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识字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識字率
Remove ads

印度识字率(英语:literacy in India)是促成该国社会经济进步的关键因素。[2][3]印度的识字率已从1947年宣布独立时的12%增长到2011年的74.04%。[4]虽然这是个大幅度进步,但仍低于当年世界平均识字率水平(84%)。该国于2011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在2001年至2011年期间的识字率增长率为9.2%,低于前一个10年的增长速度。一项于1990年发表的分析研究,推测印度如果按照那时估计的进步进度,要到2060年才能达到全民识字的程度。[5]

Thumb
印度民众识字率地理分布图。[1]

该国于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平均识字率为74.4%,而印度国家统计委员会英语National Statistical Commission在2017-18财政年度的调查结果,该国识字率已达80.6%。城市地区的识字率为90%,农村地区的为77%。印度识字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6]7岁以上人口的有效识字率中,男性为88%,女性为81%。[7]女性识字率较低,此对印度的计划生育和稳定人口总数作用有巨大负面影响。研究显示,即使女性普遍在经济上不独立,其识字能力也是已婚夫妇会采避孕措施的重要预测因素。[8]此次人口普查有个正面的趋势 - 印度女性识字率在2001-2011年期间增长11.8%,显著快于男性的6.9%增长率,表示性别差距正在缩小中。[9]

识字能力所展示的是一连续学习过程,让个人有机会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开拓知识和潜力,并充分参与其社区和更广泛的社会活动。[10]

印度于2009年发动的全国扫盲任务(Saakshar Bharat)将"识字"定义为掌握阅读、书写和算术的技能,以及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实现识字表示 (i) 在读、写、算三方面能自主,(ii) 了解导致贫穷的原因,并能经由参与发展进程,努力改善自身状况,(iii) 掌握提高经济地位和整体福祉的技能,以及 (iv) 吸收诸如民族团结、环境保护、妇女平等、遵守计划生育等价值观。

Remove ads

印度识字率

印度人口普查自1991年起,对识字率的定义如下述:[11]

识字率

又称"有效识字率",指在特定时间,某一地区7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占比。此处的分母是7岁及以上的人口数目。

粗识字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某一地区中能够阅读和书写的人口在该地总人口中的占比。此处的分母是该地区的总人口数目。[12]

注:

  1. Effective literacy rate=有效识字率、number of literate persons aged 7 or above=年龄层在7岁及以上的识字人数及population aged 7 and above=年龄层在7岁及以上的总人数
  2. Crude literacy rate=粗识字率、number of literate persons=识字人数及total population=总人数
更多信息 名次, 邦名 ...

资讯来源: 印度家庭教育消费情况,包含在第75轮国家样本调查(从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中。[13][14]印度东北部的8个邦中,仅阿萨姆邦纳入此次调查。

Remove ads

区域识字率比较

下表显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15年汇编的印度及其一些邻国的成人和青年识字率。成人识字率包括15岁以上的年龄层,而青年识字率则针对15-24岁年龄层(即青年年龄层是成年年龄层中的一个群体)。

更多信息 国家, 成人识字率 ...

识字率差距

导致印度人识字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教育的实用性以及农村地区学校的普及程度。该国于2006-07财务年度有教室严重不足,无法容纳所有学生的问题。[25]此外,大多数学校缺乏适当的卫生设施。一项针对印度中部和北部188所公立小学的研究显示,有59%的学校没饮用水设施,89%的学校没厕所。[26]在60万个村庄和规模不断扩大中的城市贫民窟中,"免费和义务教育"中基础识字教育,基本上是由资格不符的"代课教师"来负责。[27]全印度的平均师生比为42:1,表示教师人手不足。[28]这种不足造成学校系统标准不一,而导致各地识字率发生差异。[27]此外,虽然由印度知名科学家、教育家达拉特·辛格·科塔里(Daulat Singh Kothari)领导的委员会(1964–1966年)设定教育经费为国内生产毛额(GDP)6%的目标,但印度从1951年到2002年,分配给教育的经费从未超过GDP的4.3%。[29]而将印度的识字问题更为复杂化。

