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亚甲蓝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亚甲蓝 (INN:methylthioninium chloride,也称methylene blue),又称亚甲基蓝、次甲基蓝、次甲蓝,其他俗称旧称有:美蓝、蓝趴、甲烯蓝、瑞士蓝(Swiss blue),是一种用作染料和药物的盐类。作为药物,它主要用于治疗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它曾被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和泌尿道感染,但这类用途已不再受到推荐。[5]
Remove ads
医疗用途
亚甲蓝用于治疗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其作用是将血红素中的三价铁离子化学还原为二价铁离子。[5][2]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可能是因个体摄入某些药物、毒素,或对敏感人群因食用蚕豆而引起。[11]具体来说,它用于治疗高铁血红蛋白水平超过30%,或在氧疗后仍出现症状的情况。[2]通常,高铁血红蛋白通过烟碱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或烟碱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依赖性细胞色素b5还原酶,会被还原回血红素。当因毒素导致大量高铁血红蛋白产生时,细胞色素b5还原酶会无法负荷。亚甲蓝作为解毒剂,经由静脉注射后,其本身会首先被还原为无色亚甲蓝 (leucomethylene blue),无色亚甲蓝继而再将高铁血红蛋白中的血基质基团还原为血红素。亚甲蓝可将高铁血红蛋白的生物半衰期从数小时缩短至数分钟。[12]然而,如果使用亚甲蓝的剂量过高,会适得其反,而导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完全扭转它原本的治疗效果。
亚硝酸异丁酯是Rush迷药(也称为Poppers,为一种会引起短暂欣快感的吸入性药物)中使用的化合物之一。
本节摘录自复方药 - 莨菪碱/优洛托品/水杨酸苯酯/亚甲蓝/苯甲酸。
莨菪碱/优洛托品/水杨酸苯酯/亚甲蓝/苯甲酸是一种复方药,用于治疗由泌尿道感染和泌尿道痉挛引起的疼痛。目前在美国以多个品牌名称销售,[15]例如Hyophen、Methylphen、Urophen、Urised。曾有以Prosed/DS的品牌名称销售的,但目前已停产。[16]
此复方药中的成分包含
由于亚甲蓝的还原电位与氧气相似,且可被电子传递链的组分还原,因此大剂量的亚甲蓝有时被用作氰化钾中毒的解毒剂。虽然早在1926年于瑞典的隆德大学的博·萨林(Bo Sahlin )就已率先展示这种治疗方法,但直到1933年,才由女性细胞生物学家马蒂尔达·莫尔登豪尔·布鲁克斯在旧金山首次成功将其测试。[17][18]
亚甲蓝能提高血管舒张性症候群(或称再分布性休克,症状为血管广泛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不足/血压下降/器官灌流不足,以至于各个重要器官仍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最终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是衰竭)患者的血压。然而它并不能改善组织的氧气输送,也无法降低死亡率。[19][20]


亚甲蓝在内视镜(大肠镜检查)息肉切除术中,作为生理盐水或肾上腺素的辅助剂,用于注射到要切除的息肉周围的黏膜下层。而让当息肉切除后,可识别黏膜下组织平面,这对于判断是否需要切除更多组织或是否存在高穿孔风险非常有用。
在前哨淋巴结廓清术等手术中,亚甲蓝可用于视觉追踪受检组织的淋巴引流。同样,亚甲蓝也会被添加到骨科手术中的骨水泥里,以便将天然骨骼和骨水泥区分。
亚甲蓝有时会用于细胞病理学中,作为赖氏染色液和Diff-Quik等混合染剂中的成分。它能使细胞核和细胞质呈现蓝色,并让细胞核更加清晰可见。[21]

亚甲蓝的一种传统应用是神经纤维的活体内或超活体染色,这种效果最早由德国细菌学家保罗·埃尔利希于1887年提出描述。[22]
Remove ads
亚甲蓝曾被用作安慰剂,医生会告诉患者预期尿液颜色会改变,并将此视为病情好转的迹象。[23]同样是此副作用,使得亚甲蓝难以用于传统的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包括那些测试其作为治疗有效性的研究。一种方法是使用低剂量,刚好足以使尿液变蓝的剂量作为安慰剂组。[24]然而,低剂量并不能保证其完全没药理作用。[25]
副作用
循环系统[26][27] | 中央神经系统[26][27] | 皮肤[26][27] | 消化道[26][27] | 泌尿生殖系统[26][27] | 血液学[26][27] |
---|---|---|---|---|---|
|
|
在静脉注射给药后,亚甲蓝的浓度呈现多相变化,终末生物半衰期为5.25小时。最初从血液中的消失,实际上是反映它进入器官的过程,在大鼠研究中,脑、肝脏和胆汁中的浓度均显著高于血液的。口服(干燥胶囊)给药的总体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仅为静脉注射给药AUC的6.5%;从大鼠研究判断,药物在体内器官分布的显著改变,是造成这种差异(口服与静脉注射吸收率不同)的关键因素。[8]
