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丽莎白王后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丽莎白王后道(英语:Queen Elizabeth Way,简称QEW、Q、QE或Queen-E,官方年报称为451号省道[3])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一条400系列高速公路,连接该省首府多伦多和位于尼亚加拉半岛东南角的伊利堡,并在该处驳上和平桥横跨尼亚加拉河,与对岸美国水牛城的190号州际公路相连。公路全长139公里,从伊利堡起途经尼亚加拉瀑布城、圣凯瑟琳斯、哈密尔顿、伯灵顿、奥克维尔和密西沙加等城镇,在多伦多的终点处与427号公路和嘉甸拿高速公路交汇,当中在霍顿区内约长22千米(14英里)的路段则与403号公路共构。
此公路是以王后伊丽莎白王太后(即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命名。有别于其他安省省道的白底黑字路标,QEW的路标是采用黄底蓝字设计。路标起初以较大的字体显示“ER”两个字母(代表“Elizabeth Regina”;拉丁语中解作“伊丽莎白王后”),而公路的全名则以较小的字体显示。这些路标于1955年起被替换,新的路标显示“QEW”三个字母,而这个款式的路标则沿用至今。
Remove ads
走线

QEW的走线大致跟随安大略湖西端的湖岸线而呈“L”字状,亦因此并未与加拿大其他公路般被归类为东西向或南北向。QEW从伊利堡至多伦多的车道被标为“QEW Toronto”,而相反方向的车道则因路段而异:多伦多至哈密尔顿的路段被标为“QEW Hamilton”,哈密尔顿至尼亚加拉瀑布城的路段被标为“QEW Niagara”,而尼亚加拉瀑布城至伊利堡的路段则被标为“QEW Fort Erie”[4]。
QEW始于和平桥在伊利堡端的落脚点。从美国入境的车流驶经加拿大边检关卡后便抵达中央大道(Central Avenue)互通立交,由此可通往安大略3号省道和尼亚加拉园林路。除了和平桥落脚点一带设有民居和工厂之外,公路首25千米(16英里)路段主要位于树林之内。公路在基尔摩道(Gilmore Road)互通立交往西北拐,穿越莱昂斯溪道(Lyons Creek Road)互通立交后则改往北伸延[5],跨越威兰河后进入尼亚加拉瀑布城周边的农地,并于一座大型互通立交与420号公路交接。
QEW在尼亚加拉瀑布城北端改往西北拐,并沿尼亚加拉悬崖而下,在悬崖底部与405号公路交汇:伊利堡方向车道可在此驳上405号公路,并沿后者通往纽约州刘易斯顿,但多伦多方向车道则不能通往405号公路。QEW此后掠过滨湖尼亚加拉镇的西南部乡郊,再驳上花园城市高架桥跨越威兰运河,进入圣凯瑟琳斯市范围[5]。
Remove ads
QEW在圣凯瑟琳斯市内的路段过去并未达至高速公路资格,沿线亦曾有不少商户和私人物业把出入口直接设在公路两旁。QEW升格成高速公路时,省府在公路两旁设立与其平行的侧道(service road),以确保驾驶人士仍可通往公路沿线物业。然而,这亦令此段QEW日后增建车道的难度大增。公路穿越安大略街互通立交后跨越十二英里溪(Twelve Mile Creek),与406号公路交汇后再跨越十五英里溪,并进入林肯镇范围[6]。
公路在林肯镇内大致与安大略湖湖岸平行;该带盛产水果,而公路南侧亦设有多座酒庄。公路在巴特勒大道(Bartlett Avenue)互通立交以东进入格里姆斯比镇,而镇内的QEW走线则夹在尼亚加拉悬崖和安大略湖之间。QEW经过镇内三座互通立交后离开尼亚加拉区,进入哈密尔顿市[7]。
QEW在哈密尔顿市内先后与五十道(50 Road)、果园道(Fruitland Road)、百周年纪念园林路(Centennial Parkway)和红山谷园林公路交汇,再登上伯灵顿湾高架桥,跨越哈密尔顿港,进入霍顿区伯灵顿市[6]。
