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如来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如来藏(梵语:Tathāgatagarbha),大乘佛教术语,是指大乘佛教的教理中,一切众生本自具有、与佛同等、本自清净的心性,又称作佛性、真如、本识、本际、实际、法身、无垢识。众生虽有本自清净的心性,为烦恼遮蔽时,是感召因缘果报的阿赖耶识、异熟识、第八识,修行净除烦恼后,才是真如、佛性、如来藏。
![]()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4年12月11日) |
历史
在龙树之前所流传的上座佛教经典,未使用如来藏这个名词。高崎直道与印顺等佛教研究者,皆认为《如来藏经》是现存最早的如来藏学派所弘扬的经典,因此《如来藏经》可能是最早提出如来藏名词的经典。
名称
梵语: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与garbha组成。
- 如来(Tathāgata),字根源自如(tathatā)或真如,是佛性的同义字。
- garbha,其字根来自动词garh,或grabh,意为怀孕,生产。由此动词衍生出的名词garbha,意为子宫。它可以进一步被衍伸为子宫中的婴儿胞胎,因此,它也有包涵、隐覆、胎藏之意。最早出自《梨俱吠陀》〈生主歌〉,以人类从子宫出生的例子,想像世界也是由一个胚胎所开始,在胞胎中蕴藏了世界的一切。
日本学者小川一乘比较《宝性论》的梵文本与汉译本,发现梵语:Tathāgatagarbha除了被译为如来藏外,也被译为佛性。[1]
类似名称
在讲说如来藏的经典中,如来藏乃实相第一义谛。等同于多个其他名词。如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实际、圆觉等皆与圣谛如来藏同义异名。 而“阿赖耶识、第八识、含藏识”等等,也都是如来藏的别名。 [2][3][4][5][6][7][8][9]禅宗称为真如心,真心。《大乘密严经》说有恶慧的人不能知道“(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佛将如来藏从如来的角度比喻为黄金,而将阿赖耶识从世间人的角度比喻为指环,说这两个名称都是指向同一个本体没有差别,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称呼祂。[10]故:圣法如来藏是实相,是总称。若就因地到果地修行过程的染净差别,各有不同立名:无垢识(实相)、异熟识(共相)、阿赖耶识(个相)。以上皆是含摄于如来藏。
释义
如来藏的意义如下:
- 如为“如如不动”的意思,是说祂的体性如如不动,祂本身也如如不动。此义即言,如来藏遍一切处。摄持一切法。一切皆是如来藏,如来藏遍含整个宇宙内外法界。故曰:“法身在缠。”故曰:“不可动摇。”
- 圣谛如来藏乃为总名,与法身,与佛性与实相理体,名异实同。[11]
- 来为“本来”的意思,就是从无始劫以来,祂原本就是这个样,现在如是,未来也不会改变。也就是经典中所说的“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12]、“如来藏识不生不灭”等。[13]
- 藏为“含藏”、“能藏”、“宝藏”的意思,就是含藏着能出生一切法的宝藏之库,也就是经典中所说的“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14]
如来藏体性为不老不死、不生不灭,几百亿年的物理宇宙犹有成住坏灭之轮回,一切法起法灭生生不已,而万法之根本“如来藏”如如常在,无有变异。 [15]
论藏定义
佛性、如来藏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世亲《佛性论·如来藏品》,对如来藏三性作如下阐释:
相关典籍
经藏依据
依据《大方等如来藏经》中佛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及《央掘魔罗经》卷第四中佛陀之开示,一切有情众生之身中都有如来藏,佛说:“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也就是每一个有情众生,无论大到如人类、大象、鲸鱼或小到如蚂蚁等,它们的身体中都有如来藏[17]。
宝性论称如来藏在一般众生为有垢真如,佛的法身为无垢真如。
唯识学中的如来藏
“众生皆有如来藏”的主张由大乘唯识学派弘扬之后,在大乘经论中如来藏[18]有种种名,亦被称为是佛地的无垢识即善净第八识[19],如玄奘《成唯识论》卷三:
“ |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 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 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20],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 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21]说: 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22] |
” |
Remove ads
如来藏的体性
