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信达雅

翻译原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信、达、雅,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又称“三难原则”。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其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1]

  • “信”(faithfulness)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 “达”(expressiveness)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
  • “雅”(elegance)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钱锺书在《管锥编》,讲三国佛教译经大师支谦所译《法句经,用严复译事三难相提并论。法句经序用字有信达雅。老氏美言不信,今传梵义,实直迳达,仆初言其为词不雅,雅指饰严二字。又评二人讲得不够深入。钱氏看法,确有难,但信一定包括雅达,并非分开。不单止信,传意思,连带雅,风格都译出来。通顺亦好重要,不通顺就做不到信。译文无雅无达,不能叫做信。[2]

有学者像伍蠡甫邹振环皆指出,苏格兰法学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1791年出版的《翻译原理论》(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的“三条翻译通律”(the Three General Laws of Translation)对严复的影响很大。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