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尔·德·维拉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尔·德·维拉尔(法语:Claude Louis Hector de Villars;1653年5月8日—1734年6月17日),法兰西王国18世纪初期的著名陆军将领,曾被授勋法国大元帅,被广泛视为史上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之一。
维拉尔出身贫困的贵族家庭,在法荷战争中表现突出履获表彰。战争结束后,他前往奥地利与巴伐利亚担任外交大使,并在大土耳其战争中指挥巴伐利亚部队。大同盟战争期间,维拉尔指挥骑兵部队参与多场战役,在战争结束后被派往维也纳签署停战条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初期,维拉尔兵锋直指维也纳,但因与盟国不合,他被路易十四调回国内镇压卡米撒派。1705年至1708年,维拉尔在整体战略颓势下击退敌军入侵,并屡次领兵入侵德意志南部。1709年,维拉尔出任法军主力军团司令,于后续诸战役中表现卓越,使法军重夺战争主导权。其后,他作为法方代表参与签署拉什塔特和约,并任“摄政理事会”委员,辅佐年幼的路易十五。1733年,维拉尔获授法国大元帅,于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病逝,时年81岁。
Remove ads
早年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尔·德·维拉尔于1653年5月8日出生在法兰西王国波旁行省穆兰的贵族家庭[1][2],父亲皮埃尔·德·维拉尔侯爵是外交官,母亲玛丽·吉戈·德·贝勒丰(Marie Gigault de Bellefonds)则深入宫廷事务,他在两个孩子中排行第二[3]。1670年,维拉尔结束学业,陪同叔叔圣热兰伯爵前往勃兰登堡从事外交事务[4]。同年,他加入侍从队,次年加入陆军[2]。他在法荷战争初期担任轻骑兵指挥官,在作战中表现突出。之后,他被选入敕令部队,在蒂雷纳子爵麾下作战,然后担任信使前往马德里[4]。1673年,维拉尔参与马斯特里赫特围城战。1674年,他先在蒂雷纳子爵麾下参与辛斯海姆战役,然后在孔代亲王麾下参与瑟内夫战役,他在年底被任命为骑兵团团长[2][4]。1675年,维拉尔在圣奥梅尔作战时,违背命令下令法军左翼的骑兵发动进攻,打破奥兰治亲王威廉部队的右翼[5]。之后,他转调至克雷基元帅麾下,出色地执行多次突击与伏击战[5]。维拉尔在战争中几乎被所有法军主要指挥官表彰,但因为战争大臣卢福瓦侯爵对他的个人仇恨,其军衔并未晋升[5]。
维拉尔在接下来几年都未有所成,于1686年决定志愿前往匈牙利,帮助哈布斯堡王朝对抗奥斯曼帝国。路易十四起初不准其前往,但后来决定任命其为使节前往维也纳[6]。之后,他成为巴拉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曼努埃尔的好友,受后者之邀前往慕尼黑[7][2]。当马克西米利安指挥部队与奥斯曼军作战时,维拉尔负责指挥其骑兵部队,并在1687年8月12日的豪尔卡尼之战击败敌军[7][2]。1689年,维拉尔被召回法国后,因在瓦库尔之战表现出色晋升为准将[2]。1690年,他被任命为卢森堡公爵部队的骑兵司令,在弗勒吕斯战役、斯滕凯尔克战役及下温登战役中表现突出[2]。1696年,他前往意大利地区作战。战争结束后,维拉尔被任命法国驻维也纳大使,并在其父死后继承侯爵爵位[7][2]。
