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俞孔坚
北京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俞孔坚(1963年5月12日—2025年9月23日),男,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国家特聘专家”。
此条目所述对象于近期逝世。 |
生平
俞孔坚于1963年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金华市白龙桥镇东俞村。因其家庭出身为“富农”,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牵连,初中后便辍学务农。1978年恢复高考后,俞孔坚在原老师劝说下决定重新读书[2][3],先考入让长中学(现金华实验中学)就读高中,1980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后,任职于美国SWA集团。1997年,回到中国大陆,在北京大学任教。1998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创办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后,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后,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同年,获聘任哈佛大学兼职教授。
Remove ads
海绵城市
俞孔坚倡导反规划、大脚美学等理念,被认为是最早提出“海绵城市”理念的学者[6]。
2016年,《中国经济周刊》报导,全国30个试点海绵城市中,19城出现内涝,对此俞孔坚表示:“不能因为这次水淹了,就说海绵城市的试点失败了”[7]
郑州也曾投入巨资修建“海绵城市”,旨在将城市打造成具有吸水、蓄水等功能的海绵体,但2012年的特大暴雨打破了“海绵城市”的神话,许多网民开始质疑城市与政府管理体系[8]。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委员胡刚认为[9]:
海绵城市只能让常态下的雨水向地下渗透,如果遇到特大暴雨还需采取另外措施,比如建设地下深隧构建更完善的排涝系统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老城区雨水管网口径比较小,不能在暴雨时充分排水,但扩容比较难,浅层地下又已有大量建筑桩基和地下车库,所以建设深隧很有必要,而且现在挖隧道工程技术已经成熟,投资也不是很大。
Remove ads
作品
-
天津桥园公园
-
中山岐江公园
-
上海后滩公园
-
金华燕尾洲公园
-
金华金东中央景观大桥
荣誉
201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