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大臣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军机大臣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雍正七年(1729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雅称为“枢密”,属于任务性质,而非定制官衔,无品阶可言,担任者亦无俸禄。
雍正帝初为指挥青海战事之需要,于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需房;后形成“办理军机处”,沿为定制,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雍正时首任军机大臣为和硕怡贤亲王胤祥,恩遇最隆[1]。自军机处设立,军机大臣在雍正后期,曾取代内阁大学士成为清朝事实上的宰相,但与宰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直到清末官制改定,理论上其功能为新内阁所取代,然而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原亦为领班军机王大臣。
军机大臣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无定员,一般六、七人。其中资历最深者为“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但没有正式的名义;入值军机时按资历深浅的分别称“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三种;“军机处行走”名目从嘉庆后期起即极少使用,仅恭亲王奕䜣以议政王入值军机时使用过一次。
雍正年间
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大举征伐西北两路,六月初十(7月5日)正式设立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北侧[2],选内阁中谨慎缜密者入值,以处理紧急军务。旋即改称“办理军需处”或“军需处”,再改称“办理军务处”[3]、“军机房”[4]。雍正八年(1730年),始称“军机处”[5],以张廷玉、蒋廷锡、马尔赛入值办理一切事务[6],成为定制。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正式定名“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乾隆帝即位后,以西北军事底定,撤除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处”兼理军机事务,以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原军机大臣讷亲、徐本、班第、索柱、丰盛额、海望、莽鹄立、纳延泰改在总理处“协办总理事务”或“差委办事”。
纪年 | 领班军机大臣 | 军机大臣 |
---|---|---|
雍正七年己酉 (1729年) |
怡亲王允祥 | 怡亲王允祥[7]、张廷玉[8]、蒋廷锡[9] |
雍正八年庚戌 (1730年) |
怡亲王允祥五月卒 | 怡亲王允祥[10]、张廷玉[11]、蒋廷锡[12]、马尔赛[13] |
马尔赛 | ||
雍正九年辛亥 (1731年) |
马尔赛八月出 | 马尔赛[14]、张廷玉、蒋廷锡 |
张廷玉 | ||
雍正十年壬子 (1732年)[15] |
张廷玉二月降 | 张廷玉、蒋廷锡[16]、鄂尔泰[17]、哈元生[18] |
鄂尔泰二月入 | ||
雍正十一年癸丑 (1733年) |
鄂尔泰四月降 | 鄂尔泰[19]、张廷玉[20]、马兰泰[21]、平郡王福彭[22]、讷亲[23]、班第[24] |
平郡王福彭四月入,七月出 | ||
鄂尔泰 | ||
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年) |
鄂尔泰 | 鄂尔泰、张廷玉[25]、讷亲、班第 |
雍正十三年乙卯 (1735年)[26] |
鄂尔泰[27]、张廷玉[28]、讷亲[29]、班第[30]、索柱[31]、丰盛额[32]、海望[33]、纳延泰[34]、徐本[35] |
乾隆年间
乾隆帝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后平定新疆、蒙古,并大兴文字狱、编写《四库全书》。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三朝合称“康雍乾盛世”。乾隆在位后期,宠信和珅等奸臣,朝政日益贪污腐败,各地发生民变。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子颙琰,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仍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嘉庆四年(1799年)初驾崩。
乾隆二年十一月廿八日(1738年1月17日),准总理事务王大臣解职,复设“办理军机处”,以鄂尔泰、张廷玉、讷亲、海望、纳延泰、班第入值。
嘉庆年间
嘉庆是清仁宗颙琰在位年号。嘉庆帝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嘉庆帝掌权后,肃清吏治,惩治贪官和珅等人。然而在位后期,贪污问题更加严重。嘉庆帝在位期间,清朝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和天理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嘉庆帝与其子道光帝统治期间,清朝政治危机日益严重,史称“嘉道中衰”。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嘉庆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遗诏传位于次子绵宁。
道光年间
道光是清宣宗旻宁在位年号。道光帝即位后,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并进行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之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然而清朝已经积重难反,国势进一步衰落。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次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于道光帝战守无策,时和时战,再加上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清朝战败于英国,并与英人签订近代中国的首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及开放五口通商,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圆明园去世,遗诏传位于四子奕𬣞。
咸丰年间