Remove ads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1年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时,维拉尔正担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但在传递数月的情报后,就于同年6月18日被召回国,担任尼古拉·德·卡蒂纳元帅的参谋[8]。维拉尔对此项任命不太满意,他并不信任卡蒂纳的能力,而后者也很快因在意大利地区作战不利被解职[9][10]。同年冬,法王路易十四召维拉尔至凡尔赛宫,任命他为军团司令,负责入侵德意志与巴伐利亚部队协同作战[9]。与此同时,维拉尔在宫廷邂逅安热莉克·罗克·德·瓦朗日维尔(Angélique Roque de Varengeville),双方很快结婚并怀上一子[11]。1702年,维拉尔离开巴黎前往莱茵河流域,他被任命为卡蒂纳元帅麾下的观察部队司令,而非原先预期的独立军团司令[11][12]。维拉尔对于再次在卡蒂纳麾下服役相当不满,他在接下来数月多次上书称卡蒂纳过于保守、迟钝,未曾尝试救援正在被敌军进攻的兰道城[11]。起初路易十四与军部部长沙米阿尔勒都支持卡蒂纳,直到同年8月底才改口,承认卡蒂纳的作战方针过于保守[11]。9月9日,兰道城陷落。路易十四下令卡蒂纳派出一支由维拉尔指挥的派遣军团援助巴伐利亚[13][14][12]。

维拉尔接到上级指示后,率领部队深入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准备与巴伐利亚部队会合[14]。然而10月上旬时,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埃尔告知维拉尔巴军将不与其会合,而是前往蒂罗尔协助位在意大利地区的旺多姆军团[15]。维拉尔对此十分不满,但在法军军部的催促下只能继续执行进攻作战[15]。10月13日,维拉尔欺骗帝国军,法军不受抵挡地渡过莱茵河[15]。10月14日上午,法军与帝国军在弗里德林根堡附近相遇,法军胜利并打通前往多瑙河的道路,维拉尔晋升元帅[13][16][6]。此役后,路易十四与维拉尔皆督促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埃尔赶紧与法军会合,但巴伐利亚部队仍留在多瑙河流域,仅派遣三个骑兵中队支援法军[17]。维拉尔得知消息后暴怒,因为巴军的消极让他浪费了十五天的进攻机会[17]。除此之外,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埃尔还要求维拉尔派遣10,000人接受巴军指挥,防止帝国军入侵巴伐利亚境内。维拉尔怀着对巴军的反感,上书路易十四说明天气恶劣不适合作战,后前往梅斯进入冬营[17]。
1703年2月12日,维拉尔再次率军渡过莱茵河,准备与巴伐利亚军会合[18]。3月9日,法军攻下莱茵河重镇凯尔[19][20]。与此同时,巴伐利亚军占领多瑙河上的数个重要节点。之后,维拉尔绕过帝国军防线,跨越黑林山向多瑙河移动,于5月9日与巴军相遇[21][6]。维拉尔在两军会合后提出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法巴两军将分为两支主力军团,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埃尔指挥的第一支军团沿多瑙河左岸突击帕绍和围攻林茨,维拉尔指挥的第二支军团沿多瑙河右岸进攻敌军部队,骑兵部队则掠夺破坏沿途的所有事物,最后两军合并向帝都维也纳进攻[22]。