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内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内劲或称为“劲”、“内功”、“内气”,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枢纽概念,传授高效率的肌力传递和放大等的姿势。故有“识得内功休再问,贯彻拳经千万篇”之说[1]。传统古典的拳经、拳论,都有关于这概念的论述。例如“太极拳论”及“十三势行功心解”之中所提及的“劲”、“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及六合八法拳的五字诀之中“养我浩然气,遍身皆弹力”等,都是高级拳术所运用的能量。有别于“力”,“劲”是透过自身净力来源以及费力杠杆抗力臂等控制,更完整地传递肌力。
![]()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4年11月28日) |
力与劲
拳道境界的高下,不在于拳种的名称或招式动作,而是决定于功夫所运用能量的性质。也就是“力”与“劲”的分别。中国武术的初等学,是“力”的表现。无论是哪种拳,只要是以“力”为能量,使招式产生威力的,都是“力”的功夫。用“力”的功夫,需要杠杆原理中的支点,但未必能够时刻保持到最佳费力杠杆,如果对方稍有改变角度同位置意图擒拿利用自己已伸长的肢体而自己未能及时调整抓靠外力方向和肢体状态至缩短自身费力杠杆抗力臂,撞击或压制力不但未能高及肌力,而且容易遭受进一步打击或压制。在攻击的一刹那,由于抗力臂较长,需要全身相关肌力紧张发动,才可以达到“整”(短时间内成为刚体)的效果,发出爆炸力。力的大小,则视乎筋的柔韧、骨的坚硬、肌肉松紧,配合速度、距离、时间等因素的配合[2]。这是明劲的阶段[3]。
中国拳术的高级阶段,则是“劲”的表现。“劲”是神、意、气的化合。无论是哪种拳,只要是以“劲”为能量,使招式产生威力,都是“劲”的功夫。用“劲”的功夫,都需要支点,不过自己会经常意识对方行动和调整抓靠外力方向、身体重心和肢体位置和状态,用“松”来为自身减少费力杠杆抗力臂,以及改变与对方接触力的方向来增加对方自身费力杠杆抗力臂(柔),能使对方打偏或落空从而避免受对方压制,以及自己随时为再次压制对方的机会而提高撞击或捕捉力至肌力水平,甚至到达抓靠外力水平(刚)来达致用“劲”。就武术表现而言,只要与对手有一接触点,对手全身任何一点均在内劲的攻击范围之内。在攻击的一刹那,由于抗力臂较短,全身肌力即使稍为放松,仍然可以达到“整”的效果,发出比“力”更强的能量[4]。这是暗劲至化劲的阶段[5]。
用劲与用力不同的地方,是它以“松”为原则。身体越松越不用力,劲就越大。所谓“一分松,一分功”。反之,身体哪个部位紧了,劲就在那个地方断。因为紧张的肌肉就像淤塞的水管阻碍水的流通。用力越多,肌肉就越紧张,产生的内劲就越少。这松的原则,使“用力的”决不可能冒充“用劲的”[6][7]。
“力”的功夫是有限的,有止境的。一旦年纪老迈,筋骨退化时,一身的功夫也随而消逝。然而,“劲”的功夫却没有止境。尽管年纪老迈,筋骨退化,但只要熟练调整自身最佳费力杠杆姿势与逼使对方不平衡等重要技巧和相关肌力,内劲却越练越强[8]。王芗斋、吴翼翚、张长信等先辈,以及现在北京杨家太极汪永泉 一脉的名家汪仲明、孙德明、李延玺等老先生,就是著名的实例[9][10][11]。
Remove ads
物理杠杆
武术的基本自身可控制力学元素有质量(或重量)[12]、肌肉力量[13]和杠杆[14]等人体工学。
内劲发动是透过抓靠外力和杠杆控制等技术来释放大部分或全部肌力至对外撞击力的方法。抓靠外力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发挥肌力的机会,而杠杆控制是为了克服自身费力杠杆的限制以便完整地传递肌力到外界。这两个技术发挥的前提都需要透过健身训练肌肉推撑及拉动等重要核心肌群功能作为力量储备。另外,基于运动安全,请注意以下要点:
