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经博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经博士中国古代的学官名。

先秦即有博士官,掌理文学秦朝有博士七十人(诸子、诗赋等博士),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

西汉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为《易经》和《仪礼》增置博士,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所立的《书经》、《诗经》、《春秋》博士合为五经博士。自此之后,博士专门负责经学的传授。博士和他的弟子们可以通过考试来当官,官位大小和考试成绩相挂钩[1][2][3]。五经博士的设置,使得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

五经博士开始设置时,人数不详。汉宣帝末年,五经博士有十二人。东汉时期,有十四人。博士弟子员,在汉武帝时为五十人。后世不断增减。至汉末,博士弟子员竟达三万余人。

汉代以后,五经博士专司教授经学。三国曹魏设十九员,五品,在其上设太常博士,主管导引、制礼。五经博士不再议礼。十六国后赵在郡国设置五经博士。南梁天监四年(505年)设立国学,开设五馆,每馆设一名五经博士主持。位居六班,在国子博士之下,太学博士之上。五经生出身寒门俊才,不限人数,由官府供应粮食(饩廪),学业合格可以出任吏员。南陈沿置,六品,秩六百石。同期在百济也设有“五经博士”。而中国北朝、隋朝唐朝前期不设。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在国子监设立五经博士,每经一员,后来增加为各两员。与国子博士同秩,正五品上,以五经教授国子生。宋代以后不设。明朝在国子监博士厅,设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分管教授五经,按时考课。在翰林院设立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专掌各经,以备讲读。景泰年间开始,另设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居乡给俸,以奉先世圣哲贤儒祭祀,不治院事。清代只设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至嘉庆年间共置二十八员,清朝灭亡后改为奉祀官。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