此时维拉尔的计划看似具有可行性,旺多姆公爵的法军部队正从意大利向蒂罗尔地区进攻、巴登藩侯的帝国军部队远在阿尔萨斯、奥地利地区的帝国军正被匈牙利起义牵制、维也纳的城防荒废破败[23][24]。维拉尔信心十足,写到:“开战第一天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占据城外的反斜坡。[23]”然而维拉尔开始行动时,路易十四却下令他将作为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埃尔的副手指挥作战;同时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埃尔向维拉尔说明,由于巴伐利亚西方防线出现破口,他将放弃进攻转而防御[25]。维拉尔剧烈地驳斥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埃尔的想法,但无能为力[25]。之后,维拉尔被勒令停留在乌尔姆至多瑙沃特之间的多瑙河流域;巴伐利亚军则突击蒂罗尔地区,试图与正在北上离开意大利的法军会师[26][23]。9月1日,维拉尔与被逐出蒂罗尔的巴伐利亚军会合,然后向奥格斯堡进军[27]。9月9日,维拉尔观察该城防御工事后,决定放弃进攻行动[28]。之后,维拉尔得知斯蒂霍姆伯爵率1.8万人启程与巴登藩侯会师,于是下令迪松将军率1.2万人前往进攻敌军后方,其余部队则进攻敌军正面[29][30]。9月20日上午6时,迪松因信号问题过早发动进攻,被具有人数优势的帝国军击败,但随后维拉尔率领的主力部队抵达,包围并击败敌军[29][31]。此战后,斯蒂霍姆伯爵率军撤往讷德林根,巴登藩侯率军撤往莱茵河方向,帝国军的部署陷入混乱[29]。然而维拉尔与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埃尔对随后的作战方向产生分歧,维拉尔主张追击斯蒂霍姆伯爵,马克西米利安主张围攻奥格斯堡,最后维拉尔因两者之间的矛盾被召回国[28][32]。

1704年春,维拉尔被任命为剿卡米撒派司令,前往塞文山脉镇压新教叛军[33]。他在分析形势后,认为叛军是倚靠着当地农民的支持才得以壮大,法军需联合当地富农、安抚一般农人、保卫皈依天主教之人,还要限制天主教徒的过激行为[34]。4月21日,维拉尔抵达尼姆,对当地反叛军恩威并济,在五个月内解决困扰法国宫廷两年的大型叛乱[35]。
1704年8月13日,法军出乎意料地在布伦海姆战役惨败,联军收复被法军占领的德意志领地,联军统帅马尔伯勒公爵亲率6万兵马、辅以巴登藩侯的4万兵马,准备经北方的摩泽尔河谷入侵阿尔萨斯[36]。维拉尔临危受命,于1705年2月3日接管3.5万人的莱茵军团,对抗成倍的敌军[37]。同年5月,维拉尔当下认为联军将对萨尔发动联合进攻,于是将2.5万主力野战部队部署在锡尔克莱班、前导部队部署在布宗维尔、两翼部队部署在萨尔路易与蒂永维尔,但最终马尔伯勒因后勤与战略形势选择避战,向北前往低地[37][38][39]。维拉尔紧接着向巴登藩侯的部队进攻,于6月24日收复特里尔,然后于7月4日占领6,000人驻守的维桑堡[40]。8月1日,巴登下令麾下部队撤退到“斯托尔霍芬防线”。维拉尔立刻追击帝国军,于8月中旬入侵莱茵河东岸[40]。之后,维拉尔判断法军无法击破敌军防线,向后撤退一段距离,然后趁帝国军围攻阿格诺时,攻破前者在奥克费尔登的补给基地[40]。9月1日,军部下令维拉尔转为防御,维拉尔后因天候不佳返回位在梅斯的总部准备下一年的作战[40]。
