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东海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东海郡,一名郯郡东晦郡,中国古名。

事实速览 东海郡 别名:郯郡、东晦郡、沂平郡, • 行政中心 ...

秦代始置,郡治在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天长市一带,属徐州刺史部东汉、三国东海国西晋复置郡。南北朝时为双方争夺之地。东魏海州。隋初废,大业中复置郡,治朐山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海州为东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海州。

建置沿革

秦代

东海郡在秦代又称郯郡[1],始置年代已不可考。秦始皇楚国后,于楚国东部之地置陈郡薛郡[2]。《元和郡县志》谓秦时分薛郡置郯郡[3]治所在郯县[4]。刘师培认为:“疑在秦名郯,楚名东海,高祖初年名郯,又改名东海。”[5]

根据出土的秦代封泥有东晦□马字样,研究者认为秦代东海郡的正式名称应为东晦郡[6]。“晦,暝也”[7],东晦与东海意义相同[8]

更多信息 县名, 县治所在地 ...
Remove ads

西汉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徙齐王韩信为楚王,以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薛郡陈郡楚国。次年,废楚王韩信,分其地为二国:立刘交为楚王,以彭城郡、东海郡、薛郡置楚国;立刘贾为荆王,以东阳郡、鄣郡、会稽郡置荆国。景帝三年(前154年),削楚国东海郡为汉郡,又削赵国、胶西等国,引发了七国之乱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东海郡南部数县置泗水国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东海郡治郯县,属徐州刺史部,领二十县、十八侯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大部、江苏省连云港市全境,以及徐州市东部一带。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东海郡有358414户,1559357人。

又《汉书》王子侯表载东海郡有辟土、东平、运平、文成、翟彭、东淮、淯、参、沂陵、江阳、藉阳、就乡等侯国,地望无考。[11]

更多信息 县名, 县治所在地 ...

新莽、东汉

王莽改东海郡为沂平郡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子刘阳为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东海遂为王国。建武十九年(43年),立东海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并改封原皇太子刘彊为东海王。二十八年(52年),徙鲁王刘兴为北海王,东海王刘彊兼食鲁郡,东海国的都城由郯县迁往鲁郡鲁县[19]。东海王刘彊迁都鲁郡后,多次上书要求将东海国归还朝廷。明帝永平中,刘彊薨,其子刘政继立,东海国收归朝廷,改鲁郡为鲁国。刘政虽以鲁国为封国,但王号不改,仍为东海王。永平十五年(72年),析东海国之下邳、曲阳、司吾、良成四县与临淮郡数县置下邳国。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东海国领十三县:郯、兰陵、戚、朐、襄贲、昌虑、承、阴平利城、合乡、祝其、厚丘、赣榆。郯县为东海国治、徐州州治。

献帝建安三年(198年),析东海国、琅邪郡北海郡之地置昌虑郡利城郡。十一年,昌虑郡并入东海国。建安十七年(212年),封皇子刘敦为东海王,复置东海国。此时鲁国刘羡仍为东海王,出现了两个东海王并存的局面,直至曹魏代汉。

Remove ads

魏晋南北朝

时省东海郡赣榆县。太和六年(232年),封文帝曹霖为东海王,置东海国。复置东海郡。太康元年(280年)复置赣榆县。此时东海郡领郯、祝其、朐、襄贲、利城、赣榆、厚丘、兰陵、承、昌虑、合乡、戚,共十二县。有11100户。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置兰陵郡永嘉以后,东海郡没于后赵晋安帝时收复淮北,复置东海。

南朝宋明帝泰始中,青、徐二州为北魏攻占,于赣榆县侨置青州。泰始七年(471),置东海县。又析赣榆县置郁县,立西海郡,属青州。刘宋末年,东海郡领襄贲、赣榆二县,全郡有2411户,13941人。又于今江苏镇江一带置南东海郡,领郯、祝其、襄贲、利成、西隰、丹徒、武进等县,属南徐州。南齐建元初,于今江苏省涟水县一带置北东海郡,领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等县,属冀州(侨置)。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得青州北海郡(侨置)之地,置东海郡,领赣榆、安流、广饶(梁侨置)、下密(梁侨置)四县,有1242户,5904人,属海州。武定八年,置郯郡,治郯县,领郯、临沂、建陵、归昌四县,属东徐州。北周改置朐山郡