- 所有伸展出击,不管是否成功击中对方抑或非预期地被对方改变受力方向,都必须尽快收回肢体继续保持防护、闪避及准备下次出击。
- 所有对抗动作包括抓靠外力和主动撞击或压制力,应保持肩臀所受扭力方向与㬹膝转动轴心方向形成接近平行。
Remove ads
传统有"力从地起"作为内劲发动的基础,即是靠地面反地心吸力或靠地面摩擦力,但如果体重比对方轻就应该利用自己重量[20][21]辅助反击以触发对方失平衡,或者应该抓靠墙壁[22][23],扶手[24][25]或对方身体[26][27][28]来反击,以临时增加自身重量或动量,减少或停止因撞击以致后座力的影响,否则向对方的撞击力很大机会在未达到高强度训练肌力时已经突破自己抓靠地面摩擦力,导致把自己撞飞。再者,抓靠墙壁,扶手或对方身体更能发挥肌肉力量,特别是抓靠该物件能给予接近水平线正向力等反作用力时,向对方撞击或压制力不像靠反地心吸力支撑的撞击会受自身重量而大幅扣减,并且正向力不像摩擦力会受接触表面粗糙程度影响。如果只能抓靠地面摩擦力,需要达到以下短时间内发动的条件才能最大提高撞击力接近地面摩擦力:
- 假设地面非湿滑或光滑状态,蹬地推动方法首选先脚跟后顺势脚前掌方法,次选直接使用脚前掌,以减少脚踝关节错位或筋腱拉伤机会。
- 后脚为靠摩擦力推动脚,前脚则是制动脚。先用髂腰肌或脚前掌蹬地抬起制动脚,好让推动脚与身体重心自由倾斜不至于造成对脚踝过分压迫、对盘骨大腿周边筋腱过分拉扯或对小腿增加意外抽筋的机会,从而安全地为重心加速。[29]
- 在身体重心加速与制动脚未有落地时,使用手或脚直线出击并与重心前进方向接近,让撞击力提高至接近肌力,甚至接近地面摩擦力。[34][35][36][37]不管击中与否,出击手脚必须尽快收回并使用髂腰肌与臀肌控制制动脚整个脚掌或脚踝首先着地(减少因在复杂凹凸角度的地面不当着地而扭伤),继续保持防护和准备再次出击。
另外,所有预期[38]或非预期地[39]引发自身自由落体或抛体运动的状态有以下要点注意:
- 此状态最大程度或唯一净力来源是地心吸力
武术要做到人体最好的费力杠杆需要以下2点同时达成,才可以缩短撞击或压制力点与杠杆轴心(自身重心、肩臀、㬹膝等)之间的费力杠杆抗力臂距离,从而把对外施力提高至接近肌力,甚至接近抓靠物件给予的反作用力:
- 抓靠物件给予反作用力的方向、对外撞击或压制力的方向与自己重心移动的方向越接近相同方向越好
- 抓靠物件给予反作用力的路线、手(脚)对外撞击或压制力的路线、肩㬹(臀膝)移动路线与自己重心移动路线越接近越好
最差的费力杠杆与以上2点完全相反(拙力),所以要控制重心与四肢关节的位置,维持自己最好的费力杠杆,并且如能把握合适角度推撑或拉动的机会,压制对方最差的费力杠杆就是自己得到最好的省力杠杆(巧劲)。[42] 因此,更长的臂展或腿长有打击距离优势,但若果相关肌力不足,会成为提供对方更长的施力臂,更容易被撑击致失平衡或擒拿压制。
Remove ads
内劲训练或运动例子
现实中的体能训练或运动姿势例子都会运用抓靠外力和杠杆控制等技术,而且保持两个力点方向平行并连成接近同一直线,从而可以在缩短了抗力臂的最好费力杠杆姿势下感受到内劲。正向力是较好的发挥内劲方法,但如果要使用摩擦力,就必须要准备抓地力强(高摩擦系数)的运动鞋和场地以及尽量增加表面反作用力等条件才能发挥内劲。两个力点方向接触部位可以基于当刻训练或战术目的而互相转换两个技术。
主动抓靠或推拉移动的部位: 手(肩、近㬹尺骨、手掌、所有手指)、脚(臀、近膝胫骨、脚掌、脚背)
被动抓靠或撞击的部位: 背(肩背,腰臀背)、胸(胸肩)
体能训练或运动例子:
1.肢体透过躯干串联承受抓靠与推拉移动力(反之亦然):
2.肢体并联承受抓靠与推拉移动力(反之亦然):
