加入,四院互片已经发展成“七院混战”,并于2012年增加至九间书院。

中大社运

Thumb
2014年9月22日有13,000人齐集中大百万大道,出席大专罢课启动集会,为香港史上最大规模的大专学生罢课

香港中文大学校园面积广阔,其中百万大道及烽火台一直是香港学运聚会中心。中文大学在重要的社会运动活动中,如1989年的六四事件2012年反国教以及2014年的雨伞革命,皆曾作为集会地点以及游行起点。[342]

2019年,中文大学学生继续以大专学界代表身份参与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运动。该年6月,中大学生会拨出103万元成立反送中基金,支援民主运动。[343]

同年8月,学生会更取消全校性质的迎新营(“巨O”),以迁就当时同时举办的各项集会及示威活动。[344]而在8月尾的各书院迎新营中,传统活动“四院会师”由玩乐性质转型为呼应反修例运动,参与者大多戴上黄色头盔,有些更配备防毒面具、眼罩,高呼带有政治和社会议题的口号,如“五大诉求”口号,并呼吁新生参与9月的罢课行动。[345]同年9月2日,学界罢课集会在中大百万大道召开。[346]唯部分学生涂污校园的行为遭到校方和部分市民的反对。[347]

“暴大”事件

在2019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被网民在Google Map恶搞,其中文名称曾一度显示为“香港暴徒中文大学”,目前已被修正。[348] [349]自此“暴大”一词开始被该校学生和网民广泛使用,成为中大其中一个著名的别名。 [350][351][352][353][354] 由反修例运动爆发至11月5日,被拘捕并落案检控的以中大为最多。[355]

2019年11月中大冲突
Thumb
学生在烟雾弥漫、充满催泪烟的环境下
Thumb
冲突发生后,校方实施校园出入管理措施,公众需要登记身份证明资料才能进入

2019年11月香港三罢行动中,以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为主的示威者与香港警方在校园发生激烈冲突,为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运动一重大事件。

11日当天早上,有示威者在中大“二号桥”上设置路障,并向吐露港公路抛掷物件。多名防暴警察(此指速龙)在二号桥上与示威者对峙。期间,防暴警察向校园发射多枚催泪弹及防暴子弹,而示威者则投掷汽油弹汽油弹、体育弓箭还击,有学生被枪伤后声言若警方再不撤退则“炸吐露港”。[356][357][358]双方由早上起对峙,情况直至黄昏才缓和。

惟次日(12日),学生和警察的对峙更趋激烈。警方称于11月11至12日进攻中大期间,共发射1,600枚催泪弹和1,700枚子弹,其中警方曾在15分钟内投掷400枚催泪弹,密度之高为世界示威史上罕见。警方攻击导致60名学生受伤,1人失去知觉及意识。[359][360] 传媒看见警察攻击中大的惨况,一度落泪。[361]在冲突期间,香港中文大学的战斗状况引发市民自发在多区进行“围魏救赵”的抗议活动。[362]

11月15日,警察公共关系科总警司谢振中表示,过去暴徒(指勇武派示威者)在部分大学校园内造成更大破坏,校内设施成为练靶场,校巴等车辆被用作运汽油弹,有人设检查站不准部分传媒进入。多间大学被改造成暴徒基地、罪恶温床,大学已成为香港最危险的地方,暴徒占据接管校园,用作制造汽油弹及武器的兵工厂,令大学成为暴乱的桥头堡。大学管理层不能完全游说学生,亦管不到校园及校内暴徒。[363]

事件中,合共有5名中文大学学生于11月11日被警方拘捕,并控告暴动罪,案件将在2020年12月开审。另外5人在11月12日被捕。

冲突发生后,校方于2019年11月20日开始实施出入管理措施,车辆只可经由大埔道大学正门入口进出校园。而二号桥一直围封至2020年4月28日才重开,并收窄为单线行车。[364]而大学教职员及学生须出示“中大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才能进入校园,校友须出示校友图书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或校友信用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以证明身份,公众需要登记身份证明资料才能进入,并保留拒绝公众进入校园的权利。2021年8月,师生依然需要持有智能卡作验证,但访客则可于校园入口处登记其身份证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入校园。[365]

撤回大学医疗教学拨款

2019年11月,政府撤回三项涉及大学医疗教学设施的拨款,当中一项包括中文大学于大埔兴建一座教学科研综合大楼[366][367][368] [369]

中大冲突一周年
Thumb
参与人士在百万大道影“毕业照”和合唱《愿荣光归香港》后便解散

有该校学生适逢2020年11月19日该校第88届颁授学士及硕士学位典礼大会举行日举行示威,纪念中大保卫战一运年。示威者先发起由该校的民主女神像步行至百万大道的游行,再于大道上集会,高唱《愿荣光归香港》。其中,游行共约210人参与[370]。其后有8名人士涉非法集结被捕,其中3名非中大学生涉煽动分裂国家。[371]