Remove ads

隋唐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大业三年(607年)改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县,领朐山、东海、涟水、沭阳、怀仁五县。武德四年(621年),废东海郡,置海州,领朐山、龙沮、新乐、曲阳、沭阳、厚丘、利城、怀仁等县。天宝元年(742年),仍以海州为东海郡,领朐山、东海、沭阳、怀仁四县,有28549户,184009人。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海州。

太守

东海太守

东海相

  •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至十六年任东海相。[29]
  • 郭竟,真定人。光武帝时在任。[30]
  • 宗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永平元年(58年)至五年(62年)在任。[31]
  • 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顺帝时在任。
  • 桓□,南阳人,永寿元年(155年)在任。[32]
  • 黄浮,汝南人,桓帝延熹中在任。[33]
  •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延熹末在任。[34]
  • 韦著,字休明,京兆杜陵人。灵帝时在任。[35]
  • 满□,山阳人。熹平元年(172年)在任。[32]
  • 刁韪,字子荣,彭城人。东汉末在任。
  • 赵咨,字文楚,东郡人。灵帝时在任。
  • 江沛,字周南,河内修武人。灵帝时在任。[36]
  • 鄐熙,东汉末在任。[37]
  • 汲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在任。
  • 徐璆,字孟平,广陵人。献帝时在任。
  • 任恭,年代无考。[38]
  • 宥吾民,年代无考。[39]
  • 薛衍,年代无考。[40]
  • 青阳愔,年代无考。[41]

  • 昌豨,首任兼末任昌虑郡太守,建安三年腊月(199年初)至十一年(206年)八月在任,死后该郡并入东海郡。[42][43]

人物

  • 王臧,东海兰陵人。从申公习《》,武帝时为郎中令,后下狱自杀。[23]
  • 缪生,东海兰陵人。从申公习《诗》,官至长沙内史。[23]
  • 褚大,东海兰陵人。从齐人胡母生习《公羊传》。官至梁相。[23]
  • 孟□,人称孟卿,东海兰陵人。从嬴公习《春秋》,治《仪礼》、《春秋》。[23]
  • 孟喜,字长卿,孟卿之子,从田王孙习《易》,为丞相掾。[23]
  • 后苍,字近君,东海郯人。师从夏侯始昌、孟卿,治《诗》、《礼》,传《后氏礼》。[23]
  •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师从孟卿,传《疏氏春秋》,官至太子太傅[44]
  •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汉宣帝时丞相。[44]
  • 东海孝妇西汉东海郡人,侍奉婆婆十多年,被诬处死。于定国为其平反。[44]
  • 白光,字少子,儒生。师从孟喜,为经学博士。[23]
  • 严延年,字次卿,东海下邳人。汉宣帝时为河南太守。[45]
  • 严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人。师从眭孟,习《公羊传》,立“春秋严氏学”,官至河南太守。[23]
  •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师从后苍,治《齐诗》。汉元帝时为谏大夫。[46]
  •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师从后苍。汉宣帝时御史大夫、前将军。[47]
  • 匡衡,字穉圭,东海承人。师从后苍。汉元帝时丞相。[48]
  • 殷嘉,师从京房习易学。[23]
  • 发福,师从栗丰习《韩诗》。[23]
  • 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汉成帝时为御史大夫、丞相。[49]
  • 申咸,汉哀帝时给事中。[49]
  •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汉哀帝时为京兆尹。[50]
  • 毋将永,东海兰陵人。儒生,从沛人高相习《易经》。[23]
  •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三国魏司徒
  • 王肃,字子雍,王朗子。三国魏经学家,编有《孔子家语》。
  • 糜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三国蜀汉将领。
  • 何承天,东海郯人。刘宋时数学家,改定《元嘉历》。官至衡阳内史、著作郎。
  •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南朝梁、陈之际文学家。
Remove ads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延伸阅读

参考书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