以上运动例子不但可以体验内劲的关节安全和优化杠杆运用减少浪费肌力等理念,而且可以伸延到机械操作层面来感受以载运工具辅助人力劳动的便捷[59],例如手推车代替人力承重、铲车进一步用能源推动搬运和无人机更进一步用遥控操作,但因为工具或机器本身费力杠杆效应会直接挑战物料承受[60][61]及平衡控制等能力,可引致伤亡事故,所以必须订立及遵守安全操作守则来加强机械安全意识及执行牌照制度以减低意外风险[62][63]。
Remove ads
打击技的杠杆(未捕捉)
㬹膝等重要枢纽关节伸屈角度与内劲杠杆距离的关系会有不同的战术作用:
1.㬹膝关节等于或大于直角(对方眼中的较长省力杠杆): 常用于直拳、推掌、近㬹尺骨撞击[64]、撑踢/侧踢、近膝胫骨撞击[65]或位置走避,但因远离身体重心或肩臀等结构使前臂或小腿与头部一样容易受撞击或压制影响,所以必须尽快收回已伸出的肢体以继续保持防护,准备再次出击。
以上打击技术或其他安全地拉动或撞击的关节结构都是如下规律,才能减低拉动、撞击时自身关节、骨头或神经组织的损伤:
- 关节结构相对接近身体重心的支柱与相对远离身体重心的支柱要形成接近直角,并且使用相对远离身体重心的支柱较接近该关节的部位进行拉动、撞击或压制
- 相对接近身体重心的支柱与拉动、撞击或压制力形成平行方向
基于所有骨柱结构对于与骨柱方向形成平行的力度有较高承受能力,对于与骨柱方向形成直角的力度有较低承受能力,以上技术是直线推撑或拉动的技术,能为自身缩短费力杠杆抗力臂,所以既可以令对外撞击力接近肌力并且比较安全。至于㬹膝接近伸直的曲线打击技术(特别是鞭拳、鞭踢)有以下安全事项注意:[66]
- 技术姿势会增加自身费力杠杆抗力臂距离,容易受压制。
- 作为技术撞击的前臂尺骨和小腿胫骨形状尖锐而撞击面积小但撞击压力大,加上没有肌肉包裹以致撞击时欠缓冲,所以旋转扫击时如果发生自己和对手骨头之间无缓冲碰撞,进攻者或受攻者都有骨折风险。
- 若果非预期地让上臂或大腿撞击,手㬹或膝头会有错位受伤风险。
- 如果使用手脚腕部位进行旋转扫击,当撞击对方骨头时,会有神经损伤(如使用手脚背)和手腕或脚踝关节筋腱拗伤风险。
2.㬹膝关节小于直角(对方眼中的较短省力杠杆): 常用于保护身体及头部和准备出击,亦会用于㬹膝撞击(只要肩臀关节不过度伸展,不论直线或曲线撞击都比伸直的㬹膝安全,但需要注意撞击技巧角度以避免神经损伤),并且不容易受撞击或压制影响。
逃走或擒捉机会出现前要时常走避和保护头部及身体[67][68][69],才可以减低受伤机会及程度。其走避方法以远离对方的方向或自身与对方之间直线距离的直角方向避离对方攻击范围,增加对方攻击角度打偏或落空的机会。如果加上用腿推撑对方腿部,更可以使对方失平衡而阻截其攻击进程来增加自己逃走机会。[70][71]另外,如果为了往后的压制,便需要前提以下两点同时出现才会增加擒捉成形机会:[72][73]
- 基于感官判断至身体反应的便捷度,对方的肢体支柱与自己视线趋向直角较好
- 自己前臂与对方的该肢体支柱接触时趋向直角较好
Remove ads
擒拿锁技或摔技的杠杆(已捕捉)
手捉肢体透过阻碍对方多个肢体合作与促进自己多个肢体合作来改变手脚原本杠杆结构以便内劲的运用:
1.手捉对方肢体: 采用擒拿锁技[74][75][76]或部分技巧性摔技[77][78][79]不需要承受对方大部分重量,是透过手拉加另外手脚推撑对方或者手拉加外借物件阻碍对方手脚等方式以自己多个肢体合作迫使对方单一肢体成为差劣的费力杠杆,所以自己可以得到省力杠杆,进而使其失平衡并压制或摔倒。
另一部分力量性摔技需要若干深蹲或硬举能力,当迫使对方重心与自己重心形成接近垂直线时,才能承受对方大部分或全部体重,进而压制或摔倒。[80][81]
有效地压制对方的关节结构都是如下规律,才能减低对方继续攻击的机会:[82][83][84][85][86]
- 如果要一根支柱状物体不能在某一转动维度进行旋转而受到制动,它的两端附近位置表面直角方向必须受到两个相同方向的力以及两个位置之间任何位置受到一个相反方向的力,并且两个相同方向的力的总和等于该相反方向的力