咸丰是清文宗奕𬣞在位年号。咸丰帝即位后勤于政事,对朝政进行大幅度改革。然而此时,清朝在内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在外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朝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随后为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朝开始洋务运动。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崩于承德避暑山庄,遗诏以皇子载淳即位。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八大臣。此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祺祥政变,开启了慈禧太后统治清朝的历史。
纪年 | 领班军机大臣 | 军机大臣 |
---|---|---|
咸丰元年辛亥 (1851年) |
祁寯藻正月降 | 祁寯藻、赛尚阿[453]、何汝霖、季芝昌[454]、穆荫[455]、舒兴阿[456]、彭蕴章[457] |
赛尚阿正月进 | ||
咸丰二年壬子 (1852年) |
赛尚阿九月革 | 赛尚阿[458]、祁寯藻[459]、何汝霖[460]、彭蕴章、穆荫[461]、邵灿[462]、麟魁[463] |
祁寯藻 | ||
咸丰三年癸丑 (1853年) |
祁寯藻十月降 | 祁寯藻、麟魁[464]、彭蕴章[465]、邵灿[466]、穆荫[467]、恭亲王奕䜣[468]、瑞麟[469]、杜翰[470] |
恭亲王奕䜣十月入 | ||
咸丰四年甲寅 (1854年) |
恭亲王奕䜣 | 恭亲王奕䜣、祁寯藻[471]、彭蕴章[472]、瑞麟[473]、杜翰、穆荫[474] |
咸丰五年丁卯 (1855年) |
恭亲王奕䜣七月罢值 | 恭亲王奕䜣[475]、彭蕴章[476]、穆荫、瑞麟[477]、杜翰、文庆[478] |
文庆七月入 | ||
咸丰六年丙辰 (1856年) |
文庆十一月卒 | 文庆[479]、彭蕴章[480]、穆荫、杜翰、柏葰[481] |
彭蕴章 | ||
咸丰七年丁巳 (1857年) |
彭蕴章 | 彭蕴章、柏葰、穆荫、杜翰 |
咸丰八年戊午 (1858年) |
彭蕴章[482]、柏葰[483]、穆荫、杜翰[484]、匡源[485]、文祥[486] | |
咸丰九年己未 (1859年) |
彭蕴章、穆荫[487]、匡源[488]、文祥[489]、杜翰[490] | |
咸丰十年庚申 (1860年) |
彭蕴章六月罢值 | 彭蕴章[491]、穆荫[492]、匡源[493]、文祥[494]、杜翰[495]、焦佑瀛[496] |
穆荫 | ||
咸丰十一年辛酉 (1861年) |
穆荫九月免值 | 穆荫[497]、匡源[498]、杜翰[499]、焦佑瀛[500] |
恭亲王奕䜣十月入 | 恭亲王奕䜣[501]、桂良[502]、沈兆霖[503]、文祥[504]、宝鋆[505]、曹毓英[506] |
同治年间
同治是清穆宗载淳在位年号,其在位初期由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随后大权逐步滑入慈禧太后之手。在此期间,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各地民变,并大力开展洋务运动,清朝一时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次年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崩于紫禁城养心殿。由于同治帝无子,醇亲王奕𫍽之子载湉即位,两宫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
纪年 | 领班军机大臣 | 军机大臣 |
---|---|---|
同治元年壬戌 (1862年) |
恭亲王奕䜣 | 恭亲王奕䜣[507]、桂良[508]、沈兆霖[509]、宝鋆[510]、文祥[511]、曹毓瑛[512]、李棠阶[513] |
同治二年癸亥 (1863年) |
恭亲王奕䜣、文祥、宝鋆、李棠阶[514]、曹毓瑛[515] | |
同治三年甲子 (1864年) |
恭亲王奕䜣[516]、文祥[517]、宝鋆[518]、李棠阶[519]、曹毓瑛[520] | |
同治四年乙丑 (1865年) |
恭亲王奕䜣[521]、文祥[522]、宝鋆、李棠阶[523]、曹毓瑛[524]、李鸿藻[525] | |
同治五年丙寅 (1866年) |
恭亲王奕䜣、文祥[526]、宝鋆、曹毓瑛[527]、李鸿藻[528]、胡家玉[529]、汪元方[530] | |
同治六年丁卯 (1867年) |
恭亲王奕䜣、文祥、宝鋆、汪元方[531]、沈桂芬[532] | |
同治七年戊辰 (1868年) |
恭亲王奕䜣[533]、文祥、宝鋆、沈桂芬[534]、李鸿藻[535] | |
同治八年己巳 (1869年) |
恭亲王奕䜣、文祥[536]、宝鋆、沈桂芬[537]、李鸿藻[538] | |
同治九年庚午 (1870年) |
恭亲王奕䜣、文祥[539]、宝鋆、沈桂芬[540]、李鸿藻 | |
同治十年辛未 (1871年) |
恭亲王奕䜣、文祥[541]、宝鋆、沈桂芬、李鸿藻[542] | |
同治十一年壬申 (1872年) |
恭亲王奕䜣[543]、文祥[544]、宝鋆[545]、沈桂芬[546]、李鸿藻[547] | |
同治十二年癸酉 (1873年) |
恭亲王奕䜣、文祥[548]、宝鋆、沈桂芬、李鸿藻 | |
同治十三年甲戌 (1874年) |
恭亲王奕䜣[549]、文祥[550]、宝鋆[551]、沈桂芬、李鸿藻[552] |
光绪年间
光绪是清德宗载湉在位年号。 因同治帝无子,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在此期间,发生中法战争,前期由于清军战败,慈禧太后将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亲政,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二十年(189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告终。随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此后又发生八国联军侵华,清朝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内外危机进一步加重。为缓解危机,慈禧太后不得不开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措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遭毒杀,次日慈禧太后亦崩。
宣统年间
宣统为清朝第十二个皇帝、末代皇帝溥仪的在位年号,溥仪为清宣宗曾孙、醇亲王载沣之子。宣统帝即位时年仅三岁,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在此期间,清朝立宪运动声势愈发浩荡,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也在国内频频发动暴动。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尝试建立责任内阁制,史称“皇族内阁”。同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中华民国建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灭亡。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