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二九式150毫米迫击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二九式150毫米迫击炮是中华民国在抗战期间以旧有炮管翻修改造的重迫击炮,也是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操作的最大口径迫击炮。
Remove ads
简介
中国开发重型迫击炮始于奉系主掌的辽宁迫击炮厂,张作霖在民国十一年(1922)以1.5万英镑的高价聘请在中国各势力转战的前英国陆军军官弗朗西斯·亚瑟·沙敦(中国简称沙敦)。沙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斯托克斯迫击炮的量产,并以其功绩获得斯托克斯爵士授予斯托克斯迫击炮在远东与美国制作授权。[1]
在任职辽宁迫击炮厂期间,沙敦除了提供原版斯托克斯迫击炮的制造设计图外,另外因应张作霖需求客制化出一款口径150毫米的重型迫击炮,称为辽造十一年式150毫米重迫击炮,[2]:53不过因为重量过重,后来由续任厂长,同时也是沙敦在沈阳厂之助手李宜春开发以骡马牵引的辽造十六年式150毫米重迫击炮,搭配可装载10发炮弹的弹药车,但是火炮的基础性能并无改变。
150重迫炮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开始投入,各方军阀对于该型武器的火力皆有深刻体认,包括晋系主政的太原兵工厂、西北军控制的巩县兵工厂、陕西军阀控制的华阴兵工厂等都有自行仿制,一般称为十五生重迫击炮。南京国民政府在北伐战争中奉军的炮兵火力向来忌惮,中国南方兵工厂则缺乏足够工业能量制造较为复杂的后膛重炮,但上海兵工厂与金陵兵工厂仍制造出了少量的150毫米重迫击炮,配备给国民革命军使用,主要以重迫炮营的编制配备给军级部队。
但是当时中国开发的重迫炮射程仍属于前线支援武器,尺寸与重量上不适合步兵携带,因此需要挽马运输,并且还缺乏近代炮兵必备的观测与瞄准设备,在19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控制的兵工厂已经陆续指示停产此装备,[3]到淞沪会战时前线指挥官已经认为81迫炮较旧型重迫炮实用。[4]
不过在抗战期间,因为重火炮的匮乏,因此蒋中正责成兵工署恢复制造150毫米迫击炮。[5]俞大维回复则表示150迫炮因性能较差早已停造,且制造原料皆需外购无法快速量产。[6]为了解决重迫击炮的需求,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厂搜罗库存中各厂产制的200余根150毫米迫击炮炮管,[7]将这些炮管统一翻修削切成152毫米,装上弹簧制退复进机,并重新设计新型底座、双脚架、瞄准镜、新版铸铁炮弹等,使该型火炮满足现代化迫击炮的技术需求。但也因为是使用旧品重整,因此火炮在炮管尺寸与规格上有三种不同的规格,有1.9米、1.6米、1.45米。
兵工署开发的新型150毫米迫击炮弹为铸铁材质,全重22公斤,采用在二十式82迫炮中放置的布朗德迫击炮弹之二重引信提高安全性,内填装4.4公斤TNT,搭配发射药包则是从1号到8号,由于炮管长度不同,射程则从2,680到3,143米不等。
二九式迫击炮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开始改造,二十九年(1940)正式制式化,称为“二九式15公分迫击炮”。并配发给国民革命军重迫击炮第一团(团长徐懋禧)、第二团(团长廖治民)、第三团(团长涂健),重迫炮团下的迫炮营编装为8门迫击炮,一团满编可达24门二九式迫击炮。重迫炮第一团后来空运印度编入中国驻印军,改编为重迫击炮第11团后换发M2型4.2英寸迫击炮,因此实际配备的单位只有第二团、第三团。这两团皆编入中国远征军,投入滇西缅北战役,虽然远征军司令官陈诚认为在山地中十五公分重迫击炮运动困难,[8]但是到实战时二九式在地势崎岖的云南与缅甸山区中有着良好的火力支援效果。
抗战结束后,使用二九式的重迫击炮团都换用美造4.2英寸迫炮,而步兵团则换发射程更远且便于机动的三三式120毫米迫击炮。二九式虽然到抗战胜利后仍有少量改造,但配发单位则未知。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