美国停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地质科技合作

为压止示威浪潮,政府推出港区国安法,由此引发美国制裁香港,中止对香港的特殊待遇。制裁中惟一和学术相关项目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点名要求美国内政部辖下的美国地质调查局,暂停与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合作“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 Earth Sciences (TIAS 09-1109)”。[372][373][374]

中文大学入口检查站爆争执 5人被捕

Thumb
2021年1月25日晚上,警员搜查中大宿舍,和声书院学生会长胡筠弦(左)回应事件

2021年1月11日为香港中文大学下学期开学日,中午12时15分,中大校园电台指有约8至9名黑衣蒙面人士在大学站外大叫“唔洗show证”,并呼吁进入校园的学生无需向保安展示学生证。黑衣人其后推倒铁栏后离开,被保安追赶,当中有人向保安投掷不明白色粉末。其后警方拘捕其中1名男子,校方证实是中大学生,他涉嫌扰乱公众秩序及普通袭击被送往马鞍山警署受查。校方也证实一名保安被粉末洒中,需送院检查;并指事件涉及袭击行为,遂报警处理。事后现场多个铁马被拉倒,警员封锁现场调查,而消防员调查地下粉末成分。[375]校方报警处理后,一名20岁男子被捕。到1月12日,大批沙田重案组探员带同法庭搜查令到达大学站入口截查途人,并进入校园调查及搜证。[376]

2021年1月25日晚上8时50分,警员到善衡书院利国伟宿舍、和声书院宿舍及伍宜孙书院宿舍进行搜查,消息指3人被捕,包括中大学生会临时行政委员会主席区倬僖。而搜查期间,学生会表示舍监及警员以“保障同学隐私”为由,阻止他们拍摄,并登记拍摄人士身份。[377]而另外两人分别在荃湾及上水拘捕,涉嫌非法集结及袭击他人,意图导致他不作出某些作为。新界南总区刑事部(行动)警司陈志昌形容被捕者的行为如袭击,目的是让中文大学不执行出入要身份核证的措施。警方指仍然有一人在逃,又说中大并非法外之地,警方进入校园搜证前已经与校方联络。[378]到1月26日,一名被警方通缉的22岁中文大学学生,晚上赴荃湾警署自首。[379]

2021年2月23日,中大确认再多两名分别22岁及24岁的中大学生被捕。善衡书院学生会表示,其中一人为宿舍导师。警方表示两人涉嫌“非法集结”及“袭击他人意图导致不作出某些作为”,与中大1月开学日撒粉案有关。事件至今共有7人被捕。[380]

到2022年9月2日,22岁被告认参与非法集结,沙田裁判法院署理主任裁判官张志伟指事件中有人使用暴力,亦有人因此受伤,即时监禁是惟一选择,最后判处监禁6星期。而同案余下3位被告,包括前中大学生会会长区倬僖及2名学生则不认罪。[381]到2023年3月24日,沙田裁判法院裁判官朱文瀚指,虽然警员称有片段拍到 2 被告曾拍卡进出宿舍,但相关片段没有连贯性,未能拍到 2 名被告从一地点前往另一地点,控方亦未提供证据证明拍卡纪录真确性。而区倬僖当天身穿的红色上衣、现场检获的胶袋没有独特性,另一学生在案发现场外拍摄,亦不等于有参与捣乱行为,加上他们并非在现场被捕,难以在毫无合理疑点下定罪。最后3人裁定罪名不成立,区另申请讼费获批。[382]

校方封杀学生会候任内阁

Thumb
学生会在2021年2月26日凌晨12时紧急召开记者会交代详情,副会长何思珩(右)发言时一度哽咽,表示在没有钱下仍然会为同学服务

2021年2月24日,新一届中大学生会“朔夜”正式成立。不过交接仪式未进行前,中大校方在2月25日晚上发出“严正声明”,指新一届学生会内阁政纲内容失实及涉嫌违反《港区国安法》,将危害国家安全,因此实行多项措施变相废除学生会。包括暂停为学生会代收学生会会费,要求学生会注册为独立社团或公司,自行承担法律责任等。校方同时暂停为学生会干事会提供行政与大学场地支援。学生会凌晨12时紧急召开记者会交代详情,对事件表示极度遗憾和委屈,是创会超过50年以来前所未有,批评校方打压学生的声音和漠视同学授权。其中副会长何思珩发言时一度哽咽,表示在没有钱下都会为同学服务。全体成员两度向公众90度鞠躬致歉。[383]

