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市立大学

臺灣台北市的大學,前身可追溯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市立大學
Remove ads

台北市立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Taipei),简称台北市大北市大UTaipei,是一所位于台湾台北市的公立综合大学,由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台北市立体育学院于2013年合并成立。博爱校区设于台北市中正区、天母校区设于士林区,目前设有5个学院及1所附设小学

事实速览 台北市立大学, 校训 ...
Remove ads

校史沿革

台北市立大学由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及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合并成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可追朔回台湾日本时期,由台湾总督府创立的国语学校,因此被称之为“台湾高等教育第一校”。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前身为台北市立体育专科学校。

前身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

台湾日本时期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

1896年4月1日,日本人在台北城南门创立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为台湾第一所现代体制的学校。当时为日治时代,因此这里指的国语日本语。同年5月设置第一(士林国小前身)、第二(老松国小前身)、第三(位在大龙峒保安宫)附属学校,以供台湾人学童就读。1897年4月25日,第一附属学校设置女子分教场;同年6月25日,设置第四附属学校,以供日本人学童就读。1898年4月1日,第四附属学校设置中学科;同年8月16日,第一附属独立为“芝兰公学校”,裁撤第三附属学校,原第二附属改为第一附属学校,原第四附属改为第二附属学校,原第一附属女子分教场改为第三附属学校。

Thumb
1914年(大正3年),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毕业生(后排)与教职员合照

1902年3月30日,第二附属学校独立为台北市第二寻常小学校,原第三附属改为第二附属学校。1904年10月3日,设立第三附属学校为日本人的女子高等教育学校。1907年5月4日,第一附属学校改为国语学校附属代用艋舺公学校;同年,附属中学校独立为台湾总督府中学校,附属第三学校改为中学校附设。1910年4月1日,代用学校改为附属公学校,附属第二学校改为附属女学校;同年9月8日,台北第三寻常高等小学校(今南门国小)改为台北师范代用附属小学校。1913年3月31日,取消代用附属小学校,隔日新设附属小学校(今北市大附小);同年7月11日,设立本岛人农业教员临时讲习科。1915年7月8日,设立本岛人女教员临时讲习科。1918年7月1日,新店寻常小学校改为台北师范附属小学校分教场;同年7月19日,设置台北师范学校台南分校(今台南大学)。[2]

Remove ads
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
Thumb
1926年(大正15年)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校景、校旗、及校长志保田鉎吉。右侧远方为总督府

1919年4月1日,改制为“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附属女学校改为“台湾公立女子高等普通学校”(今中山女高前身),附属公学校改为“代用艋舺第一公学校”,而台南分校分离教室改为“台南师范学校”。1922年5月14日,代用艋舺第一公学改为台北市立“老松公学校”。1924年9月1日,老松公学校改为台北师范“附属公学校”。[2]

台湾总督府台北第一师范学校

1927年5月13日,易名为“台湾总督府台北第一师范学校”(日籍学生就读),下设附属小学校(今北市大附小)、新店分教场,原北师附属公学校独立为“老松公学校”,并另于六张犁设置“台湾总督府台北第二师范学校”(台籍学生就读,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下设附属公学校(原大安公学校,今国北教附小)。1928年4月21日,台北第一师范在校内设置附属公学校。1932年3月31日,附属小学校分教场改为由台北州管辖的“新店寻常高等小学校”。[2]

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南门校区

1943年4月1日,台北第一、第二师范学校再度合并为“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下设附属第一(今北市大附小)、第二(大安)、第三(师范校内)国民学校,原第一师范为“南门校区”,收预科及女子部,原第二师范围芳兰校区,收本科生。1945年5月,学校在台北大空袭美军轰炸,校舍几乎全毁。另外,在二战前的地址为台北市文武町五丁目4番地。

台湾战后时期
台湾省立台北女子师范学校

二战后,同年国民政府光复台湾。1945年12月25日再度分拆两校区,南门校区改名“台湾省立台北女子师范学校”,芳兰校区改名为“台湾省立台北师范学校”,并设立普通师范科,确立了往后34年只招收女学生的传统及‘女师’之名的诞生。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三年。附设小学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遴选任培道女士担任战后时期首任校长。

