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本土宗教
源自印度的宗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印度本土宗教,有时亦称达摩宗教(Dharmic religions)或印度次大陆宗教,指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宗教体系。主要包括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与锡克教等,[web 1][note 1]这些宗教也被归类为东方宗教。虽统称“印度宗教”,但其实践群体遍布全球,不限于印度次大陆。[web 1]

印度宗教占世界人口比例
印度教(16%)
佛教(7.1%)
锡克教(0.35%)
耆那教(0.06%)
其他(76.49%)
关于印度次大陆史前宗教的证据来自零散的中石器时代岩画。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300-1300年,鼎盛期为公元前2600-1900年)的哈拉帕人已形成早于吠陀宗教的都市文化。[5][需要较佳来源]
印度宗教的文献记载始于吠陀宗教——早期印度-雅利安人的宗教实践,后被编纂成《吠陀》及达罗毗荼人起源的《阿含经》。这些文本的编纂、修订与注释时期称为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750-500年)。[6]吠陀哲学部分被精炼成《奥义书》,常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最终章节”或“吠陀的终极目的”。[7]早期奥义书均完成于公元之前,其中五部[note 2]核心奥义书很可能在公元前6世纪前成书,[8][9]并首次提及瑜伽与解脱概念。[10]
公元前800-200年的沙门时期标志着“吠陀印度教与往世书印度教的转折点”。[11]沙门运动——与吠陀传统并行的古印度宗教运动,常质疑吠陀与奥义书关于阿特曼(灵魂)与梵(终极实相)的概念。公元前6世纪,沙门思潮发展出耆那教[12]与佛教[13],并促成印度宗教分裂为六派正统(承认吠陀权威)与非正统派别(如佛教、耆那教等)。但两派共享轮回、业与解脱等核心概念。[note 3][note 4][note 5]
往世书时期(公元前200-公元500年)与中世纪早期(500-1100年)催生了印度教新形态,特别是巴克提、湿婆派、性力派、毗湿奴派、师摩多派与保守的天启传统。
伊斯兰早期(1100-1500年)也产生新运动。锡克教由那纳克及其后九位上师于15世纪在北印度创立。[web 2]其信徒多源自旁遮普地区。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教经历重新诠释与整合,推动了印度独立运动。
Remove ads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