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莱罗 (拉威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波莱罗》(法语:Boléro)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是拉威尔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20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
情节
![]() |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缘起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波莱罗》是拉威尔受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 1928年11月22日,巴黎歌剧院,瓦尔特・史塔拉姆(Walther Straram)指挥
![]() | 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分析
作曲家许常惠称:“毫无疑问的,拉威尔的波莱罗是一种示威,是一种管弦乐配器法的示威;不动节奏、旋律、和声,只依靠管弦乐配器法的巧妙色彩变化,拉威尔已经创造了新奇音乐出来了。拉威尔所暗示的是色彩光芒、变化无穷的新音乐要素,新音响效果,新音乐构成的时代的来临。”许氏甚且表示:
波莱罗写于一九二七年,从那时候起,他成为现代管弦乐法的最好示范[1]。
归纳《波莱罗》的特点:
- 主题及答句[需要解释]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变奏;
- 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有最后的两小节才转调;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 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
|
|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3 *3 =3 *3—ssx, tsx—4 4 3 1—tmp+4—hp, cel—str"[2]。
乐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小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

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这个主题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
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不断地更换乐器,旋律、节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弦,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大调,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
全曲中,反复共进行了九次。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Remove ads
现时所通行的录音版本,大约介于15-17分钟。而拉威尔本身偏向较慢的速度。初版的乐谱所标示的速度本来是1分钟76个四分音符,后来他用笔删改成为1分钟66个四分音符。而他于1930年所指挥的版本,亦和删改后的速度相约。当时的总演奏时间为15分55秒。[3]后来他接受《每日电讯报》的访问时,则表示他心目中的最佳演绎时间应该是17分钟。[4]
轶事
录音推荐
- 莫里斯·拉威尔. THE COMPOSERS CONDUCT. Widescreen Collection. Urania Records. WS 121.102.
![]() |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