- 是如来藏最基本的体性之一,如来藏常住于世间,祂本自不生,从来没有出生,祂本自不灭也永远不会坏灭。任何一位有情众生的如来藏都有这样的体性,众生的名色有生、住、异、灭,无形无相的如来藏却永远一直存在,即使有情众生在闷绝、眠熟、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等五位妄想意识心灭的状态下,如来藏还是永远一直存在。《入楞伽经》所说的“如来藏识不生不灭”等,就是在说祂这个常住于世间的体性。
- 如来藏不是意识生灭心,没有意识心对于外境六尘的见闻觉知性,因此没有如意识般分别或好恶的体性。《说无垢称经》所说的“法无了别离心识故。”等,在说明这个体性。因此之故,归结出:“如来藏没有意识心所具有的了别、分析、推理、研判、记忆等功能。”
- 这也是如来藏之"藏"的意思,祂储藏一切法的种子,即一切善业、恶业及无记业的种子。地球上的每一位有情众生在过去无量世及这一世所造的善恶业种,都完整储存在各自的如来藏中,未来因缘成熟时,就会由此身或另外一个色身来承受这个果报;虽然前一世和这一世的身体不一样,但都源自于同一个如来藏,也正因如来藏具有储藏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业种的功能,故能连接三世之酬偿,使各自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无谁可代。
- 所谓熏种性就是说,阿梨耶识如来藏里面所含藏 包含的无量无边 诸有为法种子,会随着有情众生不断攀缘五欲六尘的身、口、意之行为影响,受到熏习而变化。这种熏习变化一直不连续不间断,要到有情众生修行究竟圆满成佛后,如来藏中有为法的种子的变异才会停止。在此成佛之前,一般有情众生种子的熏习有漏善或有漏恶,佛门中每一位不断精进修行的菩萨,则是经由历缘对境,各自不断精进熏习无漏清净法,使染污的种子转变成清净,直到成佛才究竟清净。这种如来藏种子熏习的现象,在《入楞伽经》中的说明为:“大慧!熏集种子心不灭,取外境界诸识灭。大慧!如是微细阿梨耶识行,除佛如来及入地诸菩萨摩诃萨,诸余声闻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知故。”此处所说“熏集种子心不灭”的心不灭,指的就是阿梨耶识如来藏。
如来藏所显示的现象
如来藏根据前述的众多体性,在物质世界中可以显示出一些现象:
- 如来藏因为有其固有的体性,而且离见闻觉知,因此没有如同意识心有善恶喜厌的分别,对于世间的一切法,如来藏显示出来的现象,就是如如性,任何重大的事衪毫不动摇,就算天蹋下来祂也无动于衷。祂在三界六道中与众生同时同处,不断流注众生所需要的种子时,祂自己却始终如如不动,所以是如;当造恶业有情下了地狱领受地狱业无量痛苦,祂流注出地狱有情所需的痛觉种子时,自己却没有痛苦,所以是如;修十善业的有情上升到了欲界六天,五阴身心领受欲界天的胜妙快乐时,祂却不领受快乐,没有快乐而不动其心,所以也是如;当修定众生进入色界定、无色界定时,祂也不入定,所以祂也不领受定境中任一法尘境界,因此全无喜乐或厌恶之心,所以仍是如。祂对一切法永远都是如如不动,从来不动转其心,所以当众生高兴或痛苦时,祂却不与众生高兴或痛苦,祂还是一样安住于如,永远不动于心。《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生死涅槃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了;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就是说明如来藏所显示的现象,祂没有造作。垢净与如如的体性没有不同,唯有 佛世尊独能全部了知。
- 如如性和前述的真实性,合称为“真如性”[30],也因此在经典中,有时会用“真如”来称呼如来藏,就是在强调其真实而如如不动的现象。故“真如性”为如来藏的所显性,没有系缚在实际领受的功能作用(无作无受)。
流传与争论
依据大乘经论所显示的如来藏体性及如来藏所显示的现象,如来藏学派主张:如来藏是三乘佛法的基石,因一切法皆由此出[31][32][33]。并认为:如来藏是大乘佛教唯识学中最重要概念,是唯识增上慧学之主体,亦是一切佛法之主体,也是古时禅宗祖师证悟时所证之标的[34][35],三乘菩提的基本观念就是依如来藏而施设建立。
判教
印度与西藏的中观派学者多认为如来藏为不了义说。
在中国,天台宗智𫖮的“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将如来藏判为最高的圆教。华严宗法藏判教主张五教说,把佛陀教法依解说的义理深浅分为“小”、“始”、“终”、“顿”、“圆”,也将如来藏判为最高的圆教。如来藏与佛性的概念由于禅宗的弘扬推动,有理证、教证,依之修学可以实证,也有实证本心如来藏的禅宗祖师可以依止修学,因而受到大众的接受,其后宋明理学更以其为基础发展出心性论的新儒家。在台湾,如来藏仍受到大众的喜爱。
印顺法师认为,性空和唯识可以在《阿含经》找到根源,如来藏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法,是有别于二乘法的“别教”[36]。印顺法师依于“一切法空”的立场来解释《楞伽经》、《胜鬘经》的部分内容,认为如来藏是不了义说,是佛陀为了执著有我的众生,所作的方便说法[37]。印顺法师认为,根据《楞伽经》,如来藏即是一切法空性的异名[38]。
在藏传佛教中,如来藏的相关典籍收录于藏文大藏经。宁玛派的“大圆满见”,以如来藏为基础[39]。噶举派的“大手印”,将“如来藏”称为“心性本质或心性实相”[40]。格鲁派的宗喀巴接受了印度的月称的中观应成学说,认为三转法轮的他空唯识学与如来藏都是不了义说[41]。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