1706年春,巴登藩侯延莫代尔河一线部署,并占领阿格诺与德吕瑟奈姆,封锁著路易堡[41]。维拉尔的莱茵军团与马尔桑的摩泽尔军团发动联合攻势,意图将帝国军击出莫代尔河一线[41]。5月1日,维拉尔将总部移动至斯特拉斯堡。他向马尔桑陈述进攻方案,先进攻德吕瑟奈姆、后朝阿格诺前进[42]。马尔桑当即对维拉尔的计划提出反对,认为计划过于凶险,他不会将部队投入不熟悉的地域[42]。维拉尔激烈地否认马尔桑的想法,并怒斥后者过于胆怯[42]。之后,维拉尔亲率200名掷弹兵及两个骑兵中队组成的小支队,于5月6日攻下德吕瑟奈姆,后攻下阿滕[42]。5月12日,法军攻下阿格诺[41]。法军仅派出数百人投入战斗,就攻下数座要塞、俘虏2,000名敌军、俘获50门火炮[42]。维拉尔随后占领莫代尔河一线,然后强征普法尔茨地区的作物。然而当他准备围攻兰道时,却因低地地区法军战线崩溃,只能调兵增援无力继续进攻[43]。
维拉尔于1707年的主要目标是对德意志发动攻势以牵制低地联军对法军的进攻,以及从德意志土地掠夺粮食与物资,其中后者在路易十四眼中尤为重要,是“主要且唯一的目标”[44]。维拉尔突入德意志腹地前需先攻下“斯托尔霍芬防线”,该防线从莱茵河开始、经过斯托尔霍芬村、延伸至比尔,由不间断的防御工事组成,辅以大量的栅栏堡垒与二线的防御工事,并由2万帝国军驻防,被视作当时最强大的防线之一[45][44]。5月22日下午6点,维拉尔下令两支小股法军部队对莱茵河上的达伦登岛与马基萨岛佯攻,令帝国军错判法军的目标[46],维拉尔则率主力推进至萨斯巴赫威吓比尔区域的防线,同时最后一支部队也登上诺伊堡岛炮轰防线[46]。5月23日清晨,法军佯攻部队继续虚张声势牵制敌军,维拉尔则准备绕后进攻防线[46][47]。然而当维拉尔进攻后,他发现帝国军已全数撤离,法军兵不血刃地拿下这条“坚不可摧”防线[46][48]。维拉尔及其大军继续高歌猛进,这支部队深入德意志南部腹地攻城掠地,仅在符腾堡就获得220万里弗尔的征款,最后在10月底不受干扰地撤回莱茵河西岸[49]。
1708年春,维拉尔转调至多菲内,负责阻挡联军从北意大利入侵法国南部[50]。维拉尔得知萨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率军进入法军控制中的萨伏依后,将部队集中至蒙梅利扬附近[50]。5月下旬,联军先对法军主力部队发动牵制攻击,然后主力从莫达讷出发,通过山口延乌尔克斯、切萨纳、蒙热内夫尔一路前进,意图攻占布里扬松[50]。然而法军成功挡住联军行军路线,迫使后者撤回切萨纳,后在8月10日被赶来的维拉尔击败,撤回皮埃蒙特[51]。
Remove ads
1708年、1709年之交的冬天异常寒冷,严寒的天气摧毁了法国的农地,农作物与军饷陷入短缺,法国已事实上濒临崩溃[52]。1709年3月18日,维拉尔抵达康布雷接管佛兰德军团指挥权[53][6]。3月29日,军部部长沙米阿尔勒致信维拉尔:“从国王的财政状况看来,战争持续著太久了,迫使我们不得不接受敌人的法律(请求)。[52]”5月11日,维拉尔在马尔利城堡举行的御前会议中,向国王与军部告知佛兰德军团糟糕的补给状态。路易十四同意支付谷物,并告知维拉尔:“我仅剩之物就是对上帝与您的信心,我直率的朋友。[54][55]”然而,法军前线部队的补给仍严重不足,迫使维拉尔就地征粮[55]。维拉尔决定建立一条新防线防止联军入侵法国,其部队处在杜埃与贝蒂讷间,位于联军占领的里尔城西南20公里[56][57]。之后,他认为联军不会直接进攻其建构的新防线,而会将目光转向伊珀尔或图尔奈。他为了拖延联军进攻法国内部的时间,于是撤出图尔奈的部分驻军,诱惑联军进攻该城[58]。维拉尔预计联军将为进攻该城耗去数月,让他能继续重整军队[58]。与此同时,法国特使与大同盟的谈判并不顺利,联军自恃在战场上有绝对优势,在谈判桌上漫天要价[59][60]。最后,路易十四同意大部分的条款,惟不同意其中两个条款:一是放弃部分边境要塞、二是让他的孙子费利佩五世在两个月内离开西班牙王位,甚至在必要时还需要派兵攻击后者[60]。路易十四宣布他拒绝接受和平条款,战争继续进行[60]。

