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内乌肯龙属
萨尔塔龙科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内乌肯龙(属名:Neuquensaurus,意为“内乌肯河的蜥蜴”)是一属萨尔塔龙科的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约8000万年前)的南美洲,相当于现在的阿根廷和乌拉圭。化石出土于钦科萨托周围的安纳克雷托组露头,接近内乌肯河,并以此为名。其底下的物种经历过复杂的分类历史,曾被多次编入不同的属,如泰坦巨龙、萨尔塔龙等,但现在已被鉴定为一个独立的有效属。内乌肯龙亦是目前所发现化石最完整的泰坦巨龙类之一。
Remove ads
研究历史

1893年李察·莱德克根据一系列尾椎和肢骨命名了南方泰坦巨龙(Titanosaurus australis),遗骸由圣迪亚哥·罗斯和F. Romero在阿根廷内乌肯省的内乌肯河附近发现,并由莱德克编列为单一个个体。[1]编号MLP Ly 1-6-V-28-1标本为六节尾椎,作为这个种的正模标本。可能出土于安纳克雷托组地层。
一些原本被编入南方泰坦巨龙的材料后来由费德里克·冯·休内于1929年建立为阿劳堪拉布拉达龙。[1]同年冯休内命名了强壮泰坦巨龙(Titanosaurus robustus),并指出其与南方泰坦巨龙在肢体上的差异性。冯休内将所有纤细的肢骨描述为南方泰坦巨龙,但并未鉴定出任何脊椎间的特征差异。[2]当叙述强壮泰坦巨龙时,冯休内并未确实拿其他物种的标本来进行比较。[1]从冯休内编入强壮泰坦巨龙的等价模式标本中,何塞·波拿巴于1978年从其中选择了四个当作选定模式标本,分别是:MLP 26-250(左股骨)、MLP 26-252和MLP 26-254(成对的尺骨)、MLP 26-259(左桡骨)。[3][1]

1986年,海梅·鲍威尔得出结论,认为南方泰坦巨龙与阿劳堪拉布拉达龙、印度泰坦巨龙没有相似的属性,于是建立了新属内乌肯龙。[4]但当时他只在未发表的论文中提及,而使得南方内乌肯龙(Neuquensaurus australis)、强壮内乌肯龙(Neuquensaurus robustus)都维持在无效的裸名状态。1990年,约翰·史丹顿·麦金托什将这两个物种编入萨尔塔龙:南方萨尔塔龙(Saltasaurus australis)、强壮萨尔塔龙(Saltasaurus robustus),并表示波拿巴所提出的差异性没有足够的分类学重要性,因此不足以支持来建立成新属。[1]
1992年,鲍威尔正式命名内乌肯龙,模式种由原本的南方泰坦巨龙更名为南方内乌肯龙。他还发现强壮泰坦巨龙也可以被编入这个新属,但缺乏鉴定特征而成为疑名。[5]
Remove ads
叙述

相信这种恐龙身上披有盔甲般的皮内成骨。它是相当小型的蜥脚类,股骨仅有75公分长。内乌肯龙是巴塔哥尼亚蜥脚类中所知最完整的。[1]除了1893年莱德克描述的原始化石外,还有20世纪初跟一些较近期发现的材料,包含一个保存良好、关节部分连接、带有两个连接的皮内成骨的标本,于2005年被叙述。[6]
颈椎由多件标本中得知,虽然很少与其他材料有明确的关联性。椎体加长、纵向压缩、大幅双后凹,带有蛋圆形的侧凹以及圆润的神经棘。前关节突短而结实、后关节突向后延伸得远而与前者互补,这是萨尔塔龙亚科的共有衍征。神经弓的水平突起比伊希斯龙要坚实许多。如同颈椎的情况,胸椎也有大幅双后凹的椎体,侧面有气腔孔。但胸椎的侧凹向后压缩并内部细分,是泰坦巨龙的普遍特征。内乌肯龙的侧凹在比例上高于三角区龙或细长龙。胸椎系列大约有十节都缺乏腹脊,但确切数目不明确。胸椎也较少向后方骨盆倾斜,最前面的倾斜程度远超出个别的椎体。然而它们缺乏非泰坦巨龙类可见的下椎弓突-下椎弓凹关节,限制了脊椎的活动性。内乌肯龙胸椎存在两个附带的椎板,但在近缘的萨尔塔龙和洛卡龙都缺乏。在所有蜥脚类中显得独特的是,内乌肯龙的荐骨由7节脊椎组成。最后一节脊椎前后突出,以鉴别性来看,中间的脊椎宽度大幅缩减。如同其他进阶型泰坦巨龙类,内乌肯龙的所有尾椎都大幅双前凹并纵向压缩。有个明显的腹侧凹陷,就向萨尔塔龙及洛卡龙,但与其他属相比之下,这个凹陷没被棱脊隔开。此外神经棘逐渐倾斜,并且每个脊椎都有一个脊前椎板。[6]

内乌肯龙的骨骼接近完整。在保存的材料中有一个肩胛骨,与鸟喙骨融合,是一项也可在后凹尾龙观察到的特征。整体来看其肩胛骨类似萨尔塔龙、后凹尾龙、阿拉莫龙、细长龙。鸟喙骨大致呈四边形,类似萨尔塔龙和细长龙,但不像后凹尾龙、掠食龙或伊希斯龙(它们的鸟喙骨圆润)。[1]
内乌肯龙有许多鉴定特征能从其他泰坦巨龙类中鉴别出来。奥提洛(2010)的研究中建立了两项自衍征:后段尾椎椎体背腹侧平坦、高度发育的腓骨侧结节。[1]
Remove ads
分类
内乌肯龙是种最衍化的泰坦巨龙类,属于萨尔塔龙科。它与萨尔塔龙、洛卡龙、博纳巨龙一同组成萨尔塔龙亚科。[1]
以下泰坦巨龙类演化树取自波罗帕特和同事(2014)[7],根据威尔森(2003)的版本加入萨尔塔龙亚科。[8]
多孔椎龙类 Somphospondyli |
| ||||||||||||||||||||||||||||||||||||||||||||||||||||||||||||||||||||||||||||||||||||||||||||||||||||||||||||
古生物学
鲍威尔提出内乌肯龙的两种体型:较纤细的南方内乌肯龙、和较健壮的强壮内乌肯龙,由于它们的骨骼年龄相同,无论是由演化或直线进化的角度来看都不能算是两个不同物种,但有可能是种两性异形。[1]
古生态学

内乌肯龙的化石是在接近内乌肯河的一处露头中发现,该地属于内乌肯群安纳克雷托组地层的一部分。岩性为深红色的泥岩为主、砂岩和石灰岩为辅。年代属于坎潘阶早期,约8000万年前。当时的环境是一个河流作用的泛滥平原。同时期共栖的恐龙包含:泰坦巨龙类的南极龙、柏利连尼龙;阿贝力龙科的奥卡龙;大盗龙类的气腔龙;薄板类的加斯帕里尼龙等。此外还有发现大量蜥脚类的巢穴遗迹及蛋化石,可能属于内乌肯龙或其他泰坦巨龙类。
大众文化
内乌肯龙出现在探索频道2003年的纪录片《恐龙星球》第三集,该集以一只叫做雅法(Alpha)的雌性内乌肯龙为主角,介绍她的成长史和与一只奥卡龙的纠葛。虽然节目中都将其称为萨尔塔龙,原型却是根据当时被编入萨尔塔龙的内乌肯龙标本。[9]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