- 利用此原理和为了针对㬹膝属于一维转动关节的角度限制等特性,至少一手捉对方前臂或小腿近手脚掌等位置并给予其表面直角方向的拉力,同时身体任何部分于对方手㬹或膝头给予推力,该推拉力同时进行而且互相平行并合力牵引对方胸口贴至墙壁或地面,那么对方㬹或膝受到的推力会等于对方前臂或小腿的拉力与对方肩膀或臀部受到的外力(墙壁力、地面反地心吸力或对方本身重量的牵引力)的总和,使对方㬹膝无法收缩从而无法再次攻击。
2.手捉自己肢体: 利用两个肢体合并后较坚实结构来化解以手捉对方作为前提的擒拿锁技或摔技。另外,因为物理上捉人者与被捉者是互相捕捉,此时再加推撑可发挥力度会比无捕捉时推撑力度更大,所以需要时可以加上腿力推撑对方以击退化解。[87]
Remove ads
器械的杠杆
双手持硬或软器械,不论任何自然形成或刻意设计的形状,在没有物料承受能力对比下,手握位使用正向力可承受撞击或压制程度比摩擦力的可承受能力大和稳定,才可发挥内劲。
双手紧握同一硬器械辅助下的杠杆方法有3类,以用棍水平出击作为例子(剔除因棍本身重量等因素),并以双手于两棍端之间任何位置紧握:[88]
1.胸推或背拉棍: 双手握力点之间棍身直角方向作推撑和拉动。器械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对外施力,会等于两手推力或拉力的总和。如果双手距离与肩阔相约,对外施力更会接近核心肌力(例如: 胸肌、背肌)。
2.双手戳棍: 用棍顶端出力作推撑和拉动,并且出力方向与棍身方向平行。器械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对外施力,会等于两手推力或拉力的总和。如果棍身与肩部接近,对外施力更会接近核心肌力(例如: 胸肌、背肌、肩肌)。不过由于双手会承受摩擦力,当戳棍力度过大,有机会导致脱手。
3.双手扫棍: 用两个手握位之间以外的棍身地方直角方向进行扫击。器械处于旋转状态下的对外施力,会于以下情况改变:
- 当两个手握位之间距离小于扫击力点与较近扫击力的手握位之间距离,扫击力会低于较近扫击力的手力的一半
- 当两个手握位之间距离大于扫击力点与较近扫击力的手握位之间距离,扫击力会高于较近扫击力的手力的一半
如果单手紧握棍,只有戳棍和扫棍等技术。除了注意戳棍摩擦力的限制影响,还需留意扫棍时手腕和手指肌力事前训练的重要性,以减少受伤。[89][90]
不论任何硬器械,如果能用顶端位置摄入外来物件空隙,就有机会利用该空隙成为支点而临时促使该器械形成省力杠杆,从而放大内劲的力量,较容易把障碍物撬开及移除[91]。
双手紧握同一软器械辅助下的出力方法有2类,以用绳水平出击作为例子(剔除因绳本身重量等因素),并以双手于两绳端之间任何位置紧握:
1.双手拔绳: 用绳身任何位置的倾向平行方向出力作推动或拉动。器械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对外施力,会等于两手推力或拉力的总和。如果绳身与肩部接近,对外施力更会接近核心肌力(例如: 胸肌、背肌、肩肌)。不过由于双手会承受摩擦力,当拔绳力度过大,有机会导致脱手。
2.单手或双手回旋绳: 用绳身任何位置作旋转扫击,并且扫击方向与绳身方向成直角。因此,请注意以下技术限制:
- 器械处于旋转状态下的撞击,前提需要使用者在造成有效绳身撞击前用若干时间,切向加速绳身至相当速度,并且不论旋转中的绳身与前臂形成平行或直角,切向加速力过程的方向都会跟前臂成接近直角,所以切向加速力的路线一定远离手㬹、肩膊或身体重心等杠杆支点,形成显著的费力杠杆。
- 由于空气有阻力,使用者一定要保持切向加速力度而保持绳身稳定或增加旋转速度,否则会自然减速。[92]
- 撞击后不能像棍一样持续给予力度进而压制,需要重复切向加速的方法为再次撞击做准备。因此,此技术的体能效率和技术是一大挑战。[93]
- 由于双手会承受摩擦力,当绳身旋转向心力度过大,有机会导致脱手。
Remove ads