6月26日至27日,联军先向法军防线推进,然后迂回转向至图尔奈城下。维拉尔鉴于其战略本就是利用图尔奈消耗联军的作战时间,加上相信该城能抵御至少四个月,于是选择不前往援助该城守军[61][62]。他接下来执行骚扰作战,一支法军于7月4日晨进攻联军要塞,俘虏700名敌军,迫使联军加强用于掩护围城作战的部队[63]。之后,维拉尔将中军移动至埃莱姆与德南之间,左翼移动至斯卡尔普河岸,右翼移动至斯海尔德河。然而随着图尔奈即将陷落,维拉尔将中军移动至杜埃与德南之间,并减少部署在斯卡尔普河岸的部队[64]。9月3日,联军伤亡5,000人后攻陷图尔奈[65]。联军继续向蒙斯前进,维拉尔被迫主动进攻防止联军深入法国。9月6日,维拉尔率领半数部队前往基耶夫兰,在得到达达尼昂伯爵的增援后向蒙斯以南十公里的马尔普拉凯推进[66][67]。9月9日上午10时,法军出乎马尔伯勒公爵的意料抵达马尔普拉凯,该处为一个三公里宽的间隙,两翼均有森林保护[68]。维拉尔于9月10日将精力投入到巩固防御阵地上,并将部队分为两翼,紧邻萨尔森林的右翼由布夫莱公爵指挥,紧邻拉尼埃森林的左翼由维拉尔亲自指挥[69]。9月11日上午8时,欧根亲王指挥的联军右翼进攻法军左翼,但被法军炮火重创;而在一个半小时后,左翼的荷军也发动进攻,很快就被近距离的毁灭性炮火所阻,在短短半小时内就蒙受5,000人伤亡,被迫后撤[69]。上午10时,联军两翼的进攻陷入停滞,但欧根亲王的部队得到增援后继续进攻,迫使维拉尔调派部分中军至左翼。之后,当维拉尔率领法军左翼发动反击时,他被敌军火力击中落马,只能将指挥权转交予布夫莱公爵[70][71]。下午1时30分,马尔伯勒公爵下令3万名联军进攻法军中军,但被布夫莱亲自率领的精锐骑兵阻止,后者最终于下午3时下令全军撤退[72][70]。联军在此战中虽握有人数优势,但伤亡高达24,263人,而法军则仅为11,000人,还有500人被俘[73][70]。
1710年春,维拉尔拖着残疾的腿返回战场,于5月25日前去解围杜埃。然而他在观察联军后,认为法军人力远不及对手,于6月25日后撤回阿拉斯[74]。之后,联军继续攻城掠地,但每场围城战都令其损失惨重[75]。维拉尔多次请求路易十四允许其发动进攻,但被下令只应拖延联军进攻,不得作出任何有风险的决定[76][74]。9月25日,维拉尔前往波旁莱班的温泉养伤,其病痛逐步改善,至9月8日已可独立行走。1711年4月,维拉尔回到位于阿拉斯的总部,准备夺回杜埃,而联军总司令马尔伯勒公爵则准备进攻阿拉斯,最终两军在桑塞河相遇[77]。双方友好交流后开始对峙,直到5月中旬联军后撤。此时,维拉尔向路易十四求援,但后者反而从其部队中调人至莱茵地区[78][79]。6月中旬,路易十四又下令维拉尔不得与敌军交战,指示其只需守住当前防线即可[79]。法军防线名为“最远处防线”(Ne Plus Ultra Lines),从海峡沿岸延伸到桑布尔河的莫伯日,用于阻挡联军的主力部队与突袭队[80]。6月27日,法军军部再度将维拉尔的部分部队调离。7月6日,联军攻下阿尔勒。法军虽未能夺回该处,但于7月10日进攻格尔赞与杜埃间的联军分队,歼灭其部并俘虏1,200名幸存者[81]。7月下旬,法军重夺阿尔勒。8月,马尔伯勒在阿尔勒以西40公里的维利耶扎营,于同月4日晚在夜幕与维米岭掩护下朝阿尔勒推进,于次日穿过法军防线,前往围攻布尚城[82]。维拉尔虽紧随其后,但无力干涉,只能坐视联军于9月12日攻陷该城。之后,双方继续对峙,直到进入冬营[81]。