1946年,增设简易师范科,招收小学毕业者,修业三年;增设师资训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一年。1947年,增设幼稚教育师范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三年。1953年,增设特别师范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一年。任培道校长退休,台湾省政府遴选秦则贤女士接任校长。1955年,秦则贤校长离职,台湾省政府遴选郑昭懿女士接任校长。

台湾省立台北女子师范专科学校

1964年,台湾省立台北女子师范学校升格为“台湾省立台北女子师范专科学校”,即极富盛名的‘女师专’。增设五年制国校师资科。因应教师人数不足,增设三年制国校师资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增设夜间部二年制国校师资科,提供师范学校毕业者进修的管道。同年,郑昭懿校长因家庭问题在任内自杀身亡[3],省政府遴派熊芷女士接任校长。

台北市立女子师范专科学校
  • 1967年: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女师专改隶台北市,改名为“台北市立女子师范专科学校”。
  • 1969年:增设音乐师资教育科。熊芷校长退休,省政府遴派孙沛德女士接任校长,于孙沛德校长任内开始计划并实施校舍全面更新工程。
  • 1971年:增设暑期普通师范科、暑期幼稚教育师范科,提供未受正式师范教育之教师进修。同年,行政教学大楼、图书馆、科学馆、湖口街教职员宿舍陆续破土兴建。
  • 1972年:2月份开始,图书馆、科学馆、行政教学大楼、湖口街教职员宿舍陆续完工落成。重庆南路教职员宿舍破土兴建。
  • 1973年:重庆南路教职员宿舍落成。增设暑期二年制国校师资科,利用广播电视实施空中教学。
  • 1975年:暑期部增设二年制幼稚教育师资科。
  • 1977年:学生宿舍落成启用。
  • 1978年:艺术馆落成启用。
台北市立师范专科学校
  • 1979年:因台北市各国小师资男女比例过于悬殊,为平衡男女教师比例而奉令开始招收男生,易名为“台北市立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北师专”。同年12月25日,综合教学大楼(中正堂)落成启用。
  • 1980年:游泳池落成启用。
  • 1983年:日间部增设二年制幼稚教育师资科。
  • 1984年:孙沛德校长任期届满,转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陈荣华先生接任校长。
  • 1986年:陈荣华校长离职;毛连塭先生接任校长。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
  • 1987年:升格为“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简称“北师院”、“市北师”。(相较于台湾省立台北师范学院的“省北师”),设置初等教育学系、语文教育学系、社会教育学系、数理教育学系、特殊教育学系、幼稚教育学系[4]、音乐教育学系。
  • 1989年:增设美劳教育学系。
  • 1990年12月25日:勤朴楼落成启用。
  • 1992年:增设初等教育研究所,为创校以来第一个研究所,招收13名新生。
  • 1997年:增设视觉艺术研究所。数理教育学系分设数理A组(数学资讯)、数理B组(自然科学)
  • 1998年:增设科学教育研究所、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
  • 2000年:增设身心障碍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音乐艺术研究所、英语教学系。
  • 2001年:数理教育学系分拆为自然科学教育学系、数学资讯教育学系。增设环境教育研究所。
  • 2002年:增设儿童发展研究所。
  • 2003年:增设创造思考暨资赋优异教育研究所、数学资讯教育研究所、体育研究所。
  • 2004年:数学教育学系改名数学资讯教育学系。增设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沟通障碍教育研究所、体育学系、英语教学系硕士班、幼儿教育学系硕士班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
  • 2005年8月:改制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简称“北教大”、“北市教”、“市北教”,设置教育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理学院。增设体育学系、资讯科学系。增设艺术治疗研究所,为国内第一也是唯一一个艺术治疗教学单位。
  • 2006年:增设社会暨公共事务学系。自然科学教育学系改名自然科学系,并分设地球环境暨生物资源组、应用物理暨材料化学组。增设自然科学系硕士班,并与科学教育研究所合并为自然科学系硕士班科学教育组、自然科学系硕士班科学组。环境教育研究所改名环境教育与资源研究所,并分设环境教育组、环境资源组。语文教育学系改名中国语文学系。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并入语文教育学系、视觉艺术研究所并入美劳教育学系;音乐艺术研究所并入音乐教育学系;儿童发展研究所并入幼儿教育学系,幼儿教育学系硕士班分设幼儿教育组、儿童发展组;体育研究所并入体育学系;身心障碍教育研究所、沟通障碍教育研究所、创造思考暨资赋优异教育研究所皆并入特殊教育学系,特殊教育学系硕士班分设身心障碍组、沟通障碍组、创造思考暨资赋优异组;国民教育研究所并入教育学系;社会科教育研究所并入社会科教育学系;数学资讯教育研究所并入数学资讯教育学系。停招艺术治疗研究所。
  • 2007年8月:艺术治疗研究所改名艺术治疗硕士学位学程。数学资讯教育学系(含硕士班)分设资讯科学系(含硕士班)。音乐教育学系改名音乐学系。幼儿教育学系硕士班儿童发展组独立为儿童发展硕士学位学程。特殊教育学系硕士班沟通障碍组独立为沟通障碍硕士学位学程。
  • 2008年:特殊教育学系硕士班创造思考暨资赋优异组改名资赋优异组。
  • 2009年:自然科学系应用物理暨材料化学组改名为应用物理暨化学组。社会科教育学系改名历史与地理学系。沟通障碍硕士学位学程改名语言障碍硕士学位学程。
  • 2011年:自然科学系应用物理暨化学组独立为应用物理暨化学系。自然科学系地球环境暨生物资源组、环境教育与资源研究所整并为地球环境暨生物资源学系含环境教育与资源硕士班。数学资讯教育学系改名数学系(含数学教育硕士班)。增设学习与媒材设计学系,原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并入,改名为学习与媒材设计学系暨课程与教学硕士班。儿童发展硕士学位学程并入幼儿教育学系。