到2月27日凌晨,内阁在facebook专页宣布正式撤回参选宣言及政纲等有关文件,并将早前的帖文和图片全部删除,头像相片变为黑色,但没有交代原因。[384]到3月1日,当选内阁在上任干事会首天宣告集体请辞,会长林睿睎表示有内阁成员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及威胁,如干事会成员及其家人近日受到严重滋扰甚至“死亡恐吓”,认为辞职属无奈决定。而中大校方发声明回应,指校方从来没有或意图“威吓”及“孤立”学生会干事会或任何其他学生组织,认为内阁“朔夜”对校方的指控失实。[385]

实施新出入管制措施 师生入校前须拍卡

2021年8月17日,校方以恢复面授课堂和提升管理效率为由,公布由8月30日起,中大师生需改用“智能卡”拍卡进入校园范围,而访客需出示由相关书院、学系或部门经大学网上系统发出的二维码(QR Code),经验证才能入内。如未能提供,访客须于校园入口处登记香港身份证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方可进入校园。[386]

直至2024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是其中三间大学仍有出入管制措施。

民主女神像突然被校方拆除

Thumb
学生在地上以蜡烛拼成新民主女神像以作悼念

2021年12月24日清晨约6时,矗立于校园逾11年的民主女神像,在毫无预告及无先兆下,突然被校方拆除运走。中文大学校方发表声明表示,大学从未准许该雕像于校园展示[387]。有中大学生认为该雕塑在不少同学心中属于“地标”,对雕塑已建立深厚感情,不论大学迎新活动或社运等,都会以此为聚脚点,但在无先兆下被仓皇移走,连“道别仪式”都没有,令人失望。亦有学生认为此举反映政权不容许保留香港人的记忆[388]

事件发生一年后的晚上,约10人在雕像原址摆放纸制民主女神像,周围亦摆放数十个蜡烛。期间有7至8名保安带备扩音器,并拍片纪录,而数名便衣警员在广场附近戒备,而校园闸外亦有约8名军装警。约10分钟后参与者离开,数名保安随即上前清理现场,并将所有物品带上车,但没说明原因。[389]

校方禁止学生在毕业礼抗议

2022年11月24日,中大举行毕业礼。下午4点30分左右,“烽火台”位置有人身披黑色垃圾袋制成并印上“Canteen好L贵”等字样抗议。保安上前指她们触犯涉及毕业典礼的规例,要求对方出示学生证,并要收走道具,却遭到辱骂,其后以人墙包围。有保安更报警称“受到人身恐吓”而报警处理,之后有警察一度到场。保安约10分钟后散开,5名男子亦离开现场。中大指,大学保安人员进行人群管理措施期间有人带粗言秽语侮辱和挑衅保安人员,劝喻无效后仍继续叫嚣。校方认为有关行为可能构成公共秩序风险,故决定报警求助。警方之后亦警告相关人士。[390]

校董改组方案风波

2023年6月,由身兼香港立法会议员的三名中大校董张宇人刘国勋邓家彪提出中大校董改组私人条例草案《2023香港中文大学(修订)草案》,建议,将校董会人数从55人削减至34人,校内成员与校外成员比例从1:1增加到1:2,同时增加特首聘请人数。另外,方案也提出校长及常务副校长须经校董会四分之三成员支持才可聘任,校董会主席和副主席均由身兼监督的行政长官委任[391]。据张宇人表示,由于立法会任期内需要处理的事项较多,经与特首商讨,采用私人条例草案的方法提出,以便草案较快获得通过[392]

方案公布后,上千名中大校友及相关人士发起联署,反对三名立法会议员提出的草案,要求以2016年重组校董会方案为基础提出修订,包括将立法会议员的席位由3席减至2席[391]。针对联署意见,刘国勋表示草案在一年前就意见提出,当时中大校董会已知悉,也无人反对。刘又指不能以2016年方案为基础,因为中大自2016年起发生不同事件,有必要加强公众监督[393]。邓家彪在批评中大校方积极游说三名校董议员外的不少立法会议员成立法案委员会,诋毁草案并要求修订[394]。其后有份参与联署的特首政策组副组长关家明主动撤回有关联署,称要避免事件引起反映政府立场的不必要疑虑[395]。 之后,大湾区航空首席执行官许汉忠、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也宣布退出联署[396]

2023年8月1日,中大校董会以会议讨论改组草案细节,校董会主席查逸超在会后向记者表示内容包括校董会法定人数及过渡安排[395]。查又对三位议员继续推动中大校董会改革表示欢迎,但透露会议未就草案进行表决[395]。不过据消息人士指出,有份联署的中大副校长(行政)、校董会秘书吴树培在会议上被认为有违中立、“僭越”校董会主席权力制订议程,故决定即时停止其参与校内改组工作,并需要在5日内向校董会提交报告[397]。与此同时,中大校长段崇智接连请假,缺席法案委员会的三次审议会议[398]