Remove ads
1711年、1712年之交,英格兰宫廷罢黜联军统帅马尔伯勒公爵,改由奥蒙德公爵担任英军司令,并于1月29日同法国在乌得勒支展开和平谈判[83]。4月21日,法军元帅维拉尔公爵抵达康布雷,决心阻止敌军接近阿拉斯与康布雷[参 1]。5月26日,联军拔营经布尚渡过斯海尔德河[84]。5月21日,英军司令奥蒙德收到英格兰政府命其按兵不动的命令[83]。6月7日联军转移阵地,奥蒙德公爵的左翼部队向勒凯努瓦推进[85]。数日过后,维拉尔公爵向奥蒙德表达不满,认为其介入围攻的做法违反法英之间的协议,但奥蒙德向前者表示围城部队中无任何英格兰支队[86]。7月4日,联军攻下勒凯努瓦[87]。7月10日,欧根在作战会议中决定进攻朗德勒西,他派遣德绍亲王率部封锁朗德勒西,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桑布尔河与斯海尔德河之间,并在德南部署驻军13,000人,以保卫马尔谢讷到朗德勒西的补给线[88]。7月16日,经过法英双方的再次谈判,奥蒙德率领其麾下20个步兵营与5个骑兵中队撤往根特与布鲁日,不过联军仍对法军拥有人数优势[88]。7月17日,联军开始围攻朗德勒西[88]。

维拉尔于7月17日知悉联军开始围攻朗德勒西后,命其部于斯海尔德河后方集结[89]。7月18日,维拉尔与各部将召开作战会议,决定跨过斯海尔德河向塞勒河的源头推进,然后向桑布尔河畔卡蒂永移动[90]。7月19日,法军向塞勒河推进,但联军迅速将其右翼部队移动至左翼,掩护朗德勒西的攻城部队[90]。7月22日,法军开始沿桑布尔河右岸一线部署,正对着朗德勒西的联军攻城部队[91]。当日夜晚,维拉尔亲自渡过桑布尔河前去侦查联军部署,发现联军部署完备,法军无法在桑布尔河两岸与联军作战,决定进攻德南切断联军的补给线,迫使后者停止围攻朗德勒西。维拉尔随后决定迷惑敌军,指示龙骑兵开始沿河行军,意图使敌军相信法军主力仍在原位置,并下令工兵开始建筑无用的桥梁。7月23日夜晚,法军军团朝德南行进30公里,其先遣部队在隔天上午8时抵达德南要塞前的斯海尔德河[92]。7月24日,法军突入德南,赶在欧根亲王率领主力部队抵达前歼灭该处驻军,切断联军主力与马尔谢讷之间的补给线[93]。
7月25日,维拉尔派遣支队前去占领斯卡尔普河一线的市镇,然后封锁联军的补给基地马尔谢讷[94]。7月30日上午,法军炮火打破马尔谢讷的城墙,驻军司令被迫投降,法军俘获超过7,000名士兵与100门火炮[95][96]。维拉尔随后于8月1日开始向杜埃推进,迫使欧根亲王放弃围攻朗德勒西[97]。8月26日夜晚,法军占领杜埃附近的斯卡尔普要塞。之后,维拉尔下令大部分部队渡过斯卡尔普河向勒凯努瓦推进[98]。9月8日,杜埃守军投降,3,000余人被法军俘虏[99][100]。之后,法军开始围攻有116门大口径重炮的勒凯努瓦要塞,在围城期间摧毁三分之二的敌军火炮,最终在10月3日迫使其投降[99]。10月19日,法军攻下布尚。至此法军已解除联军对朗德勒西的围困、占领四座重要要塞,在60天内收复过去两年丢失的领土[99]。
1713年4月11日,大同盟诸国与法国于乌得勒支缔结和约,仅哈布斯堡王朝尚未退出对法战争[101]。5月24日,维拉尔抵达梅斯接掌莱茵军团指挥权。6月3日,他率军自斯特拉斯堡渡过莱茵河,分遣三支部队向三地推进,迫使欧根亲王只能被动驻守拉施塔特[102]。6月5日,维拉尔抵达施派尔,故意诱敌误以为其将进军曼海姆,随后于6月11日抵达兰道,数日后展开围攻,终于8月20日攻克该城[103][104]。其后,维拉尔继续进军,于10月1日围困弗赖堡,与守军激烈交战,11月2日猛攻后迫敌退守卫城。然而其未强攻卫城,而是威胁守军,若不投降即焚毁城镇。11月21日,守军开门请降,双方因严寒恶劣天气来袭,各自进入冬营[105][106]。1714年,维拉尔与欧根亲王作为外交代表面对面商议最终条约,二人旧友重逢,会谈顺利,于3月7日签订《拉施塔特条约》后,又于9月7日缔结《巴登条约》,终实现和平[105][106]。
