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原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原质梵语प्रकृतिprakṛti巴利语pakati),古印度哲学术语,最早起源于数论派二元论哲学[1],被认为是独立于神我的另一实体,开展万物,有万物本源的意思。

佛教也采用了这个术语,但含义不同,认为其含义为事物的之本质,译为本性,并将它视为是自性的同义词。

概论

薄伽梵歌》中,以原质(prakṛti)和原人为推动世界的第一因、最初因[2]。在印度教中,吠檀多主义占主导地位,本性(prakṛti)被认为是宇宙存在与运作的智慧本质。

各宗派说法

在数论派与瑜伽哲学文献中,它与原人(精神、意识)形成对比,原质指的是“物质世界:自然、物质,身心特征:体质、情绪、性情”。克努特·雅各布森书面挪威语Knut A. Jacobsen认为,在数论派的二元论中,原人是纯粹意识的根源,而原质是物质的根源,原人是每一个有生命存在的有意识的见证,而原质是显化的世界。

在印度宇宙学中,原质作为阴性存在,是至高梵人格化的意志与能量,而在莎克蒂教中,女神的存在既是梵又是原质。

在数论瑜伽文献中,原质是宇宙之中进化与改变的机能。它在《博伽梵歌》中被描述为“原初动力”。[3]它是宇宙的本质成分,是所有造物活动的基础。[4]

原质与印度教文献中的摩耶概念密切相关。[5]

在耆那教中,原质被用在业力理论中,被认为是一种“覆盖灵魂(jiva)并阻止灵魂解放的物质形式”。[6]

根据数论派和博伽梵歌,原质有三特质,称为Rajas(创造)、Sattva(维持)和tamas(毁灭)。

  • Sattva包含善性、光明、和谐的性质[7]
  • Rajas与能量、活动、激情的概念有关。取决于使用方式,它既可以支持也可以阻碍灵魂的进化。[8]
  • Tamas与惰性、黑暗、迟钝有关。处于惰性、黑暗中的灵魂更难以得到解放。[9]
Remove ads

数论派

数论派立二十五谛,以本性作为第一谛,称为自性谛[10]。又称原质、冥性、冥谛、冥态(梵tamas)、胜因(梵pradhāna)、胜性[11]。本性为神我所受用[12],能生中间二十三谛(觉、我慢、五知根、心根、五作根、五唯、五大)[13],为世间一切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切现象生成的原因[14]

自在黑数论颂》第二十一颂记载[15]

佛教

本性在佛教中的起源甚早,在《阿含经》中就有使用。在部派佛教阿毘达摩论藏中,它与自性(svabhāva)通常被认为是同义字,在一般语句中可以互换使用。但是在谈到心性本净自性清净心时,只会使用本性(prakṛti)清净。《大毘婆沙论》将《小空经》所说行空解释为本性空[17],并列入十空。

大乘佛教称诸法本性为如[18]真如[19],对于如来藏学派,即是如来藏佛性

注释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