QEW进入伯灵顿市后不久即抵达费里曼互通立交(Freeman Interchange),在此与403号公路和407号公路交接。此互通立交配合403号公路工程于1958年开通,再于2009年扩建以容纳407号公路。QEW在此改往东北伸展,此后约长22.6千米(14.0英里)的路段与403号公路共构,直至奥克维尔东部近福特汽车工厂一带为止。403号公路在此处脱离QEW,并改往西北伸延;QEW则继续往东北伸延,进入皮尔区密西沙加市[5]。公路在密西沙加市内的路段两旁皆紧贴民居,越过怡陶碧谷溪后进入多伦多市,之后在一座大型互通立交与427号公路和嘉甸拿高速公路交接并在此告终[5]。QEW过去曾继续从此处往东伸延至含伯河(Humber River),但省运输厅于1997年取消此路段的省道资格,并将之下放予大多伦多市政府,成为嘉甸拿高速公路的一部分[8]。
历史

20世纪初期,随着南安大略的机动车交通流量日益增长,来往多伦多和哈密尔顿之间的路面交通亦渐见拥挤,如何改善该带交通亦成为省政府规划部门的一大挑战[9]。连接该两城市的其中一条要道湖滨道(Lake Shore Road)由碎石铺设而成,路面因此常被侵蚀[10],当局因此于1914年提出修建一条名为“多伦多-哈密尔顿公路”(Toronto–Hamilton Highway)的水泥道路[11]:公路可沿湖滨道或较北面的登打士街修建,但由于后者沿线地势较为崎岖,工程造价会较前者昂贵,当局因此选择了湖滨道走线。介乎以上两条走线之间的中间道(Middle Road)为一次要道路,路面状况不及湖滨道或登打士街般急需改善,中间道因此未被当局考虑为公路可取走线之一[12]。
项目于1914年11月8日动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程进度缓慢[9]。公路于1917年11月24日正式开通[10],阔5.5米(18英尺),长近64千米(40英里),为安大略省首条水泥道路,并是世上最长的城际水泥道路之一[13]。公路开通后,沿线交通不断上升,到了1920年湖滨道于周末再次出现高度拥挤的局面[14],省政府公路厅因此研究改善另一条连接多伦多和哈密尔顿的道路。该道路的阔度将达12米(39英尺),来回方向各有两车道[15];工程于1931年初展开[16]。
1934年省选后,麦奎斯顿(Thomas McQuesten)和史密夫(Robert Melville Smith)分别成为安大略省公路厅的正副厅长[17]。受到德国高速公路系统的启发,史密夫将该系统的双程分隔道路设计引进安大略[18],而麦奎斯顿则下令将中间道改建成这种公路[19][20][21]。当局在中间道沿线购地以便将之改建成双程分隔道路,并将中间道与10号省道的交界处改建成加拿大首座立体互通立交[15]。中间道介乎27号省道(现编号为427号)和10号省道的路段遂逐步提升为双程分隔道路,而介乎多伦多和伯灵顿的路段于1937年末改建完毕,成为北美洲首条双程分隔城际公路[22][Note 1],沿线照明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还是全球最长[23][24]。
另一方面,为了吸引美国游客到安省观光,省府亦于1937年在尼亚加拉半岛动工兴建一条双程分隔公路,途经尼亚加拉悬崖的底部,连接中间道的伯灵顿端终点和尼亚加拉瀑布城[25],取代悬崖顶部地势崎岖且车流日增的8号省道。然而,此尼亚加拉瀑布公路项目需移除沿线数百英亩农地,引起当地农民不满。1937年夏季旅游旺季,8号省道沿线发生数宗车祸,终令当地居民改为支持项目[26]。

乔治六世和王后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即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于1939年访问加拿大,当局亦借此筹备为公路冠以王后之名。当时尼亚加拉瀑布公路的主要结构工程已完成,但路面仍由碎石铺设而尚未铺上沥青。国王伉俪于当年6月7日出席公路的命名典礼,并驶经圣凯瑟琳斯一带的尼亚加拉瀑布公路;公路于同日正式名为“伊丽莎白王后道”。然而,该名称早期只覆盖介乎圣凯瑟琳斯和尼亚加拉瀑布城的路段;介乎多伦多和伯灵顿的中间道后来才归入QEW的一部分[27]。