Remove ads
摄政、大元帅及逝世
1715年9月1日,法王路易十四逝世,其曾孙路易十五即位。维拉尔成为“摄政理事会”委员,辅佐年幼的新王。其在政坛执掌大权,并与枢机纪尧姆·杜布瓦互为寇仇[107]。1733年,他成为法国大元帅,为蒂雷纳子爵后首位[2]。同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爆发,维拉尔成为担任莱茵军团司令的热门人选。然而首席大臣弗勒里并未同意,而是任命同样战功彪炳的贝里克公爵担任司令[108]。之后,他被任命为意大利军团司令,统兵8万余人,含45个步兵营、64个骑兵中队与40门野战炮[109]。法军随后翻越阿尔卑斯山,与萨伏依公国军一同击败帝国军,控制几乎整个米兰地区[110]。之后,同为波旁王朝的西班牙王国加入法国同盟,却引发萨伏依公爵卡洛·埃马努埃莱三世的猜疑,认为一旦法萨联军占领伦巴第地区,西班牙就将抢夺其胜利果实[111]。卡洛·埃马努埃莱因此决定拖延进攻,令维拉尔大失所望,向王庭请求离开意大利,但被路易十五督促坚守岗位。1734年5月下旬,维拉尔离开部队抵达都灵,于6月17日去世,享寿81岁[112]。数日后,法军赢得圣皮埃尔特罗战役,但仍受限于萨伏依公爵的拖延战术[113]。
Remove ads
评价
维拉尔被多位军事历史学家评为欧洲历史上最出色的将领之一,是蒂雷纳子爵、孔代亲王、卢森堡公爵当之无愧的继承者[114][115][参 2][参 3]。他狂妄自大、野心勃勃、我行我素,坚信自身能力到有胆量违抗君主[116][117],但亦精明强干、富有魄力、足智多谋[118][116][2],常身先士卒,与士兵相互信任,但对手下军官极为严苛[119]。普籍学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评论道:“维拉尔是个大胆、开朗,有些轻率的人,被时人视为当时最优秀的法军将领[120]。”大英百科全书写道:“他是一位荣誉高洁、勇气过人,兼具道德与体魄的杰出人物,其作为18世纪的军人,军史地位凌驾于同时代及其后的大部分将领,与马尔伯勒公爵和腓特烈大帝齐名[参 4]。”他除以指挥战事出名外,亦曾多次在敌方领土掠夺与破坏。1707年,其入侵德意志后在当地横征暴敛,从敌方民众中榨取大量金钱[121][48]。
佛罗里达大学历史教授克劳德·斯特吉尔(Claude Sturgill)总结道:“维拉尔的作战原则显而易见,寻敌并击败之。维拉尔并非理论家或卓越的战略家……他本质上是一个行动派。他虽重视机动性的重要,但在他眼中机动并非战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旨在促成决定性交战。其在交战之际的行动常难以预测,然数词似可概括维拉尔的作战风格及其人格特质:大胆、冲锋、构筑工事、谨慎、决断与威慑。维拉尔总相信能以佯攻诱敌失误,但当敌军于战场上准备交战时,他惯于亲率部队直线冲锋,除非兵力极为悬殊且奉命固守。至于防守时,其常构筑复杂的野战工事,辅以谨慎的前线试探,以揣摩敌方下一步动向[122]。”
Remove ads
注脚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