当以口服溶液(500毫克溶于200毫升水中)给药时,其生物利用度大幅增加至72.3±23.9%。在这项较新的研究中,静脉注射使用的终末生物半衰期报告为18.5±11.8小时,而口服使用的终末生物半衰期则为18.3±7.2小时。口服使用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 (tmax) 为2.2小时,而静脉注射的则为0.5小时。
其他用途
亚甲蓝在分析化学中被广泛用作氧化还原指示剂。[28][29][30]当处于氧化环境时,这种物质的溶液会呈现蓝色,但如果暴露于还原剂中,则会变成无色。[31][29]
亚甲蓝也是一种光敏剂,当暴露于氧气和光线下时,它能产生单线态氧 。在这方面,它被用于通过狄耳士–阿尔德反应制造有机过氧化物,而这种反应若使用正常的气态三线态氧 则是自旋禁阻的。[32]
亚甲蓝借助光照可用于杀死某些病毒和细菌。[33]这种光照消毒也已在人体内部进行(抗菌光动力疗法)。[34]同样的过程也可用于消毒血浆。[35]
亚甲基蓝理论上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光动力疗法,即利用氧气、光线和光敏剂来杀死细胞。关于其在局部杀死癌细胞方面的研究正处于临床前阶段。[36]
硫化氢与二甲基对苯二胺和铁(III) 在pH值0.4 – 0.7条件下反应后形成的亚甲蓝,可用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测定硫化物浓度,范围为0.020至1.50毫克/升(20ppb(十亿分之一)至1.5ppm(百万分之一))。[37]这项测试非常灵敏,试剂与溶解的硫化氢接触后形成的蓝色在60分钟内保持稳定。像Spectroquant硫化物测试[38]这类的现成套件有助于日常分析。亚甲蓝硫化物测试是一种方便的方法,常在土壤微生物学中用于快速检测水中硫酸盐还原菌 (SRB) 的代谢活性。在这个比色测试中,亚甲蓝是反应形成的产物,而非添加到系统中的试剂。[37]
亚甲基蓝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的染料,在食品工业中常用于检测牛奶和乳制品的新鲜度。[5][39]将几滴亚甲基蓝溶液加入牛奶样本中,如果溶液保持蓝色(在足够溶解氧的存在下为氧化形式),则表示牛奶新鲜。反之,如果溶液变色(由亚甲蓝还原成无色的还原形式所致),则表示牛奶样本中溶解氧浓度低,表示牛奶可能不新鲜(已被溶解氧进行非生物氧化,导致溶液中氧气浓度下降),或可能是受到消耗牛奶中溶解氧的细菌污染。[39]换句话说,新鲜牛奶应处于有氧状态,而亚甲蓝就是用来指示牛奶中剩下多少溶解氧的指标。[31]
历史
亚甲蓝被称为"医学上使用的第一种完全合成药物"。亚甲蓝于1876年由德国化学家海因里希·卡罗首次制备。[40]
它在治疗疟疾方面,由德籍犹太人病理学家保罗·古特曼和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埃尔利希(德籍医生及细菌学家)于1891年开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这段时期,像埃尔利希这样的研究人员认为药物和染料的作用方式相同,即通过优先染色病原体而能损害它们。改变病原体的细胞膜是某些药物的作用方式,因此这个理论有部分正确,但远非完整。亚甲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继续受到利用,但并不受士兵欢迎,他们发现"即使上个厕,连尿尿也呈海军蓝。"[41]
研究
亚甲蓝的抗疟疾用途最近(2009年)重新获得重视。[44]这种药物能针对顶复门病原体的许多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45]但其主要机制似乎是引发致命程度的氧化还原循环。[46]
于2018年发表的一项综合分析,提出亚甲蓝已被证明对非洲恶性疟原虫有效。它能有效降低传播阶段配子细胞的水平,并与标准的青蒿素类联合疗法 (ACT) 产生协同作用。亚甲蓝对其他疟疾物种和其他地区恶性疟原虫族群的影响尚不明确。[46]
社会与文化
社交媒体上在2010年代末和2020年代初出现一股趋势 - 推广亚甲蓝的各种医疗用途,包括抗衰老、新陈代谢增强、认知改善、癌症治疗和COVID-19治疗。[47][48][49][50]但目前科学界对于这些用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达成共识,也未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47][48][50]医学专家警告说,高剂量的亚甲蓝可能具有毒性,并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交互作用,而会降低其药效或引起不可预见的副作用。因此,亚甲蓝应仅透过医生处方使用。[47][48]
这股风潮可能始于一些发表的科学论文,这些论文探讨亚甲蓝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的潜力,[47]例如早衰症[51]和皮肤老化。[52]它也被探索作为使用激光的抗癌光动力疗法中的一种组成。[53]一项针对此类研究的系统综述表达出乐观态度,但强调需要更广泛的研究来确认亚甲蓝的临床应用。[54]另一篇回顾则采取更具批判的立场,指出"显然,鉴于现有数据的异质性以及临床前数据的缺乏,亚甲蓝的临床使用是一个相当有争议的问题,这与此类物质在人类医疗中安全使用的标准相抵触"。[55]
现为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部长的小罗伯特·肯尼迪于2025年1月在一次飞行旅途中被拍摄到到将不明蓝色液体滴入他的饮料中后再饮用。许多人猜测那就是亚甲蓝,但肯尼迪尚未对这些说法做出回应。[49][56][57]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