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纸钱
祭祀用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纸钱又称冥纸、冥钱、冥镪、阴司钱、阴司纸、衣纸、金银纸(金纸、银纸)、纸楮等,也称为打纸或纸钱,是祭祀鬼神时火化的祭祀品之一,为民间信仰的宗教习俗。多数纸钱是以火焚化的。焚烧纸钱会造成空气污染并危害健康。不过有几种不必焚烧的纸钱,如墓纸即为其一。古代墓祭用彩色纸剪成长缕,悬挂墓上称为挂钱[1],继承古俗,现代墓纸也不用烧,扫墓时用碎石子、土块压在坟墓上,代表有主墓地及修缮坟墓之意。在死者丧事、移动棺材时,也有会将纸钱洒在道路、河川上,以供路上、河川的鬼神花用,避免刁难死者亡魂,称为“买路钱,过路费”。[2]
此条目缺少有关迷信活动;相关法规的信息。 |
此条目疑似为广告或包含宣传性内容。 (2025年6月8日) |
污染及健康公害
总结
视角
金纸冥镪燃烧后会释出悬浮粒子及很多有害物质,就算在户外通风处烧金纸也很容易造成严重公害,危害不亚于二手烟害。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网页指出,[3][4]
“悬浮粒子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界定为第1类人类致癌物……多项研究显示,因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入院及过早死亡的人数与悬浮粒子的浓度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连。”
可惜当地市民对烧衣的投诉一般都不被重视或不获处理。[3]
烧的次数越多,越易造成铅、镉、汞(水银)等重金属累积在人体中,不易排出体外[5][6][7] ,严重者更可致急性中毒[8][9][10]。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长黄吕锦茹曾经公开呼吁,“扫墓期间尽量不要露天焚烧纸钱,以徒手祭拜,一样可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而民政局亦表示,“民众以烧香或焚烧金纸表达敬意,往往忽略燃烧所产生的空气污染问题;而纸钱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常含有苯、甲苯、乙苯等致癌性有害物质,部分线香中也有苯类物质,对于人体健康影响很大”[11]。

焚烧纸钱及其产生的烟尘与灰烬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12][13][14]所产生的污染(例如烟雾)会因纸钱制品所使用的材料(比如是否玉扣纸)而异。[15]
对越南[16]与新加坡[17]纸钱灰烬样本的分析(以及后者的雨水化学成分分析)显示,纸钱焚烧会释放出许多对空气质量有害的污染物。灰尘烟雾与底灰中含有大量重金属,例如铝、铁、锰、铜、铅、锌与镉。[16][17] 2017年台湾一项研究指出,室内与室外环境中的汞浓度在祭祀活动期间显著上升。截至2014年,台湾“拥有世界最高的庙宇密度(0.34座/平方公里)”。[12] 2003年,马来西亚的研究人员将两个未经燃烧的纸钱样本送至SIRIM分析其金属含量,结果发现含有铅、锡、铜、锌与砷等不同类型的重金属。[18]
根据2022年的一项研究,“在中国西北部的寒衣节期间,纸钱焚烧占大气中rBC(耐火黑碳)重量(mass)高达42%,高于交通(14-17%)、农作物残留(10-17%)与燃煤(18-20%)”,“这种做法可能恶化整体空气质量……不仅影响焚烧者本身,”而且“在中国与大多数具有类似传统的亚洲国家都很常见。”[19]
一项由当地大学进行的研究调查了香港366座有焚烧活动的庙宇,发现庙宇内外的PM2.5(细悬浮粒子)水平远远超出空气质量标准。“庙宇焚香,尽管对环境空气污染有重大影响,却长期被公众忽视,且未纳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测量范围。”这对邻近地区也构成重大健康风险。研究亦建议需要更好的城市规划。[20]
人们在许多场合都会焚烧纸钱,例如农历新年、中元节、中秋节、冬至、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21] 寒衣节、[22]天后诞,[23] 等等,以及在拜祭神明、鬼魂的时候,而这在香港的公共屋邨中是很常见的。[24][25] 大约在2003年左右,为了避免住户在走廊、楼梯间等地方烧纸钱,香港房屋署开始在节日期间于所有公共屋邨的指定开放空间设置金属桶,供人们焚烧纸钱,[24][26]而居屋以致私人屋苑亦相继仿效,但此举似乎将本已日渐式微、在当地被唾弃而一般不公开进行的烧纸钱活动变得合理化、正当化、方便化了,令本来没什么人烧冥镪的屋苑都多了人烧,甚至包括了并非居住在屋苑的外来人,而且亦令烟尘等污染物的影响范围更广了(即是从影响数个单位变成了整栋大厦甚至更远)。
台湾的高屏推广“以功代金”,以功德状取代传统烧金纸,让民众用本来打算购买金纸金额,转账往慈善、弱势团体等社会公益单位,既可以做善事,又可以避免污染环境。[27]而台湾艋舺龙山寺更于2000年10月禁止焚烧纸钱,希望可以透过完全禁止来改善空污问题。[28]
