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京蒙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京蒙镶是一种以为主要原料,结合錾刻焊接镶嵌鎏金烧蓝等工艺的传统金属装饰技艺。该技艺起源于蒙古族金银器制作传统,并在清代北京形成行业,逐渐发展为独具特色的“京派”风格。[2][3]2007年,北京蒙镶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

事实速览 北京蒙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历史渊源

北京蒙镶的工艺根源可以追溯到蒙古族金银器传统。内蒙古鄂尔多斯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的金镶彩石虎鸟纹饰牌、金串松石焊粟珠耳饰等器物,彰显了草原民族早期的金属镶嵌技艺水平。[4]蒙镶技艺在元朝时期达到顶峰。曾一度影响中原甚至国外,并使这项技术流传至今。[4]

北京蒙镶行业真正兴起于清代。清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雍和宫等寺庙需要大量佛教法器。1862年,錾铜艺人石荣、石富兄弟在北京安定门外开设“荣和铜佛铺”和“荣增和铜佛铺”,专门制作佛像、法器与宫廷礼器,被认为是北京蒙镶行业的起点。[3][2]《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多次记载佛像、佛塔等金银镶嵌器物的制作,反映了蒙镶工艺在清宫宗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

民国时期,石荣之子石醒非继承父业,并于1947年创办“石醒非铜品厂”,继续从事佛教器物与金属工艺制作。1956年,国家推行公私合营,北京铜品厂成立,其前身即为“荣和铜佛铺”。此后工厂不断改组,发展为“北京金属工艺品厂”,并承接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大型建筑的金属装饰工程。20世纪70年代,北京蒙镶制品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工艺品,被列为“北京五绝”之首。[2]

Remove ads

工艺特点

北京蒙镶技艺的制作过程复杂,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2]工艺流程包括绘制图稿、金属打胎、錾刻、焊接组装、镶嵌宝石和表面处理等多个环节。錾刻是核心步骤,以“阴点阳錾”为主要技法,即从器物正面或反面錾击形成凹凸立体效果。[2]镶嵌工序多采用包镶方式,将绿松石、玛瑙、珊瑚等宝石牢牢固定在金属槽口。[3][4]在表面处理方面,北京蒙镶常用鎏金、烧蓝、抛光和做旧等工艺,使器物呈现华丽或古朴的质感。[2][3]

北京蒙镶主要集中在藏传佛教用具的制作,例如银法轮、银佛塔佛像、佛冠等。这与清廷对藏传佛教的支持密切相关,佛教用具在北京有着庞大的需求。而内蒙古蒙镶既服务于藏传佛教用具(如曼扎、嘎乌嘛尼轮),也大量用于蒙古族生产生活用具。包括鞍马用具(雕)、饮食用具(碗、茶壶、饮酒器)、服饰配饰(蒙古刀、鼻烟壶、头饰等)。这种差异反映了内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3]

传承与代表人物

北京蒙镶技艺最早由石荣、石富兄弟在清末创办的“荣和铜佛铺”开创。[3][2]其后代石醒非在民国时期继续经营,并推动工艺传承。当代代表人物吴中凤是第四代传人。她于1992年成立个人工作室,2009年创办“北京吴中凤蒙镶艺术品有限公司”,推动北京蒙镶成功列入北京市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作品强调传统工序的完整性,每件作品需经过十余道工序,往往耗时数月乃至数年。[2][5]2025年,吴中凤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

文化价值

北京蒙镶技艺融合了蒙古族藏族汉族的金属工艺传统,是北京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既是清代宫廷宗教文化的物质体现,也是北京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20世纪,北京蒙镶与雕漆玉器象牙雕刻英语Ivory carving景泰蓝并称“北京五绝”,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艺术价值。[2]2021年,北京蒙镶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