印度种姓制度间差异的影响依然严重。[27]低种姓族群面临歧视,导致辍学率居高不下,及入学率低迷。根据全国家庭健康调查组织和国家样本调查组织在印度收集的数据显示,仅有36.8%和37.7%的表定种性儿童能够完成小学学业。[30]时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于2005年2月21日表示,他感到痛心的是"100名一年级入学儿童中只有47名能升到8年级,辍学率达到52.78%。"[31][28]估计印度至少有3,500万,甚至可能多达6,000万年龄在6-14岁的儿童/青少年没上学。[27]

印度识字率低下的另一原因是有大量的女性文盲。印度女性地位低于男性,这种不平等导致女性识字率低于男性(女性的为65.46%,男性的为82.14%)。[32] 印度社会中有强烈的刻板印象,认为儿子比女儿更有用,因此通常只会让儿子接受教育。女性则被留在家中帮助农务,有越来越多女性取代男性从事农业。[33]务农的女孩中,只有不到2%的会入学。[33]

历史与进展

前殖民时期

印度在殖民时代之前的教育通常由上师(guru)监督,于称为古鲁学院英语gurukulas的传统学校中进行。古鲁学院由公众赞助经费,是最早形式的公立学校之一。[34]

根据印度历史学家达兰帕尔英语Dharampal的研究,他从19世纪初英国文献取得的资讯,认为前殖民时期的印度教育不但普及,且容易获得,但女孩的入学率远低于男孩,所有种姓(包括首陀罗和其他种姓)和社会阶层的儿童都接受正规的、在户外进行的教育。[35]达兰帕尔指出,包括托马斯·孟罗爵士英语Sir Thomas Munro, 1st Baronet在内的高级英国官员调查19世纪初仍在运作的印度本土教育机构的数量和类型、就读学生的数量和状况,以及教学内容,托马斯·孟罗爵士提出当时每个村庄的印度教寺庙或清真寺都附设一所学校,所有社群的儿童都在这类学校就读。孟买总督委员会的官员G. L. Prendergast曾于1921年表示:[36]

……几乎每个村庄……至少有一所学校……每个城镇和大型城市都有好几所学校。……当地年轻人在那里学习阅读、书写和算术,采用如此经济的制度……以至于几乎没一个农民或小商人不能准确记自己的账目,我认为这种准确程度甚至会超过我们自己国家的下层阶级。

英国传教士,后来成为记者的William Adam在1830年报告说,孟加拉和比哈尔约有10万所学校。[35][37]

Remove ads

英属印度时期

英属印度时期,由社区资助的古鲁学院系统和以寺庙为基础的慈善教育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英国殖民政府推广的中央资助学校。[38]

以英语教学的初级学校数量于1881年到1947年期间从82,916所增加到134,866所,就读学生人数从2,061,541人增加到10,525,943 人。记录中的印度公众识字率从1872年估算的3.2%上升到1941年的16.1%。[39][40][41]

英国殖民政府于1944年提出一项名为萨金特计划英语Sargent Scheme的印度教育重建计划,目标是在40年内(即在1984年前),实现印度民众达成100%识字率。[42]当时印度参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嘲笑以40年的时间来实现全民识字,时间过于冗长,[42]但该国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发现识字率才刚超过74%的水平。英属印度所做的人口普查显示识字率在性别、宗教、种姓和居住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下表所示。[43]

更多信息 地点, 男性 % ...
Remove ads

独立后

Thumb
印度人自1900年起的识字率成长缓慢,从1947年独立之后开始加速,尤其是在1991年-2001年期间。

为印度所有年龄在6-14岁儿童/青少年提供普及和义务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国家理想,并在印度宪法第45条纳入,作为指导政策,并赋予重要的优先地位,但宪法于1949年通过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此一目标仍未实现。国会已通过2002年宪法第86修正案,让小学教育成为年龄曾在6-14岁儿童的一项基本权[44]印度为筹集更多用于教育的资金,已通过2004年财政(第2号)法案,对所有中央直接税和间接税征收2%的教育税。[45]