省府于1940年春末夏初在介乎哈密尔顿和尼亚加拉瀑布城之间,长58千米(36英里)的路段上铺设沥青,而麦奎斯顿则于同年8月23日在圣凯瑟琳斯出席剪彩仪式,标志介乎多伦多和尼亚加拉瀑布城的伊丽莎白王后道全线正式开通[28]。介乎尼亚加拉瀑布城和伊利堡的延线工程仍然进行中,但其进度随着二战爆发而大幅减慢。伊利堡延线于1941年夏季开通,当时由碎石铺砌而成。延线中两车道于1946年铺上沥青,而全数四车道待1956年才完成路面铺设工程。经历25年工程,介乎多伦多和伊利堡的QEW终告完成[29]。
Remove ads
全线开通后的QEW虽设有数座立体互通立交,但大部分路段仍未达致高速公路规格,沿线更有数段容许车辆直接进出公路两旁的私人物业。随着QEW车流日增,安省公路部亦从1950年代起逐步将之升格[30]。狄斯道(Dixie Road)互通立交于1953年启用[31],而介乎该处和10号公路的路段则于1956年改进完毕。公路两旁新增平行侧道(service road)让驾驶人士进出沿线物业,而该路段上13个平交路口亦被移除,该段公路的意外频率随之减半[32]。另一方面,省府于同期展开多伦多绕道项目(Toronto Bypass),把介乎QEW和401号公路的一段27号公路升格成高速公路[33],同时改建该公路与QEW的互通立交。大多伦多市内介乎27号公路和含伯河的QEW于1957-58年间拓阔至来回六车道[34],并于1958年8月驳上刚开通的嘉甸拿高速公路[35];密西沙加道和奥克维尔克尔街(Kerr Street)互通立交则于同年12月落成[36]。

QEW早期依靠一座二车道升降桥跨越哈密尔顿港连接伯灵顿和哈密尔顿。该桥于1952年被一艘船只撞击[37],导致该段QEW封闭直至当局临时搭建的桥梁开通为止;安省公路部因此计划在当地兴建一座新的高架桥。与此同时,当局亦计划兴建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哈密尔顿和胡士托(即403号公路)。该两条道路在伯灵顿市的西南角汇合;当局遂从1952年起在该处兴建费里曼互通立交(Freeman Interchange),并于1958年8月完工[38]。新高架桥则于同年10月30日开通,全长2,700米(8,900英尺),来回共有四车道,同年11月10日起开始收费[39]。伯灵顿和哈密尔顿两市居民各要求大桥冠以自己所属城市的名称;省府则最终将之名为“伯灵顿湾高架桥”(Burlington Bay Skyway)。
省府亦于同期计划在尼亚加拉区兴建另一座高架桥跨越威兰运河,取代承载QEW的二车道荷默升降桥(Homer Lift Bridge)。大桥于1960年7月动工,1963年10月18日通车[40],全长2,200米(7,200英尺),耗资2千万加元(1963年金额),以圣凯瑟琳斯市的昵称取名“花园城市高架桥”(Garden City Skyway)[41]。大桥起初如伯灵顿湾高架桥般收取过路费,但两者皆于1973年12月28日取消收费[42]。
QEW与现爱莲妙斯园林路(Erin Mills Parkway)和伯灵顿布兰特街(Brant Street)的互通立交先后于1960年9月[43][44]和1964年竣工,介乎多伦多和哈密尔顿的QEW遂达致高速公路规格[45]。省府又从1963年起将介乎哈密尔顿和尼亚加拉瀑布城的QEW改建成限制进出公路规格[46]。介乎多伦多和密西沙加,以及介乎费里曼互通立交和布兰特街以东的路段于1966年末达致来回六车道格局[47];而介乎第九线(Ninth Line)和克尔街的路段亦于1968年六线化。伯灵顿与多伦多之间,介乎布兰特街和克尔街的仅余四线路段从1970年起六线化,1972年完成[48][49]。
当局又于1960年代末和70年代改建QEW与彩虹桥连接路(即现420号公路)、20号公路(即现百周年纪念园林路)和27号公路三条道路的交会点。前两者分别位于尼亚加拉瀑布城和哈密尔顿,皆为平交环岛设计;27号公路交会点位于大多伦多市,虽呈立体交汇格局,但其苜蓿叶型设计不胜应付当地的车流负荷[30][50]。27号公路互通立交项目的前期工程于1966年展开[47],主体工程则于1968年9月开始[51]。项目包含19座新建桥梁,工地总面积达48.5公顷(120英亩)。互通立交于1969年11月14日开通,而介乎该处和湖滨大道(Lake Shore Boulevard)的QEW亦同时拓阔至来回十车道[51][52]。彩虹桥连接路的三层立体互通立交于1971年动工,1972年4月完成,而彩虹桥连接路亦同时改编为420号公路[53]。哈密尔顿20号公路立体互通立交则于1974年动工[54],1978年落成启用[55],QEW随之全线达致高速公路规格[54]。