Remove ads
起源
唐代《文宗备问》以为纸钱乃始于南北朝时,南齐废帝萧昭业好鬼神,剪纸为钱用来陪葬。出自《爱日齐丛钞》:“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29]
中国夏、商、周考古所出土的墓碑里已发现有仿制钱币的一种贝币;所采用的材料有石,蚌,骨,泥,金属等材料模仿货贝。这些贝币用来行使货币职能,部分地区是用作装饰品或冥币。 [30]
据唐代封演着《封氏闻见记》记载,古代埋圭、璧、币、帛祭祀鬼神,汉代埋宝钱陪葬;从魏晋开始用纸钱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烧纸钱送葬,“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31]。有诗云:“纸钱纸钱谁所作,人不能用鬼行乐。一丝穿络挂荒坟,梨花风起悲寒云,寒云满天风刮地,片片纸钱吹忽至。纸钱虽多人不拾,寒难易衣饥换食。劝君莫把纸钱嗔,不比铸铜为钱能杀人。朝为达官暮入狱,只为铜山一片绿”[1]。
从埋钱转变为烧钱有几种说法,一种则认为可能是受到印度或中亚习俗的影响。印度人或中亚人认为,可以用火将祭品传递给鬼神,如婆罗门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传递物品的能力。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烧纸钱的习俗很可能起源于道教烧符箓(符咒纸)的宗教仪轨,认为烧纸钱就像烧符咒纸一样能够传递给祖先或神鬼。[来源请求]早在东汉的出土的墓碑里,就已经发现有符箓[32]。符箓最先在东汉时期天师张道陵创立正一道时就有了,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符箓的发展又非常兴盛,烧纸钱已经开始成为葬礼的一部分。[来源请求]
Remove ads
种类
![]() |







台闽地区传统的纸钱,一般是捆成一小叠的黄白等色纸,台湾一般以“支”为计算单位[33][34],北、中、南、花东及外岛,数量算法仍有差异。闽南语台湾话通称“金纸”(闽南语:金紙,台罗:kim-tsuá)、“银纸”(gîn-tsuá / gûn-tsuá),烧金纸作“烧金纸”、“烧金”(sio-kim);闽东福州话将这类涂有金属薄片的大张纸钱统称为“棋盘箔”(闽东语:棋盤箔,平话字:gì-buàng-bŏ̤h),简称“棋盘”(gì-buàng)[35],烧纸钱为“烧棋盘”(siĕu-gì-buàng);马祖的现代标准汉语可通称“纸箔”,马祖话通称“箔”(bŏ̤h),大张神明用金纸称“库宝”(kó-bō̤),烧纸钱为“烧箔”(siĕu-bŏ̤h)。原料主要为竹子制成之“草纸”,又称“粗纸”或“土纸”。
Remove ads
![]() |
只有纸张时称为溪钱(不一定烧,也会撒在半空);有时是金色或银色的箔在纸上,但并非真正的金属金或银,有时又会折成元宝状;另外亦有印制得接近真实钞票(如港元、人民币、美元等)的纸钱,称作冥钞、冥通或阴司纸。其他祭祀用品还包括纸扎。
俗语称烧纸钱为烧包袱。烧包袱一语来源于满语booi eifu deijimbi,booi指家族的,eifu指坟墓,deijimbi(动词)指焚烧。[36]
冥钞是印刷成现代钞票的纸钱,常模仿诸如港币、人民币、新台币、美金、欧元等各国通货,常以各种神像取代钞票上的肖像,华人所用的冥钞以玉皇大帝为最多,亦有释迦牟尼佛或地藏王菩萨等。背面往往会画上地府图片,纸钱“发行方”也通常被替换为“冥通银行”、“地府银行”、“天地银行”等,在韩国以“极乐银行”(극락은행、極樂銀行)为“发行方”,琉球则以“琉球冥界银行”为“发行方”,且其面额通常很大,由几千元以至数亿不等,有人打趣说阴间一定出现超级通货膨胀。[37]而香港市面纸衣铺普遍出售的“阴司纸”,“面额”普遍为五千万,故此香港亦有“五千万”来借代纸钱的用法。
还有纸扎祭品店制造了“阴间信用卡”、“阴间支票”,与真正的信用卡非常相似,上印有 “VISA”或“万事达卡”等信用卡的标记,制作认真,也有人烧空白的“阴间支票”,让死者在地府使用。
纸钱盛装
一般纸钱皆可直接点火焚化,另坊间制有纸钱袋、纸钱箱等,颜色多以红色为体,绘有钱币等图案,供装入纸钱后再焚烧,该箱袋有印“垛钱千万贯文”[38]、“冥用资财”、“冥府通用”、“先灵资斧”或“往升仙界”等语,并可让人写上收用者、敬献者等资料,用在祭拜祖先、亡者。
部分地方政府为推广环保[来源请求]、金纸集中焚烧政策,免费提供金纸收集纸袋,民众可将纸钱装入并在封面书写讯息,放置在金纸集中站,由相关单位统一运送至焚化炉焚烧。
金炉
纸钱一般在锅盆焚烧,另亦有称为金炉专用器具。在台湾,烧纸钱称为“烧金”(台语:sio-kim),金炉也称为“金鼎”(台语:kim-tiánn),新马华人称其为“聚宝炉”。
其他作用
金纸可做为一些宗教用具之替代物:
- 令旗(牌)座:若无专制之令旗、令牌的底座,通常会以寿金捆绑立置,将令旗等固定在金纸中。
- 香炉:若临时需要,或某种原因没有香炉,便可将金纸捆绑立置,将线香固定在金纸中,充作香炉。
- 神位。
文字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