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八罗汉
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六罗汉(或称十六阿罗汉、十六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佛经只有列出十六罗汉,并无十八罗汉,但中国民间附加了两位。首十六罗汉的名字早有佛经所载,但附加的两位“罗汉”仍存不同说法。

沿革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成。据师子国高僧庆友(难提蜜多罗,Nandimitra)《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所载[1],佛陀临涅槃时,所嘱咐到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是十六罗汉。《法住记》也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入大乘论》[2]、《释迦氏谱》[3]、《弥勒下生经》[4]等均提出了类似的说法。至于演变为十八罗汉的原因来源很多,其中一说指古代中国人认为“9”为吉祥数字,到唐朝以后才在十六罗汉加了两个尊者,凑成了十八罗汉。另一说推测,后人可能是将庆友尊者与玄奘也当作罗汉。流存至今的最后两位罗汉,出现原因和身份说法很多,已难以考证。
十八罗汉最后两位罗汉之厘订,现时仍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一般推断十八罗汉之出现时期,乃根据最早提及十八罗汉画像的文献《东坡文集》和相关画像。据《东坡文集》描述,北宋苏轼曾得一幅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图”,因而题了十八首赞《十八大阿罗汉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但没有列出十八罗汉的名字。第二次描述见于《东坡文集》续集十,苏轼于清远峡宝林寺见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图”,再作诗题赞《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且标出了罗汉名字。苏轼所记的第十七和第十八罗汉,分别是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十六罗汉之一宾度罗跋啰堕阇的重复)。按苏轼所见的绘画作品推断,画家所处的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已出现了十八罗汉之说。
到宋代、元代后,十八罗汉之说已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连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也出现“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故事。不过,宋代志磐撰《佛祖统记》认为,宾头卢尊者为重复充数,庆友尊者是《法住记》作者,故排除了两者。《佛祖统记》指,以正当名分受佛陀嘱咐的最后两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和君徒般叹尊者。清朝的《秘殿珠林续编》中,乾隆题颂最后两位罗汉降龙罗汉是迦叶尊者、伏虎罗汉是弥勒尊者,并由章嘉呼图克图所考定。
藏传佛教主要是讲十六罗汉;但在一些地区也有十八罗汉的说法,相传是从中土传入的,最后两位指的是达摩多罗(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
Remove ads
中国十八罗汉(内含四大声闻-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徒般叹、罗睺罗)
中国的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加上两位罗汉,传闻十八罗汉乃乾隆所钦定,但实际上明朝《西游记》小说中已经出现十八罗汉。分别是:
- 宾度罗跋啰堕阇(Pindola-bharadvaja):宾头卢(狮子吼第一、福田第一)。
- 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
- 迦诺迦跋釐堕阇(Kanaka-bharadvaja)
- 苏频陀(Suvinda)
- 诺矩罗(Nakula)
- 跋陀罗(Bhadra)
- 迦理迦(Karika)
- 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
- 戍博迦(Svaka)
- 半托迦(Panthaka)
- 罗怙罗(Rahula):罗睺罗(密行第一)。
- 那伽犀那(Nagasena)
- 因揭陀(Ingata):布袋和尚为弥勒菩萨化身。
- 伐那婆斯(Vanavasin)
- 阿氏多(Ajita)
- 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
- 迦叶波尊者(Kasyapa 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 梅呾利耶尊者(Maitreya):君徒般叹(取筹好运第一)。
另有一种说法(内含四大声闻):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