印度于2000-21财政年度有60,840所幼儿园和学前班,以及664,041所小学和初级基础学校。[46]小学阶段的总入学人数从1950-51财政年度的19,200,000人增加到2001-02财政年度的109,800,000人。[44]印度于2000-01财政年度的高中学校数量已高于独立时的小学数量。[39][46]

印度人识字率从1951年的18.33%增长到2011年的74.04%。[40]印度同一时间的人口从3.61亿增加到12.1亿。

更多信息 年份, 男性 % ...
Remove ads

增长与变化

印度从1880年开始,历次的人口普查都显示印度人的识字率不断上升,但由于人口增长率过高,该国文盲的绝对人数以10年为单位计算也在增加。该国于2001年-2011年是第二个文盲人口绝对人数下降的人口普查时段(第一个是在1991年-2001年时期),文盲人口减少31,196,847人,表明识字人口的增长已经超过自然人口增长。[47]

印度于2011年全国平均识字率为74.04%。喀拉拉邦的识字率达到93%。[48]比哈尔邦的识字率为全国最低,仅61.8%。[12]这两邦的其他几项社会指标与识字率有关联,例如当地人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喀拉拉邦男性为71.61岁,女性为75岁,比哈尔邦男性为65.66岁,女性为64.79岁)、每1,000名活产婴儿的死亡率(喀拉拉邦为10,比哈尔邦为61)、每1,000人的出生率(喀拉拉邦为16.9,比哈尔邦为30.9)以及每1,000人的死亡率(喀拉拉邦为6.4,比哈尔邦为7.9)。[49]

印度有6个邦的文盲人数约占全印度文盲总数的60%:北方邦、比哈尔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和安德拉邦(包括泰伦加纳邦)。[50]略低于一半的印度文盲(48.12%)分布在6个邦:北方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中央邦、贾坎德邦恰蒂斯加尔邦[50]

Remove ads

各邦的识字计划

印度有几个邦成功执行提高邦民识字率的项目。随着时间过往,展现出导致措施能成功的因素为:官方实现目标的意愿、积极让社区参与、为基础设施和教师提供足够的经费,以及提供让社区认为值得的附加服务(例如在学校提供免费午餐)。

比哈尔邦

201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比哈尔邦邦民识字率显著提高。该邦于1951年的识字率仅为13.49%,1961年上升至21.95%,1971年为23.17%,1981年为32.32%。[51]1991年为39%,2001年为47%,再到2011年的63.8%。[47]比哈尔邦政府发起多个提高识字率的项目,该邦的成人教育部因绩效卓著而于198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奖。[52]

在关于比哈尔邦扫盲计划所面临障碍的研究中,普遍的贫困、根深蒂固的阶级社会分化以及教育程度与工作机会之间缺乏关联性等问题经常被提出。比哈尔邦的儿童在接受教育时,由于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和经济因素,往往碰到严峻的挑战。"低种姓"的儿童经常被拒绝入学,即使入学也难逃骚扰。[53]在存在歧视的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和家庭贫困,儿童通常无力负担教科书和文具费用。[53]

即使儿童有机会接受教育,但由于比哈尔邦普遍存在经济停滞,使得进入政府工作成为除务农外的唯一选择。然而,这些政府职位实际上需要行贿才能获取,这对贫困家庭而言根本无可企及。[53]这情况导致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最终也只能像未受教育的人一样在农田里工作,而让家长们质疑当初送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的投资是否值得。[53]此外,比哈尔邦的公立学校还面临教师经常缺勤的问题,迫使邦政府不得不以扣除未按时授课教师的薪资作为让他们就范的手段。[54]为鼓励学生到校上课,邦政府宣布一项计划,向持续到校的贫困家庭儿童提供每天1印度卢比的补助。[54]

Remove ads

特里普拉邦

特里普拉邦邦民的识字率为印度第3高。[55]201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印度识字率最高的几个邦中,喀拉拉邦的为93.91%,米佐拉姆邦为91.58%。而全国平均数74.04%。

