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亚大伯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亚大伯斯,也称雅达巴沃、雅达巴奥、耶达巴奥

是诺斯替主义教派所相信存在的一个邪恶神和巨匠造物主,在伪经《约翰密传》中有所涉及。
其被一些诺斯替主义者认为是巨匠造物主,被认为就是旧约中的主,但诺斯替主义者并不认为祂是唯一的神与至高神,反而认为祂是不完全、缺少灵知的假神或次等神,认为其“除我以外没有别神”是狂妄自大且无知的表现,认为其是因为无知感知不到其他的神,
诺斯替主义认为的起源与创造
诺斯替主义者认为其起源不是什么“自流永在”,而是一个错误的产物;在《约翰密传》等诺斯替经典中,亚大伯斯是由一位名为索菲亚 的神体所生。索菲亚是至高神流溢出的众多神体之一,她因未经配偶同意,试图独自模仿至高神而产生了一个有缺陷的意念,这个产物就是亚大伯斯,祂因为愚昧无知,所以自称“唯一真神” 祂虽然从母亲处继承了光明之力,却将其运用于邪恶领域。索菲亚统摄着八重天,而这位巨匠造物主则掌管七重天界。亚大伯斯另创造了六位执政官及其从属,然而他创造的天使最终群起反叛。为维持统治,他构筑了物质宇宙作为囚笼。
在创世过程中,亚大伯斯耗尽了自身的神圣能量。当他将灵魂注入最初的人类亚当体内时,索菲亚趁机为其灌注了灵性的神圣火花。创造物质世界后,亚大伯斯又孕育出象征万恶之源的蛇形灵体。光明存在索菲亚借助蛇引导了人类的堕落——亚当与夏娃食用禁果获得智慧后,最终背弃了亚大伯斯。作为惩罚,亚大伯斯将他们逐出以太境界的伊甸园。
这位造物主持续试图剥夺人类意外获得的光明火花,或将他们禁锢于奴役状态。为迫使人类承认其神性,他屡施惩戒:因人类拒绝崇拜,他降下灭世洪水,幸得索菲亚或普罗诺亚等阴性神力拯救挪亚;他与亚伯拉罕立约,要求其世代侍奉;虽命圣经先知宣扬其荣耀,但这些先知在索菲亚影响下仍唤醒人类对神圣本源的记忆,为基督降临预备道路。
在索菲亚策动下,亚大伯斯安排童贞玛利亚孕育耶稣,并差遣施洗约翰为其铺路。在亚大伯斯主导的洗礼仪式中,索菲亚进驻耶稣身体,通过其教导人类终极归宿应是光明国度(灵性世界)而非黑暗王国(物质宇宙)。耶稣直至受洗后才获得行神迹的神圣能力。由于基督言行持续瓦解其统治根基,亚大伯斯最终将耶稣钉上十字架。而在殉道之前,基督早已脱离肉身躯壳,重返灵性世界。
Remove ads
词源
Yald' Abaoth。其中 Yald' 为阿拉姆语:ילדא,罗马化:yaldā[c],但在此处被翻译为“生出者”,而非“孩子”;而 Abaoth 则是一个在魔法文献中得到证实的术语,源自希伯来语:צבאות,罗马化:Tzevaot,字面意思为“撒巴奥特,万军”,此为犹太教中神的名称之一。因此,他将 Yald' Abaoth 解释为“万军之生出者”。
马修·布莱克对此提出异议,因为在一些诺斯替文献中,撒巴奥特是亚大伯斯其中一个儿子的名字。相反,他提出该名称的第二部分应是犹太阿拉姆语:בהתייה,罗马化:behūṯā,字面意思为“羞耻”。该词与希伯来语:בושה,罗马化:bōšeṯ 同源,后者是希伯来圣经中用来替代巴力神名的词汇。因此,布莱克的提案将阿拉姆语:ילדא בהתייה,罗马化:yaldā behūṯā,解释为字面意思是“羞耻/巴力之子”。
在其1967年提出的词源学中,阿尔弗雷德·亚当已经偏离了当时的主流观点,他与索勒姆类似,将阿拉姆语:ילדא,罗马化:yaldā 翻译为德语:Erzeugung,字面意思为“生出、产生”。他认为名字的第二部分源于叙利亚语:ܐܒܗܘܬܗ,罗马化:ˀabbāhūṯā,字面意思为“父性、父权”。然而,他将其更广泛地解释为描述“生殖的力量”;从而暗示该名字的含义是“生殖力之产出”。
