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京话

江淮官話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京话江淮官话淮语)的一种方言。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9区、溧水区北部、句容市马鞍山市南京官话曾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明代清代末期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话[1]。南京官话有入声分尖团分平翘,几百年来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汉语也是南京官话[1]。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汉语,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

事实速览 南京话, 母语国家和地区 ...

历史

事实速览 方言电影史, 方言童谣/民歌 ...

南京自公元前495年筑城以来,迭经变迁;自东吴兴都起,成为江南之都;到晋朝五胡乱华后,京师南迁,中原士族衣冠南渡东晋定都南京,始成中华文化的中心,南京话也因此随着历代的变迁而演化。当时中原汉民带来的雅言流行于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称为“士音”。雅言吴语逐渐融合成为金陵雅音,为南朝四代所袭。

成为“士音”后,南京音以古中原雅音的正统嫡传身份受到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推崇,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流传到周边国家,比如传入日本的“吴音”,便是当时的南京语音。但由于语音流变,吴音与今日南京话有诸多差异。例如吴音字首辅音中,全浊声母与清声母不同,现代南京话的全浊声母已经清化;又如吴音中诸多鼻音声母,在现代南京话中多变为塞音或塞擦音。

明代建都南京,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话成为确立国家官话标准语的基础音系,这就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明、清时代因作为汉语正音,南京话相对比较稳定。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南京官话与现在南京话是否相同,学界仍有争议[2]王力等学者主张南京官话主要仍是受北方汉语影响。

清末中国切音新字的创制者卢戆章,仍然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以南京音为标准。当时曾出现老国音,力求兼通南北语音,与南京官话一样有入声、分尖团。近百年来,南京城区语言的格局发生了较多变化。

Remove ads

口音

正宗南京话现已有拼音方案[3][4]。今天的南京市区,并存着至少两种南京话,称为“老南京话”(所谓“地道的南京话”)、“新南京话”(一般所指的“南京话”),所谓“新”、“老”,也仅就当代而言。目前南京城区同时并存着老南京话社区、新南京话社区和普通话社区。普通话和新南京话之间很容易沟通,而和老南京话则较难沟通。最老派南京话声母分尖团(已臻灭绝),而新南京话受普通话的影响,不分尖团。

老南京话

老南京话,即一般所指的“道地的南京话”,俗称“白话”,是明清两代南方官话的代表方言。南京白话和北方官话的最大不同,除了在于保存了入声系统外,其本身属于江淮官话,往往被称为“ 真正正宗的南京话”。老南京话主要通行于老城区的南京本地居民社区,流行于城南及城西的老南京居民中。此外,古代南京居民移居外地而传统保持较好的群体, 如西南地区屯堡人(常以“南京人”自称)的屯堡话。

1930年代之前出生的南京人说的老南京话分尖团,“尖”和“间”声母不同,分别读如ziän[tsẽ][5]、jän[tɕẽ][6]

以下资料主要分析综合自赵元任论文[7]

声调

仅限单字调,未记轻声与语调影响。

更多信息 阴平, 阳平 ...
更多信息 声纽, 清 ...

声母

更多信息 不送气塞(擦)音, 送气塞(擦)音 ...
Remove ads
分平翘舌的规律

南京话分平翘舌z、c、s和zh、ch、sh,且和《广韵中古音有较严格的演变规律,长江上下游的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的平翘分辨模式一律如此。北京话的平翘系统由原有的精照对立与南京的分法混合而成,和《广韵》中古音无严格继承规律。 南京话的分平翘规律如下[9]

更多信息 知组二等, 知组三等 ...
Remove ads

韵母

更多信息 /i/, /u/ ...
Remove ads

新南京话

新南京话,由于流行范围大于老城区的老南京话,现在往往直接称为“南京话”。南京官话有五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不过入声韵尾-p、-t、-k消失,而古鼻音韵尾-m、-n、-ng和韵腹合成鼻化元音(如“安”读如ã),也有人一概说成-ng。

