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九三炮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九三炮战,又称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英语:First Taiwan Strait Crisis),是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的军事冲突,爆发于1954年9月3日,炮战地点为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该炮战引发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为1949年古宁头战役之后至1954年间,最大的炮战。
Remove ads
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古宁头战役与登步岛战役登陆失败后,积极研究海岛攻击战术,攻取大陆东南沿海岛屿。但解放军于1950年在大担岛战役登陆再度失败后,对海岛放弃直接登陆作战的战术,改用密集炮击。[3]1953年由于朝鲜战争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面撤回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部署金门对岸,形成三面环伺,对金门造成极大威胁。
战前准备
1954年8月下旬起,解放军在厦门东海岸、莲河、深江、大嶝、小嶝等处部署百余门俄制122毫米与152毫米口径火炮,以中华民国海军停泊在金门水头码头的舰艇为目标。[3]
经过
1954年9月3日下午五时许,解放军集结数百门重炮,突然向金门发射炮弹,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12小时内发射了6,000枚炮弹。[3]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记载:击沉击伤国军舰船7艘,摧毁金门炮阵地9处。[4][5]
1954年9月5日上午,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炮兵部队奉令实施全面报复性攻击,国军集群炮火力实施弹幕射击。当时国军缺乏长射程火炮,所以采取机动集中方式,形成局部优势反击。[6]同时,中华民国空军战斗机也前往厦门进行轰炸,解放军在厦门方面则迅速组织起强大的防空力量,共击落中华民国国军战机12架,击伤42架[7]。
尔后间歇性炮战不断,解放军炮击落弹共约7万余枚,以1954年9月22日那天的炮战最为猛烈。到9月15日,金门国军改装155毫米榴弹炮,又获得三个炮兵营增援,共反击解放军炮击五十余次,摧毁解放军野战炮阵地18处,高射炮阵地4处,击毙解放军300余人。[6]以解放军为攻击一方的九三炮战开启国共两方军队的互相中小规模炮击。
民间伤亡
据统计,仅金门方面,1954年-1957年间的大小炮战中,在地居民就有63人死亡。[来源请求]
影响
后续
九三炮战后,1955年1月发生一江山岛战役,解放军占领一江山岛,使得大陈岛陷于孤立。国军于2月从大陈岛撤退,至此浙东沿海全部岛屿由解放军控制。3月16日,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在记者会上答说,战术核武器可以像子弹一样用于(远东)军事目标[9][10]。1955年4月召开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议结束前声明愿意与美国谈判缓和远东局势的问题[11],结束了第一次台海危机。
纪念
引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