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切韵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切韵音指《切韵》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切韵音的性质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纂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该韵书到底代表哪个地方的语言,学界争论不休,议论纷纷,有以下几个观点:

  1. 《切韵》代表长安的方言。(如:高本汉
  2. 《切韵》代表洛阳方音。
  3. 《切韵》代表吴音,吴音是指当时金陵、苏州一代的方音。(如唐末 李涪)
  4. 《切韵》是几个方言(主要是金陵洛下)的综合体系。

陆氏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只要在他参考的某一个方言里,两个字的韵类不同,他在《切韵》里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来记这两个字的韵母,尽管在其他方言里这两个字发音相同。所以,《切韵》的音类(声类、韵类和调类)代表当时所有方言里的所有音类的对立:《切韵》分的音类比当时任何一个具体的方言分的音类还要多。

《切韵》的音类划分和同代的《经典释文》和《玉篇》相当一致,陆法言陆德明顾野王三位学者不谋而合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证明《切韵》不是陆法言凭空捏造的。

《切韵》体制

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用两个字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字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切韵》里用几个反切上字注同一个声类,因此反切上字远远比声类多,光从反切上字无法知道《切韵》里到底有多少个声类。

研究方法

历代学者以《切韵》作为研究切韵音的依据。因为《切韵》按四声和韵编排,辅之以韵图和等呼理论,学者对切韵音的韵母系统意见相当一致。至于声母系统,传统理论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但晚清学者陈澧通过对《广韵》的反切应用系联法,发现其中正齿音应该分成两组,同时也提出了研究切韵音的新方法。瑞典汉学家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并应用在切韵音构拟上,重构了“七世纪长安音”(高氏认为切韵音即代表当时当地实际语音)。嗣后语言学家在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运用内部构拟方言比较、梵汉对音等方法研究切韵音的语音系统和音值,在声韵母划分和拟音方面取得了相似的结果。

声母

郑、高、王、李、邵五家中古声母对照表

声母 郑张尚芳 高本汉 王力 李荣 邵荣芬
唇音 p p p p p
ph
b b b b
m m m m m
舌头 t t t t t
th
d d d d
n n n n n
l l l l l
舌上 ʈ ȶ ȶ ȶ ȶ
ʈh ȶʻ ȶʻ ȶʻ ȶʻ
ɖ ȡʻ ȡ ȡ ȡ
ɳ ȵ n n ȵ
齿头 ts ts ts ts ts
tsh tsʻ tsʻ tsʻ tsʻ
dz dzʻ dz dz dz
s s s s s
z z z z z
正齿庄
tʃh 穿 tʂʻ tʃʻ tʃʻ tʃʻ
dʐʻ
ʃ ʂ ʃ ʃ ʃ
ʒ dʐʻ , ʒ, z(同源字典) ʒ ʒ
正齿章
tɕhtʃh 穿 tɕʻ tɕʻ tɕʻ tɕʻ
ʑ ʑ ʑ
ɕʃ ɕ ɕ ɕ ɕ
ʑ dʑʻ ʑ
ȵ / ȵʑʎʒ ȵʑ ȵʑ ȵ ȵʑ
牙音 k k k k k
kh
ɡ ɡʻ ɡ ɡ ɡ
ŋ ŋ ŋ ŋ ŋ
喉音 ʔ ʔ 0 ʔ ʔ
h x x x x
ɦ ɣ ɣ ɣ ɣ
ɦ0 喻三 j ɣ ɣ ɣ
j 喻四 0 j 0 0
更多信息 全清, 次清 ...
Remove ads

起源

表格变更中,请暂用Template:上古切韵/中古韵图近似排列

更多信息 上古音类, 全淸 ...
Remove ads

韵母

更多信息 单母音韵母数→ 韵母↓, 3:a、 ɑ、i ...
Remove ads

注释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