2023年12月13日,校董会主席查逸超表示校董会决定即时解雇副校长(行政)兼秘书长吴树培,原因之一为其曾反对修订中大校董会方案,被指无法保持中立。被问及是否会否弹劾校长段崇智,查逸超说校董会议程属机密,不能够透露。[399]

2024年1月8日,校董会主席收到校长段崇智教授的请辞决定,他将于2025年1月卸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职务。在中大公告中,段教授称其请辞基于“按照修订后的大学条例,中大落实新的管治架构,我认为此时是让大学物色一位新校长的合适时机。”[400]

中大迎新营组名疑恶搅命案死者

28岁的名媛蔡天凤于2023年2月24日被发现惨遭杀害及分尸,此案件引起全港轰动。2024年7月中,香港中文大学的迎新营中有学生利用蔡天凤的名字进行恶搞,造成社会争议。[401]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最近举办了一次迎新活动,其中数学系的一组竟将蔡天凤的名字用作组名—“蔡天凤爪排骨饭”。事后,有学生在社交平台Facebook专页“New CUHK Secrets”揭露了此事件,并直斥该组名为“蔡天凤爪排骨饭”是“黐线”。此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网民讨论,许多留言表达了对该行为的谴责:[402]

  • “师弟,缺德程度over咗”
  • “我谂依家搞ocamp嘅朋友可以谂吓,自己条道德底线去到边”
  • “呢个唔好笑,边个搞出嚟嘅唔该自己折埋”
  • “呢个好 over… 道德底线低唔代表有趣㗎”
  • “不要开死人玩笑”
  • “知唔知尊重两个字点写”

中大取消毕业礼遭受批评

2024年11月14日,因台风桃芝吹袭本港,八号信号生效,中文大学取消当天早上在百万大道举行的大会(颁授博士、硕士及学士学位典礼),而下午新亚、联合、晨兴、善衡、敬文、伍宜孙书院毕业典礼亦宣布取消,崇基学院、逸夫书院及和声书院则如常举行,引起学生不满,批评中大没有准备后备方案,并有毕业生发起网上联署,促请中大补办毕业典礼。中大指,基于安全考虑,露天毕业典礼必须取消,唯校方其后称当天未能举行的大会及书院毕业典礼,将会延期至11月17日(星期日)举行。[403]

大众文化

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广阔,景色优美,是香港一个重要的电影取景场地。[404]任教中大的诗人余光中在《春来半岛》一文中写到:

中大及对面的雍雅山房因此是香港电影中粤语片国语片经常性的取景场地。国语片例如曼波女郎(取景于崇基学院),改编自小说的邵氏电影《小楼残梦[405]。电视剧例如《幻海奇情》。现代香港电影取景于中大的包括近期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The Midnight After[406]

多名中大校友活跃于电影界,包括:崇基学院前身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友嘉禾电影的制片人邹文怀、香港影坛国语电影时期最著名的女演员林黛(四届亚洲影后)(新亚书院)、编剧及作家倪匡(联合书院)、香港戏剧协会会长锺景辉、香港演艺人协会主席许冠文、著名电影导演冼杞然、为无线电视TVB)编写经典剧集(包括《家变》、《网中人》、《上海滩》、《千王之王》、《亲情》)的吴昊、香港资深舞台剧演员和导演古天农[407]无线电视其中的一位主要制作人、编剧、导演刘天赐无线电视其中的一位主要编剧以及商业化电影的代表性导演王晶、唯美派导演、摄影何藩、编剧李敏、导演黄修平、新晋导演陈小娟、著名球赛评述员陈耀武(在中文大学任教体育)[408]潘源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同时也是香港著名的填词人)等。

校友汪长智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409]助好莱坞片商拍摄多部国际巨片,如《苏丝黄的世界》、《夺宝奇兵》、《铁金刚》(007)、《职业特工队III》。

校友卢国沾[410]潘源良黄伟文等则为许多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填词。[来源请求]

校友[411]张正甫(香港影后萧芳芳的丈夫)是香港电视新闻的鼻祖,对香港电视广播贡献良多,包括建立香港电视新闻制度,开创华语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主播读报的新闻报道形式,并引入卫星技术,接收世界各地新闻,让香港媒体融入全球媒体。1961年起,张正甫担任法新社驻香港分社主编,开始为香港、两岸和国际媒体报道两岸三地的新闻。其后于1972年开始于香港浸会大学的前身浸会书院教授新闻传播,首批学生包括现时香港多位电视机构高层或香港新闻业主管:赵应春袁志伟关伟等。而校友记者张宝华则因为反复追问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兼国家主席江泽民是否“钦点”董建华连任香港行政长官,引发江泽民不满,江公开以“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斥责,使她名噪一时。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相关条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