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加薩海岸地區議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加沙海岸地区议会(希伯来语:מועצה אזורית חוף עזה,罗马化:Mo'atza Azorit Hof Aza)是以色列一个曾经存在的地区议会。自从1967年六日战争中占领加沙地带后,以色列为管辖在其上建立的犹太定居点而于1979年成立,并由南部区管辖。但随着2005年以色列撤离加沙,加沙海岸地区议会于当年8月解散,其居民皆被撤离,而所有定居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拆毁和废弃。
Remove ads
历史

在纳哈尔占领军进驻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建设定居点的初期,就曾有提案要在两个地区各自设立一个定居点地区议会,但这一想法由于内政部无法与这些地区议会合作、且国防部不愿承担相关费用而被放弃。[1]1979年5月,加沙海岸地区议会在以色列国防军的命令下成立,并由鲁文·罗森布拉特出任首位议会首长。[2]
随着时间推移,加沙海岸地区议会辖下的定居点从最初的5个—卡提夫、加尼塔尔、内泽尔哈萨尼、莫拉格和南方村[3]—成长到21个,其鼎盛时期人口约8,900人,其中又以由17个聚集在南加沙地区、以农业为主力的定居点所组成的定居点集群“收成集群(古什卡提夫)”最为突出。加沙海岸地区议会的首府设于其中规模最大的定居点、有“收成集群首都”之称的内维德卡林。
到了2005年,以色列国会通过了《撤离计划实施法》,正式实行时任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推行的以色列撤离加沙计划。加沙海岸地区议会于当年8月15日在第一个定居点开始撤离后停止运作,并在9月12日全数居民撤离完成后正式解散。
Remove ads
加沙海岸地区议会辖下的定居点均受到以军或加沙方不同程度的拆毁和废弃,但也有部分被保留,比如内维德卡林的一处百货商场被阿克萨大学挪用为新校舍。[4]哈马斯将部分定居点改造成军事基地和训练场,并曾在2007年打算在加尼塔尔原址建立“媒体城”,[5]之前也曾计划在莫拉格原址建造“谢赫哈利法城”(Sheikh Khalifa City)住宅区,[6]但两个开发案皆无下文。
被撤离的加沙海岸地区议会居民先被暂时安置在尼赞、阿玛茨亚等靠近加沙地带的村庄之后再迁往别处:西拉特哈亚姆的居民迁往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定居点汉姆达特、加尼塔尔与内泽尔哈萨尼的居民在中央区梭烈溪地区议会各自兴建了同名村庄,而内维德卡林的居民则在南部区拉吉地区议会内建立了公有定居点贝内德卡林。2008年,收成集群博物馆在耶路撒冷纳克拉沃社区开幕,以纪念加沙21定居点的历史。[7]许多原定居点居民在撤离前后皆发起抗议控诉政府强制驱离他们,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返加沙来重建家园。
以色列军在后来的2008至2009年“铸铅行动”中攻占了部分原定居点,但在行动结束后又撤出。2014年加沙战争中,哈马斯从原定居点改造成的军事基地对以色列发射火箭。[8]2023年,新的加沙战争爆发使得以色列入侵加沙地带,许多原定居点再次被以军攻占,并建立莫拉格走廊、内察里姆走廊等以附近原定居点命名的军事安全区。此事激起了要求以色列定居者重建加沙原定居点的讨论,[9]甚至还有建立新定居点的计划。[10]
Remove ads
辖下定居点
被标记*者为“收成集群”(古什卡提夫)的组成定居点。
- 贝多拉*
- 贝内阿兹蒙(阿兹蒙那)*
- 杜吉特
- 艾莱西奈
- 加迪德*
- 甘奥尔*
- 加尼塔尔*
- 卡提夫*
- 凯雷姆阿兹蒙那*
- 南方村*
- 滨海村*
- 莫拉格*
- 内维德卡林*
- 内察里姆
- 内泽尔哈萨尼*
- 尼赛尼特
- 佩亚特萨德*
- 拉菲亚亚姆*
- 西拉特哈亚姆*
- 斯拉夫*
- 特尔卡提法*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