特里普拉邦邦民识字率的显著提升可归功于当地政府的积极参与,其中包括村议会 (gram panchayats)、非政府组织以及地方组织。这些机构由首席部长所领导的邦扫盲特派团管理局 (SLMA) 严格监督下共同推动工作。特里普拉邦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邦民识字率达到87.75%,为全印度排名第4(该邦于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排名为第12)。[56]特里普拉邦首席部长表示,他们正致力于让剩余的5.35%人口也能识字,目标是实现完全扫盲(全邦人口约380万人)。[57]该邦实施各项政策,不仅是为提升邦内识字率,更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计划,以确保所有邦民都拥有一定的基本教育水平。目前特里普拉邦共划分为45个区和23个分区,并由68所政府经营的学校和30-40所私立学校提供教育服务。[58]

邦政府为提高识字率而实施的计划有:

  • 为15至50岁错失受正规教育机会的人口举办全民扫盲运动。邦政府提供一项名为"加快脚步和提升内涵学习 (IPCL)" 的特别计划,作为这类人群基础教育之用。
  • 设立10,000个安甘瓦迪中心(Anganwadi,乡村幼儿发展中心,主要为6岁以下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提供服务)(入学率达到100%)
  • 推行8年级前不留级政策,以防儿童辍学。
  • 所有学校都提供午餐,且每周菜单均精心设计,以吸引更多学生入学。
  • 政府学院免收学费。

特里普拉邦的官员们强调,他们所推行的全面教育体系,不论是在首府阿加尔塔拉、偏远地区,或是部落自治区,都同样重视。这项教育体系不仅是要提升识字率,更重要的是要让特里普拉邦的居民都能真正接受教育,提升整体素质。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从特里普拉邦几乎完全没有童工的现象,便可见其成效。[59]

Remove ads

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于2006-2007年期间在印度21个主要邦的教育发展指数(EDI)评比中荣登榜首。该邦在基础教育的普及上表现出色:超过94%的农村居民可在1公里范围内找到小学,98%的居民则能在2公里范围内找到学校。此外,超过96%的居民在3公里内可找到高小,而98%的居民在8公里内就能享有中学教育资源。为进一步便利偏远地区的学生前往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喀拉拉邦政府也提供广泛的交通补助。

喀拉拉邦的教育体系由政府拥有或资助的机构建立和发展。在该邦普遍设立的教育体系中,学生需要接受10年的学校教育,这10年又分为小学、高小和中学三个阶段。完成这10年的中学教育后,学生通常会进入高中,并从文科、商科或理科三个主要学科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造。完成高中的课程后,学生便可报考普通或专业的大学本科课程。

喀拉拉邦在1980年代后期于埃尔纳古勒姆科契市的中央商务区)发起一场"全民识字运动",这场运动"一方面由地区行政部门,另一方面由志愿团体、社会活动家和其他人"合作。[60] On 4 February 1990, the Government of Kerala endeavoured to replicate the initiative on a statewide level, launching the Kerala State Literacy Campaign.[60]喀拉拉邦政府于1990年2月4日开始在全邦推广此倡议 - 成为该邦的识字运动。[60]首先是通过多阶段式挨家挨户的调查走访,以准确描绘识字情况和需要特别关注的地区。然后组织Kala Jāthas(文化团体)和Sāksharata Pada Yātras(识字徒步游行),以提高人们对该运动的认识,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60]并建立一个由该邦的官员、知名社会人士、地方官员和资深志愿工作者共同组成的综合管理系统,以监督执行进度。[60]

喜马偕尔邦

Thumb
由于喜马偕尔邦政府大力推动,加上社区配合,让该邦民众识字率(86.6%)在2011年成为印度各邦中排名第4高。

喜马偕尔邦在1961至2001年间经历一场被称为"甚至比喀拉拉邦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育革命"。[61]喀拉拉邦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全国识字率最高的邦,且于过往150年间持续推动相关措施。但喜马偕尔邦在1961年时,各年龄层的识字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1]该邦年龄层在15至19岁的女性识字率在1961年至1991年的30年间从11%大幅跃升至86%。[61]到1998-99学年,该邦年龄层在6至14岁的男孩和女孩的入学率都超过97%。[61]