介乎多伦多和哈密尔顿之间的QEW于1970年代末新增数座互通立交,包括伯灵顿的艾普比线(Appleby Line)、密西沙加的哥富拿道(Cawthra Road)、以及奥克维尔的特拉法加道(Trafalgar Road)和多华尔径(Dorval Drive)[56][57] ;处于特拉法加道和多华尔径之间的克尔街互通立交规模则大幅缩小,只剩下QEW哈密尔顿方向出口。
Remove ads
QEW沿线车流不断上升,当中哈密尔顿和伯灵顿之间的来回四线路段尤以为甚。伯灵顿湾高架桥的设计车流量为每日5万架次,但到了1973年已达致每日6万架次;省府遂决定于原有高架桥旁兴建多一座四车道桥梁。新桥于1983年动工[58][41],1985年10月11日开幕[42]。旧桥封闭以进行复修,并于1988年8月22日重开[42];旧桥自此承载多伦多方向车道,而尼亚加拉方向车道则取道新桥跨越哈密尔顿港。新旧两桥一并名为“伯灵顿湾詹姆斯·N·艾伦高架桥”(Burlington Bay James N. Allan Skyway)[41],以纪念旧桥兴建期间出任公路部长的詹姆斯·N·艾伦。
与此同时,省府亦拓阔高架桥两岸的QEW路段,并改建沿线数座互通立交。介乎百周年纪念园林路和费里曼互通立交的路段拓阔至来回最少六车道,当中介乎哈密尔顿伯灵顿街(Burlington Street)和伯灵顿北岸大道(Northshore Boulevard)的路段更达来回八车道。此一系列工程于1984年末展开,1990年完成[59][60]。

新高架桥开通后,该带的交通瓶颈位置往多伦多方向移至费里曼互通立交。省府遂从1991年8月起改建该互通立交,并于1993年10月23日开通[61]。此工程亦配合403号公路介乎伯灵顿和密西沙加新建路段的项目:该新建路段拟定在此互通立交与既有的403号公路哈密尔顿段和QEW交接[62]。然而,省府于1990年代初财务拮据,该新建路段的拟定走线遂被省府私有化,并成为407号收费公路一部分[63]。为了驳通哈密尔顿和密西沙加两段403号公路,省府于2002年将伯灵顿至奥克维尔之间的一段QEW同时编为403号公路,该公路自此从密西沙加至胡士托全线贯通[64]。
除了把407号公路项目私有化外,省府亦于1990年代中后期取消一系列省级公路的省道资格,并将之下放予地方政府管理,以求节省开支[65]。QEW位于多伦多端、介乎427号省道和含伯河的路段遂于1997年4月1日被取消省道资格,并被下放予大多伦多市政府,成为市级的嘉甸拿高速公路一部分[8][66];1998年大多六市合并后该路段则归新的多伦多市政府管辖。
Remove ads

由哈密尔顿市政府兴建的红山谷园林公路于2007年11月16日通车[67];由该公路北行方向通往QEW的互通立交于同日开通,但从QEW通往该公路南行方向的互通立交待2008年12月才启用[68]。QEW介乎伯灵顿街和百周年纪念园林路的路段同时拓阔至来回八车道,而该两座互通立交亦被改建;工程于2009年完成[69]。
省府从2005年起将圣凯瑟琳斯市内介乎406号公路和花园城市高架桥的QEW拓阔至来回六车道[70]。项目耗资1亿8600万元,于2011年8月26日完成[71]。此外,当局又从2007年起在介乎伯灵顿贵湖线(Guelph Line)和奥克维尔特拉法加道的QEW增建来回方向各一条高乘载车道(HOV lane),于2010年11月29日对外开放[72]。
未来发展
为了迎合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省政府有意兴建一条新的“中尼亚加拉半岛公路”(Mid-Peninsula Highway),从伊利堡起途经威兰前往伯灵顿并与407号省道交汇,绕过QEW于哈密尔顿和尼亚加拉区的路段。
出口列表
下列为QEW沿线的出入口,排序从伊利堡至多伦多[1]。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