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八和会馆 (香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八和会馆(英语: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缩写:CAAHK),简称“八和”(Barwo),是香港粤剧会馆,地址位于油麻地弥敦道493号展望大厦4字楼A室,是在广东八和粤剧职业工会香港分会基础上于1953年7月17日重新注册成立的会馆,2008年12月17日注册为非牟利慈善团体。现任理事会主席为龙贯天[1]。
Remove ads
沿革
在广东八和粤剧职业工会香港分会的基础上,香港八和会馆于1953年7月17日下午5时假九龙塘公爵街十号举办的座谈会上正式重新注册成立,并由名伶新马师曾出任创会理事会主席。[2][3] 1953年7月29日下午3时,八和会馆假九龙总商会礼堂举行首次会员大会。[4][5] 1954年11月29日,八和会馆于普庆戏院举办第二次会员大会。[6]
八和会馆是香港惟一一个粤剧团体,亦为香港粤剧工作者一个非牟利性质的工会组织。八和会馆成立之初,期望加强行业团结,保障戏班营业正常开展,在清朝解禁粤剧后回复戏班事业。成立不久,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罗品超、林小群、陈笑风、白雪仙等都先后加入该馆。此外,八和会馆也经常参与慈善公益事务,包括赠医施药,例如曾于1957年在旺角砵兰街199号二楼开设“八和会馆西医赠诊所”,于当年6月7日下午2时开幕,并由名伶关德兴(兼时任八和会馆理事会主席)、陈艳侬(兼时任八和会馆理事会副主席)、祁筱英、吴君丽、陈锦棠主持剪彩。[7]
此外,八和会馆亦曾于1967年开办香港八和会馆小学,但因拒绝缴纳上水重置校舍的保证金,最终由校监李智广接手,及后易名为“李志达纪念学校”,而该校下午校于2003年再分拆为“曾梅千禧学校”。
八和会馆现时属下分别有事务组(慎和堂)、演员组(香港粤剧演员有限公司)、音乐组(普福堂)、灯光布景组(画部工会)、服装道具部(衣杂箱工会)、武打演员会(銮和堂)及香港八和粤剧学院(非牟利机构)等六个属会、一个附属机构。[8]
Remove ads
历届理事会主席
Remove ads
顾问
永远名誉会长 | 芳艳芬 关德兴 |
永远会长 | 马国超 陈剑声 汪明荃 龙贯天 |
副会长 | 尹飞燕 吴仟峰 宋锦荣 李香琴 林蛟 林锦堂 徐秉权 梁汉威 陈剑烽 麦惠文 黄肇生 谢雪心 罗家英 阮兆辉 李龙 |
八和粤剧学院
八和粤剧学院是香港八和会馆创办的一家粤剧训练学校,在1979年由当届理事会议决创办,筹备委员会成员包括黄炎、梁汉威、刘月峯、罗家英、李奇峯、陈昌、麦惠文、任大勋等,于1980年1月15日正式招生。[55] 当年导师包括杨剑华、王粤生、任大勋、麦惠文、陈敏、李艳霜、曾玉女、郭鸿斌等。课程分唱科、演科、基本功三科,为两年学制。首五届培育出盖鸣晖、刘惠鸣、邓美玲、卫骏英、廖国森等当今名伶。
1996年,八和粤剧学院独立注册为慈善团体,获市政局及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联合主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当年由汪明荃任名誉总监,梁汉威任艺术总监,梁沛锦任课程顾问。课程加入粤剧史、粤剧化妆等,导师有区文凤、麦惠文、许坚信、郑文瑛、王家玲、周莉莉等,由罗鸿统筹、陈守仁任课程主任。 [56]
八和得到粤剧发展基金、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盛世天戏剧团的支持,得以筹划“油麻地戏院场地伙伴计划”的粤剧演出,推出“粤剧新秀演出系列”130场,及以海外观众为对象的“粤剧体验场”72场,一年之内,筹划超过200场粤剧演出。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