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何思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何思澄(480年代—530年代),字元静,东海郯县人[1][2],南北朝南梁官员与文学家。
何思澄的父亲何敬叔是南齐征东录事参军、余杭县令,何思澄自小勤学,擅长文辞,从南康王萧绩的侍郎起家,迁任安成王萧秀的左常侍,兼任太学博士,又担任平南安成王的行参军,兼记室。到江州,何思澄写下《游庐山诗》,沈约看到后大加赞赏,自以为及不上他;沈约的郊外住所新建斋阁,命人写下这首诗在墙壁上。傅昭经常请他制作《释奠诗》,文辞十分华丽,除授廷尉正[1][2]。天监十五年(516年),朝廷下令太子詹事徐勉举荐学士入华林殿撰写《遍略》,徐勉推举他和顾协、刘杳、王子云、锺屿应选,八年后书成,合共七百卷。他注重交结,分书和宾客朋友校定,终日拜访他人,来访作名一束,天亮时就出发,朝贤不无亲密相处。他迁任治书侍御史,刘宋、南齐以来此职务较轻,天监初年开始重视选拔,依尚书二丞给与三位养马人,掌管盛印青囊,等于以前纠弹官印绶。后来他迁任秣陵县令,兼东宫通事舍人,除授安西将军湘东王萧绎的录事参军,仍然兼任舍人如故。当时徐勉、周舍在朝廷有才学,都有兴趣向何思澄学习,经常每天招致。昭明太子去世,何思澄外任黟县县令。迁除宣惠将军武陵王萧纪的中录事参军,在任内去世,虚岁五十四。有文集十五卷[3][4]。
当初何思澄与族人何逊及何子朗都音擅长写文章闻名,人们说:“东海三何,子朗最多。”他听说了,说:“这说话错了,如果不对,应该是何逊最多。”他的意思是当然是自己最多[5][6]。
Remove ads
引用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