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亚热带
气候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亚热带,又称副热带[1](英语:Subtropics),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约在北纬23°27'到35°之间和南纬23°27'到35°之间),两者以北回归线及南回归线分隔。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摄氏22度,亚热带地区的夏天可以比热带地区更炎热;但冬季受靠近极区的大陆高压及季风影响,气温明显比热带寒冷,但较少出现下雪天气。最冷月均温在摄氏0度到18度之间。亚热带的降雨有季节性,通常分为雨季及旱季。




亚热带主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副热带湿润气候(柯本气候分类:Cfa/Cw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如中国东南部和美国东南部;二是地中海式气候(即副热带夏干气候,柯本气候分类:Csa/Csb),季节性降水集中在凉爽季节,典型区域包括地中海盆地和美国加州南部。
世界上大部分沙漠分布于亚热带区域,这是因为半永久性副热带高压脊常在此驻留(多位于大陆西南部内陆)。在毗邻暖洋流的海岸地区(通常位于大陆东南侧)夏季炎热多雨,多突发性对流降雨(热带气旋也会贡献年降水量)。而毗邻冷洋流的海岸(通常位于大陆西南侧)则易出现大雾、干旱和夏季少雨的现象。棕榈树、柑橘、芒果、开心果、荔枝和鳄梨等经济作物均适宜在亚热带地区种植。
Remove ads
气候
太阳对地球赤道地区的加热作用,导致沿季风槽或热带辐合带产生大量上升气流和对流风。近赤道区上空的高层辐散使空气上升并远离赤道。当空气向中纬度移动时,逐渐冷却、密度增加并下沉,导致南北纬30度附近出现下沉气流。这种环流被称为哈德莱环流,其活动导致了副热带高压脊的形成。世界上许多沙漠正是由这些位于亚热带的气候性高压区所造成[2]。该气候类型被称为副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通常出现在强冷洋流沿岸区域,如南非沿海和南美西海岸。[3]
湿润亚热带气候通常位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侧。夏季(雨季)不稳定的热带气团会带来对流性降雨和频繁的热带暴雨,因此夏季通常是全年降雨高峰期。冬季(旱季)季风消退,较干燥的信风带来更稳定的气团,天气以晴朗干燥为主。具有此类气候特征的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南亚的印度-恒河平原及南美部分地区[4][5]。在美国东南部、东亚等暖洋流沿岸地区,热带气旋对当地降雨量贡献显著[6],日本超过有一半的降雨量都来自台风[7]。
地中海式气候作为一种亚热带气候,通常分布于大陆的西岸,表现为冬季多雨、夏季干燥。典型区域包括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西南部、智利圣地亚哥周边南美西海岸地区,以及美国西海岸南部沿海。该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朗少雨,冬季则受西风带影响带来降水。独特的水热组合使其成为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生态

与主要受温度影响生态的中纬度地区不同,亚热带地区(高原区除外)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除北美沙漠和澳大利亚沙漠外,亚热带干旱区的物种多样性为"极低"至"较低",维管植物种类不足100种至500种;而湿润区物种多样性多为"中等"至"较高",可达1000-3000种(若排除物种更丰富的北半球山区和物种较少的南半球山区)[8]
树木的物种多样性在干旱区与湿润区的差异十分显著:整体从"极低"到"较高"分布,其中巴塔哥尼亚干旱区(生物群系181种)和北美硬叶林区(310种)及地中海地区(348种)数值最低,而中亚森林(3173种)以及中国南部的月桂林区——因与热带雨林的过渡带存在的物种交流——以14,595种乔木位居物种数首位[9]。
亚热带的脊椎动物分布极不均衡:北非撒哈拉地区每网格单元仅为1-70种,北美西部索诺拉沙漠达170-200种;美国东部的月桂林区记录到240-280种,中国南方类似区域有280-500种,而巴西东南海岸甚至达到550-1200余种[10]。哺乳动物的物种分布差异稍小:干旱区(南非除外)通常不足30种("极低"),其他区域多为50-70种的"较低"水平。仅巴西东南部的南洋杉林和中国南方的山地月桂林可达100种("中等")[11]。部分灵长类动物分布区从热带延伸至亚热带,因此在南美、非洲(主要在南亚热带)和亚洲可见少量物种[12]。
鸟类在干旱区的种类"极少",在南半球数量略多。中国南方的湿润亚热带地区、喜马拉雅南坡、澳大利亚东部、南非和南美东部呈现"中等"至"较高"水平[13]。爬行动物分布模式与此高度相似,虽其70-195种的数量已达"高"至"极高"标准。即便在干旱区,110-140种的爬行动物多样性虽属"较低",但相对鸟类仍较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北美和中东半沙漠地区呈现"高物种数",而澳大利亚更达到"极高的物种数"[14]。
Remove ads
骆驼作为干旱环境的完美适应者,已经成为沙漠地区的象征性家畜。从生物演化史的角度来看,北亚热带地区是连接北半球中纬度泛北极区与热带区(美洲的新热带界、非洲-欧亚的古热带界)的过渡带。南半球最小的植物区——南非开普植物区基本与当地亚热带范围重合,而南美和澳大利亚则形成了独立的生物地理单元。
骆驼科动物(双峰驼、单峰驼、大羊驼和小羊驼)在亚热带分布最广,其中的旧大陆骆驼更成为干旱区的标志性物种。由于严酷的干旱环境对生存提出极高要求,这些区域孕育了大量特化物种及其适应策略(包括减少水分流失、通过地下穴居或夜行性活动调节体温等)。
在湿润区域,雀形目、猛禽、鸡形目和鸽形目的鸟类尤为丰富。这里大量的节肢动物为它们提供了充足食源,还吸引了众多在此停歇或越冬的候鸟[15]。
亚热带多数土壤类型与热带地区相同(森林区=“强风化土带”、半荒漠区=“干旱土带”、荒漠区=“漠壤带”)。唯独地中海气候区发育的“铬质淋溶土-钙积土带”颇为典型[15] 。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