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于姓

汉姓 (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于姓中文姓氏之一,汉语拼音:Yú;粤音:yu4[1]。在《百家姓》排第82位,中国大陆第38大姓(2006年统计)。

姓氏
百家姓》第82位
10:
11:
12:

郡望  河内郡

“于”姓与“於”姓有分别,作为姓氏“于”姓在转化为繁体中文的时候,不应写成“於”。同样地,“於”姓在转化为简体中文的时候,不应转化为“于”。

Remove ads

起源

源出主要有七支:

  • 出自子姓商朝时,盂器皿是当时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县一带生活着一支擅长制作盂器皿的部落,称“盂”部落,也称于方,即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所屡见的“盂方”。到了商朝后期,孟方为商所灭,商王武丁之子封为“于侯”,后迁移到今河南沁县西北。《皇王大纪》记载:商朝末期“西伯勘黎,邘侯来援,南宫适虏邘和黎二君,迁邘侯于翟,免黎侯归国自省”。于侯也称邘侯。周初国灭,子孙以国名为氏,于侯的子孙分别北迁于河南省濮阳县东南和山西省盂县一带。这是史书上最早记录的于姓人群,至少有3100年的历史。[2]
  • 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后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武王克殷,分封诸侯,其次子邘叔被封在邘国(今河南沁阳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子孙以国名为氏,去邑旁姓于。
  • 出自淳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古有淳于氏,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改为单姓于氏。
  • 出自鲜卑的万忸于氏: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北魏孝文帝推动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新唐书》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东海郯县的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汉化之后,又复于姓。
  • 出自丁零鲜于氏:孝文汉化之后,亦改于姓。
  • 出自满族尼玛哈氏,因尼玛哈意为“鱼”,故改为同音的于姓和於姓。
  • 出自元人的巴延氏,根据《续通志》载,明赐元人姓名巴延达哩曰于忠。
Remove ads

播迁

上古时代于姓人皆居于于邘国所在地,位处今日河南境内。秦汉时代,于姓开始向东扩充,至河北山东,也有部分西迁往陕西甘肃。自魏晋以后,于姓在北方已是大望族之一。至南宋后开始南迁至广东,并有部分迁往东北。

今日于姓分布以山东最多,约占全中国于姓人口25%;而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则占全中国于姓人口67%。于姓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姓氏。

另见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