评估内劲方法与难度
内劲与力的强弱共同以接触力大小表达以估计肌力强弱,但要准确评估内劲有以下方法和限制:
垂直线接触力有地心吸力参与,制衡力为反地心吸力:
- 如果下坠抓跌或撞跌对方,向对方造成向下接触力等于自己重量加上肌力,结果重量成为发力辅助,同时显示即使不付出肌力,自身重量都可以向对方造成接触力,所以此类技术难以评估内劲强弱,甚至无法解答有否使用肌肉力量,但对于武术体能运用方面是策略性技巧。
- 如果深蹲式抬起对方,蹬地所靠地面反心吸力会被自身重量扣减才等于向对方造成的向上接触力,结果重量成为发力负担,所以此类技术适合作为直接评估内劲强弱或者训练体能的方法[94],并且搬动物件还是职业安全中重要课题之一[95],经常用作安全提醒,但对于武术体能运用方面是不理想的技术。
水平线接触力没有地心吸力参与,推动力与制动力都来自水平的摩擦力或抓靠物件给予的反作力等正向力:
- 自己与对方在没有抓靠外力条件互相造成撞击力只有各自靠地面摩擦力支持。假设双方摩擦系数相同(同款鞋与同材质地面)并且各自都能令肌力与撞击力相同。如果自己的重量不及对方大,即使自己训练肌力的强度远超于自己的重量,只要自己受到的撞击力超过自己受到的地面摩擦力,自己便会后退。即使能高难度地完全发挥高强训练肌力来突破对方摩擦力,结果会是,自己长距离后退但对方只会短距离后退。
- 如果自己在有抓靠外力条件向对方造成接触力,自己会因为抓靠结构坚实物件临时增加自身重量而较容易完全发挥训练肌力。当能突破对方地面摩擦力,对方便会后退而自己很大机会丝毫不动。
- 可是,最后只有接受过肌力训练的成功者知道自己训练强度已超越该接触力,至于旁观者在没有摩擦力试验器精准测试及适合物料准备[96]情况下只能证明自己的确用了自己肌力撞击对方并令其移动。如果成功者较轻,便基于被撞击后退的较重对方之重量来粗略估计。如果成功者较重,便基于被撞击后退的较轻对方之后退距离来粗略估计。
从以上方法同限制知道,武术技能的内劲能力和体能运用能力在没有精准仪器的试验下难以准确地同时评估。
另外,有些人士的肌肉连接在骨柱的位置比一般人较远离相关肌力杠杆关节,所以其施力臂较长,导致向对方造成撞击力有机会大于肌力,因此内劲评估可能低估该人士的肌肉力量。[97]
Remove ads
内气培养
内劲与体能锻炼一样都需要透过具规律的营养吸收和运动训练,才能有效地提升表现。
健康饮食及如厕等习惯应该尽量规律,特别是运动前应确保已经大部分或彻底排走毒素,以避免身体长期吸收毒素造成负面影响[98],并使身体尽量以当日饮食营养以支持运动训练及身体修复[99]。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内气”,只是强弱不同而已。武术家通过有效的锻炼,能培养及壮大本身的“内气”。成为支援招式攻击、防守的能量[100]。不论训练目的是武术运用或体能训练,都应保持发动肌力时呼气与回收准备时吸气等习惯,使呼吸和肌力活动尽量协调[101][102][103]。
培养及壮大“内气”的关键,在于能“松”。“松者,蓬松也;寛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质之特性也”[104]。具体内容包括骨骼松、肌肉松、脏腑松、气松和精神松[105]。这是在提起精神状态之下的“松”。是令气机启动、内气鼓荡的积极的“松”。而求松的法则是“先梢后根”。也就是“先手腕,脚脖松开,灵活自如。再继续锻炼膝和肘的放松。而后至肩、胯等等的放松”[106]。能“松开”,自身内气才能与空间融合,产生及壮大“劲”的能量。不能“松”,就不能有效地培养气的能量。所以,太极拳大师杨澄甫每日授徒时,必重复十余次提醒道:“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107]。这便是“劲”的能量修炼的法则。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