米佐拉姆邦

米佐拉姆邦是印度识字率第2高的邦,达到91.58%。其中塞尔奇普县(Serchhip istrict)和艾藻尔县(Aizawl district)更是印度识字率最高的两个县,分别为98.76% 和98.50%。[47]米佐拉姆邦从印度独立开始,邦民的识字率迅速攀升,从1951年的31.14%提高到2001年的88.80%。[62]米佐拉姆邦的社会结构与喜马偕尔邦类似,相对平等,没有严格的阶级制度,且政府有强烈的意愿实现全民识字。[63]邦政府为达成这个目标,首先将文盲人口确定,然后建立一行政体系,将官员和社区领导人纳入,并安排一批"激励者",每人负责教授五名文盲。[64]此外米佐拉姆邦还建立360个后续教育中心,以处理初级识字教学后的进阶教育,并为辍学生提供一个教育安全网。[64]

泰米尔那都邦

泰米尔那都邦早在1923年就率先在马德拉斯市(现称清奈)所属的学校中推出为孩童提供餐饮的计划。此计划在1960年代由该邦首席部长K. Kamaraj大规模推广。1982年,时任首席部长M. G. Ramachandran博士决定将此项计划扩展到所有在10年级以下就读的孩童。泰米尔那都邦的午间供餐计划是印度最知名的计划之一。[65]泰米尔那都邦自1982年起开始借由推动免费午餐计划以促进学童的识字率,但当时有人批评这是选举噱头,也有经济学家认为这在财政上不划算。[66]时任首席部长的MGR英语M. G. Ramachandra于童年时曾亲身体验过家里没钱买食物,饿著肚子去上学的经验,而亲自启动这项计划,这一做法与19世纪日本采用的相似。[66]

最终这项学校午餐计划将所有15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以及在怀孕头4个月的孕妇涵盖在内。泰米尔那都邦的识字率从1981年的54.4%提升到2011年的80.3%。[66]印度最高法院于2001年指示全国由邦政府资助的学校均提供免费午餐,但实施情况由于腐败和社会问题,成效参差不齐。.[66]虽有前述障碍,印度每天仍有1.2亿学生在印度享用免费午餐,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校膳食计划。[67]

拉贾斯坦邦

拉贾斯坦邦的邦民识字率从2001年的60.4%升至2011年的67.7%,增幅不大,但该邦的识字率在1991年至2001年间的增幅(从约38%跃升至约61%)却居印度各邦之冠,被一些观察家誉为"极为优异"。[68]这种快速进步归功于邦政府的积极作为,例如"区小学教育计划"、"Shiksha Karmi(教育工作者)倡议"以及"Lok Jumbish(民众运动)计划"等。[69]拉贾斯坦邦目前几乎所有村庄都已有小学教育。[68]该邦在1956年建邦之初,邦民识字率仅为18%,是当时印度识字率最低的邦。[69]

推广识字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7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标是全球到2015年实现全民教育。[70]印度与阿拉伯国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一样,人民识字水平低于75%的门槛,但各方仍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印度这项提升识字水平的运动是该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平民和军事动员。[71]印度每年在9月8日均庆祝国际扫盲日,以强调识字对个人、社区和社会的重要性。

政府措施

印度的金融监管机构,如印度储备银行(RBI)、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英语Securities and Exchange Board of India(SEBI)、印度保险监管与发展局英语Insurance Regulatory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 of India(IRDAI)、退休基金监管与发展局英语Pension Fund Regulatory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PFRDA)等共同制定一份名为"国家金融教育战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Financial Education,NSFE)"的章程,详细说明它们为提高印度金融知识而采取的行动。其他市场参与者,如银行、证券交易所、经纪公司、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也积极加入。印度国家金融教育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Financial Education ,NCFE)与相关金融部门监管机构及利害相关者协商后,已拟定修订版的"国家金融教育策略(2020-2025年)"。