除入声字外,其声调系统与北京话对应紧密。不过受普通话影响,大量入声字在年轻人口中已派入平、上、去等调。比如“百”“白”“北”“伯”在老南京话中是同音字,读作入声[pɛ˥],是广韵中古音入声字有规律的归并现象。但是南京年轻人受普通话影响,分别说成上声[pɛ˨˩˨]、阳平[pɛ˩˧]、上声[peɪ˨˩˨]、入声[po˥],对应北京话的入声归派现象。

以下音系以中派为准,剔除了普通话影响下带来的[ɤ]、[aŋ]等韵母。

声调

南京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种声调。与普通话类似,平声字根据中古汉语的声母清浊分派入阴平和阳平,中古汉语的全浊上声字现读为去声。与普通话不同,南京话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发音为短促的喉塞音。

南京话五声调值是:阴平31[˧˩],阳平13[˩˧],上声212[˨˩˨],去声44[˦˦],入声5[˥]。南京话阴平的调值近于北京话的去声,南京话去声的调值近于北京话的阴平,阳平和上声字与北京话几乎无差别。

变调

南京话两字连读时前字往往要变调:

更多信息 后字前字, 阴平 ...
轻声

南京话有轻声,轻声字的调值取决于前一个字的声调:

更多信息 例词, 调值 ...

读轻声的字如果是阳声韵,有时鼻音要脱落,变成阴声韵。比如:苤蓝(la),头顶(di)心。

儿化

南京话有儿化,儿化时,介音i消失,u保留。比如“一点儿”dian+er,南京话读作der,和北京话保留介音[i]的dier不同。“喉咙管儿”guan+er,南京话和北京话一样有u介音。

更多信息 例词, 调类 ...

声母

南京话z、c、s和zh、ch、sh不混,但发音和分法与北京音略有不同。l、n混用,通常用l的情况较多。

更多信息 鼻音, 塞音 ...

韵母

南京话韵母表[4]

更多信息 韵头韵腹 ...

部分人[i][y]不分。 *表示入声。部分人说这些入声字时,带点喉塞韵尾[-ʔ],所以入声字不仅算一个声调,而且有的学术著作里又单独归为一个韵母。

Remove ads

拉丁化

赫美玲南京官话方案

曾出任中国海关官员的德国人赫美玲(Karl Ernst Georg Hemeling)于1902年出版了《南京官话》(德语:Die Nanking Kuanhua)一书,使用拉丁字母记载南京话发音,并整理出音节表及同音字表。其拼音方案接近威妥玛拼音,区分前后鼻音韵母及n、l声母,但仅有前后鼻音之分的拼写被视作同一音节,不作区分;而仅有n、l声母之别的拼写虽然被编排在一起,但是辖字仍然被区分开来。如音节表的第146个音节,先列出lan、lang下阳平、上声、去声的郎、朗、烂,而后列出nan、nang下阳平和去声的男、难。仅拼入声的ê韵被视作是仅拼舒声的ai韵之音位变体,附于ai韵之后。[10]

赵元任南京罗马字

赵元任在记载分析南京音系时为了便于印刷书写,使用了一种和国语罗马字规则类似的南京话罗马字,入声用q尾表示。[11]

南京方言志音标符号

南京方言志在记载南京音系时亦使用了一种接近汉语拼音方案又搀杂国际音标的音标符号[12]。由于南京不分前后鼻音,该方案用符号ŋ表示安、恩、英、翁诸字的鼻化韵母。

输入法方案

不受普通话等外来方言影响的正宗南京话有拼音方案拼音输入法[4]

有在线字典可以查汉字的正宗南京音,含拼音和语音[3]

Thumb

Thumb

方案对照

南京话中大部分声母韵母在以上拼音方案中的拼写对照可参考标准官话拼音对照表威妥玛拼音国语罗马字汉语拼音的部分。南京话特有的一些韵母的拼写对照如下表所示,其中赵元任的罗马字方案举平以赅上去。

更多信息 例字, 赫美玲 ...

南京方言字

Thumb
书写有南京话的墙

南京郊区方言

南京辖位于扬子江以南的江宁溧水高淳和位于扬子江以北的江浦、六合各郊区县,其中溧水县城、江宁、江浦、六合主要属江淮话,溧水乡镇和高淳方言主要属吴语,有些地区的方言如溧水、江宁的部分乡镇则介于两者之间。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