罗伯特·M·格兰特于1957年提出,Ialdabaoth 源自 Yahweh Elohe Zebaoth,即“万军之耶和华神”(希伯来语:צבאות,罗马化:Tzevaot,字面意思为“撒巴奥特,军队”),这是以色列神的一个名号,其多种形式见于《撒母耳记上》1:3、《撒母耳记下》7章、《阿摩司书》(3:13, 5:15-16, 27 及其他地方)、《列王纪》、《耶利米书》、《撒迦利亚书》3:10 和《诗篇》89:9 。他指出,从“z” 转变为 “d” 或 “t” 的现象有时在阿拉姆语中可以见到 。 西蒙娜·佩特尔芒 通过分析诺斯替神话文献,对索勒姆的词源学提出了反对论据,并推导出它源自 Iao Sabaoth(此名在《希腊魔法纸莎草》中有记载)——这可能独立于格兰特的发现,尽管她并不排除自己曾在某个时候读过格兰特的文章
Remove ads
形象起源
希腊魔法纸草中描绘的驴头神赛特
描绘被钉十字架的耶稣为驴头神的亚历克梅诺涂鸦
自公元前7世纪亚述征服埃及后,塞特神因其作为外来者之神的身份而被埃及人视为邪神,不再受到普遍崇拜。至迟在公元前200年,希腊化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形成了一种传统,将犹太教的神雅威与埃及神塞特视为同一存在。
在形象演变方面,希腊化时期后的塞特神形象与早期多种动物特征混合的造型产生分歧,固定为驴首人身的形态。希腊化的"神祇对应"诠释法被埃及人采纳,在此框架下他们将塞特与希腊神话中狮吼蛇形的混沌怪物堤丰相融合。
《希伯来圣经》记载的出埃及叙事中,犹太人作为被法老奴役的民族,其神雅威以降十灾摧毁埃及、污染尼罗河、击杀长子为报复。犹太民族向托勒密王国希腊化城市(如亚历山大)的迁徙,促成了《七十士译本》——希伯来圣经希腊文译本的诞生。悲剧诗人以西结还将出埃及故事改编为希腊戏剧《导引》,在亚历山大城向埃及与犹太观众演出。埃及知识界对该故事持负面态度,认为其亵渎本国神祇并歌颂本民族苦难,由此催生了一批改写作品,通过颠倒叙事细节来嘲讽犹太人并颂扬埃及神祇。
在此文化冲突背景下,埃及学者发现雅威在叙事中的特质与塞特神高度契合(皆关联外邦、荒漠与风暴),同时注意到希腊化犹太人使用的神名"伊阿奥"与埃及驴子"伊奥"的发音相近。这催生了针对犹太教动物崇拜指责的反击理论:真正崇拜驴形神的正是犹太人自己——他们供奉的实为驴首人身的塞特神。
这种基于埃及本土认知的"犹太驴崇拜"指控,随后传播至不熟悉塞特神背景的希腊罗马世界。在流传最广的版本中,塞琉古国王安条克四世劫掠耶路撒冷圣殿时,据称在至圣所内发现了驴偶像;历史学家塔西佗亦记载犹太人在圣殿供奉野驴雕像。基督教兴起后,该指控延伸至其信徒群体,现存最早的耶稣受难像——亚历克梅诺涂鸦即描绘了信徒朝拜驴首钉十字架神像的场景。
根据学者利特瓦的研究,这一源远流长的"驴神"传统,构成了诺斯替派发展亚大伯斯信仰的理论基础。
常见形象以及现在的争端
一般常见的形象亚大伯斯以动物形态呈现,有狮子头和蛇的身体;有人称这一形象综合了兽性的力量与蛇的诡谲,象征着其对物质世界的暴力统治与对灵性的束缚 因此这个形象有时也被称为“狮头蛇”,在中文互联网上的新诺斯替主义复兴者会贬损主流基督徒(如公教徒,有一定神学素养的新教徒等)为“狮头蛇奴隶”,用以讽刺他们被认为是受到了亚大伯斯(即旧约上帝)的欺骗和奴役,如诺斯替主义文章或者观点视频被举报下架,时常会有人说“狮头蛇奴隶”干的[1][2][3]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