国家扫盲任务

印度的国家扫盲任务于1988年启动,目的为在2007年达到75%的识字率。[72]主力是向年龄层在35-75岁的文盲人口授予识字能力。全面扫盲运动是执行此消除文盲任务的主要策略。后续教育计划(Continuing Education Scheme)为全面扫盲(Total Literacy)和扫盲后计划(Post Literacy program)提供一个持续学习的平台。[44]

全民教育运动

"Sarva Shiksha Abhiyan"(印地语,意为"全民教育运动")于2001年启动,目的为确保所有年龄层在6-14岁的儿童/青少年都能入学,并在2010年前完成8年学业。该计划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教育保障计划(Education Guarantee Scheme)"以及"替代和创新教育(Alternative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主要对象为居住在方圆一公里(0.62英里)内没正规学校地区的儿童。由中央政府赞助的"县小学教育计划(District Primary Education Programme)"于1994年启动,到2005年已开设超过16万所新学校,其中有近84,000所替代教育学校。[44]

非政府组织的角色

印度大多数文盲都居住在农村地区,当地的社会和经济障碍是造成社会底层人民停留在文盲状态的重要原因。但仅靠政府计划,无论意图多良善,可能无法将为时已久的障碍去除。有时需进行重大的社会改革才能将农村此种状况改变。这里要特别提及人民科学运动英语People's Science Movement(PSMs)和印度博雅科学协会(Bharat Gyan Vigyan Samiti ,BGVS) 在1990年代初期印度扫盲任务中扮演的角色。[73]许多非政府组织,例如第一步教育基金会英语Pratham扶轮社狮子会,都致力于提升印度的识字率。

妈妈迪普迪·文卡塔兰加亚基金会

印度反童工运动人士珊塔·辛哈英语Shantha Sinha在2003年荣获拉蒙·麦格塞塞奖,以表彰她"引领安德拉邦人民终结童工的危害,并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珊塔·辛哈于1987年担任海德拉巴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Hyderabad推广教育计划的负责人,组织一为期3个月的营队,帮助从债务束缚拯救出来的儿童完成上学准备。她在1991年引导家族性的妈妈迪普迪·文卡塔兰加亚基金会英语Mamidipudi Venkatarangaiya Foundation将此构想纳入基金会在安德拉邦进行此项重要的工作。珊塔·辛哈最初设立的过渡营地,后来发展成完善的寄宿制"中途学校"。基金会的目标是营造一个反对童工、童婚和其他剥夺儿童正常权利的社会氛围。妈妈迪普迪·文卡塔兰加亚基金会赞助的中途学校和相关计划如今已进入4,300个村庄以提供服务。[74]

参见

  • 印度各邦和联邦属地按识字率排列列表英语List of Indian states and union territories by literacy rate
  • 识字(读写能力)
  • 印度教育
  • 喀拉拉邦模式英语Kerala model,指的是印度喀拉拉邦为促进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特点是较印度其他邦于社会指标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例如高识字率和预期寿命、医疗保健的可及性大幅提高,以及低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率。
  • 全国教育使命英语National Education Mission(Samagra Shiksha Abhiyan)是一涵盖从学前教育到12年级的学校教育部门的综合计划,于2018年启动。
  • 单一学校基金会英语Ekal Vidyalaya,为一非营利慈善组织,倡导的专案是印度的一项单一教师学校倡议(指的是一所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负责所有学科和年级的教学。这种学校模式通常在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出现,以满足当地儿童的教育需求。)。
  • 印度儿童教育希望协会英语Asha for Education, 一于美国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以教育印度儿童,带给他们希望为宗旨。
  • 第一步教育基金会英语Pratham, 1995年在孟买成立的非政府组织,目的为贫民窟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
  • PlanetRead英语PlanetRead, 非营利性组织,目的是在宝莱坞音乐影片上提供相同语言的字幕,这种做法目的在提高观赏者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