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扫墓
東亞各國常見的民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扫墓,是指到先人墓前打扫环境、祭拜与敬礼,闽南人称扫墓(sàu-bōng)、挂纸(kuì-tsuá)、探墓厝(thàm-bōng-tshù),如携带三牲等供品,才称作“培墓”(puē-bōng)。客家人则呼为挂纸(koa-chṳ́)及酾地(sâi-thi[注 1])、福州民系云为硩纸或轧纸(dák-cāi,dák为压之意)、广东人言为拜山(baai3-saan1)、行青(haang4-cing1)。扫墓是维护、修整祖先坟墓及其环境的祭祖活动,用意在慎终追远、思念祖先,同时亦能联络族人,有子孙团聚的意味。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现在北方部分地区仍然在寒食节祭祖,部分地区亦有在春节、元宵、春分、上巳(小清明)、秋分、重阳和冬至扫墓者。
此条目论述以某些个别团体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
华人扫墓时间
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与重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甚至春分、秋分、中秋、冬至、寒衣,古时都有可能是扫墓佳辰,尤其寒食节更是扫墓、祭祖、踏青、出游的好日子。不过时至今日,现代人大多仅于清明节时,会至祖先墓地进行清理、除草。虽然无法知道寒食节在什么时候被清明节取代,但从唐代多首与寒食节有关的诗来看,至少在唐时,中原人士仍然有纪念寒食节的习惯。
- 大清明:谚语又有“八月初一大清明”之说。
Remove ads
闽南人并不一定要在哪一个日子扫墓,因为要集合宗族亲戚共赴祭扫,所以在清明或小清明(上巳)前后半个月内,都是正常情况。通常分为“清明附近”与“小清明附近”两种,连雅堂《台湾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墓。”
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扫墓。坟墓初造,第一次扫墓称为“新坟”,一般会在二月初二(春社)前就扫墓。第二年、第三年通常在春社至清明节前一天之间择一日扫墓。第四年起可在清明节前后的日子视方便扫墓。依照泉州习俗,清明节当日绝对允许扫墓,不须看择日宜忌。
漳州则有半数以上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小清明附近扫墓,但因中华民国政府定清明节为国定假日,为了配合假期,逐渐以清明节当日,成为台湾闽南人扫墓的主流日期。
闽南习俗,沿途不得已而踩踏他人坟冢,边走边说“借过”,并不视为得罪。找到祖坟时,先徒手礼拜,告知土地神(后土)与先人要开始扫墓了。随即用镰刀清除坟墓附近的杂草,也可以趁机修复墓园的裂缝,或是补漆墓碑字迹,当清理完毕后,在坟墓压上墓纸,代表为祖先修缮房舍。扫墓时先祭拜“后土”,才祭拜祖先,烧纸钱的顺序也是先“后土”、后祖先。

各地闽南人扫墓禁忌不同,一般在日落前必须扫完坟墓,如果一定要拖到夜间,则必须携带净符,或平安符,或者以红纸包裹的菖蒲、艾草、香茅或榕树树叶等避邪植物叶片,避免煞气。
台湾早期农业时代流行“揖墓粿”的习俗,扫墓祭祖完毕,就召集附近的牧童、儿童给它们。此风流行甚早,战国时代的《孟子》一书中,就有一位不事生产的人,去墓地向扫墓者乞讨食品的故事[4],
客家人扫墓习俗不同于闽南人,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扫墓文化。桃竹地区的客家人尤其是新竹,多半选在天穿日之后开始扫墓;苗栗和台中一带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节次日之后至清明前,也有些在新春大年初一,就开始扫墓;而南台湾六堆一带的客家人,则由则由福德伯公生到清明之间任选一天来扫墓。
客家有“新地不过社,旧地挂到年底下。”[5]的说法:新坟在社日前[注 2]就要挂纸祭扫,最起码要在清明节前;否则刚逝世的祖先、亲人可能会抢不过七月半鬼门大开时的众好兄弟前辈,或是被当作孤坟。旧地到年底才挂纸,都无所谓。
琉球民众多于清明节或元宵节、元宵次日春祭,首里士族多在春分和秋分附近扫墓。自从归为日本冲绳县之后,也有部分人依照日本人习俗,尤其是长期在县外工作者因迁就假期而依照日本本土的扫墓日期。
- 朝鲜半岛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空间配置


以下以墓碑正面为基准(非参拜人的方向),由左至右(非必然)陈列。
自宋朝起,中国民众为保障墓前祭祀的物质需要,普遍的在家族祖坟周围一定范围内设置祭田,即墓祭田[6]:1。
台湾客家人于开垦有成后,宗族会集资兴建公厅(祠堂)及祖塔(即家族墓,又称佳城,多半是纳骨塔),以利宗族共同挂纸(扫墓)。例如已成为古迹的新屋范姜祖堂旁附有祖塔,而新屋区的叶五美公祖塔更是齐聚数千名子孙祭祖[7]。
台湾汉族土葬扫墓祭祀仪程
![]() |
通常这是扫墓一开始最麻烦且费事的工作,由于经过了一整年,坟墓上会长出许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专人定期清扫管理的花园公墓,不然祖先坟墓会杂草丛生,甚至林荫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清扫、整理。

- 挂纸(又称跪纸),即为扫墓拜祭,压上墓纸之意;是离开祖坟前,帮祖坟修缮的象征,亦表示这座坟墓有人祭扫。
- 泉州人用红黄青白靛等五色纸,漳州人和客家人用黄嘏纸(黄色墓纸),如无墓纸则使用金白钱(黄色、白色的长条状纸钱),扫墓时将边缘直顺的墓纸用小石头或土块压在祖坟的周遭。而边缘有锯齿、中间有裂缝的墓纸则正面朝上,用小石头整叠压在墓碑上。

- 润饼:又叫春卷,祭祀的时候,放置好作润饼的饼皮和内馅材料,内馅都是蔬菜,但近年来也有人放少许肉片或卤肉块等。
- 艾粄(草仔粿)(南台湾又称为鼠麹粿)
- 刈包
- 水果(不用番石榴、蕃茄,据说古时此二果常于如厕时生长。不用代表“旺来”的凤梨。不用貌似释迦佛头的释迦。)


![]() |
![]() |
![]() |
祭祀时每人手持三炷香。祭祀也是扫墓最大用意。中国传统世族家庭观念重,为了维系长久家族的优良传统,来承先启后,祖先去世后仍于九泉监看子孙的表现,透过清明扫墓,后代子孙藉祷词向祖先报告自己成就,确实不辱祖先教诲,祖先也才能保佑后代子孙。
有些人会敬三次酒,大约十到二十分钟,表酒过三巡,这是神灵们的用膳时间。
神灵完膳后,才是人类用餐的时间,这时就是拿润饼、草粿吃。

土地公:
- 先拿着金纸唱拜(闽南语称为唱 jya)告知土地公准备要烧纸钱。
- 化宝给土地公(金纸)。上面红纸与捆绑用的蔺草(咸草)、橡皮筋等皆须取下来,不能烧。
- 烧差不多后酹(闽南语称为“gan4钱”,将清水或酒、茶围浇香炉一圈),表示烧到这(一说围起来避免争抢),使圆圆满满。
- 收祭品。
先人:
- 拿着金银纸钱唱拜告知先人。
- 化宝给祖先(银纸,或者用九金、刈金)。
- 酹。
- 最后礼成收祭品。
参见
参考资料及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