台北市立体育学院

台北市立体育专科学校
  • 1968年,台北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创校,学校位于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北路,设有二专部以及五专部,办学宗旨为培育中小学体育师资。
  • 1987年,调整学校发展方向,从培育师资改为育成体育选手,并陆续成立18项专修组别。
台北市立体育学院
  • 1996年,改制为台北市立体育学院,设立运动管理学系、运动技术学系、休闲运动学系、体育学系。
  • 2006年,学校搬迁至天母。

台北市立大学

  • 2013年8月1日,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与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共同整并为“台北市立大学”,简称“北市大”、“台北市大”、“北市大学”,成为唯一由台北市政府管辖的公立大学
  • 2014年:语言治疗硕士学位学程并入特殊教育学系硕士班为语言治疗组;数位学习硕士学位学程并入资讯科学系硕士班为数位学习组。艺术治疗硕士学位学程停招。视觉艺术学系硕士班分设视觉艺术组、艺术治疗组之分组。增设市政管理学院,下辖城市发展学系、都会产业经营与行销学系以及卫生福利学系,成为台北市立大学合并后第一个设立、全国首创以市政管理所设立的学院。
  • 2019年7月30日,与五常国中合作,将其闲置空间转型为国际学人会馆,是台北市首度跨校资源整合的案例,亦提供105个床位,以降低两校区宿舍床位不足的压力。
  • 2020年,城市发展学系、都会产业经营与行销学系、卫生福利学系等三系,增设硕士班。

历任校长

更多信息 两校时期,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 ...

学术表现与排名

  • 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排名601-650名,全台湾大学排名第37位。[5]

组织

行政单位

更多信息 行政单位 ...

教学单位

教育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理学院位于博爱校区。体育学院、市政管理学院位于天母校区。

更多信息 理学院(博爱校区) ...
更多信息 教育学院(博爱校区) ...
更多信息 人文艺术学院(博爱校区) ...
更多信息 体育学院(天母校区) ...
更多信息 市政管理学院(天母校区) ...

教师编制[6]

  • 校长(1人,聘任)
    • 副校长(2人,聘兼)(教授兼任)
    • 教务长(1人,聘兼)(教授兼任)
    • 学生事务长(1人,聘兼)(教授兼任)
    • 总务长(1人,聘兼)(副教授以上教师兼任)
    • 研发长(1人,聘兼)(教授兼任)
    • 国际事务长(1人,聘兼)(教授兼任)
    • 处长(1人,聘兼)(进修推广处,副教授以上教师兼任)
    • 馆长(1人,聘兼)(图书馆,副教授以上教师兼任)
    • 体育长(1人,聘兼)(体育处,教授兼任)
    • 院长(5人,聘兼)(教授兼任)
      • 主任秘书(1人,聘兼)(副教授以上教师兼任)
      • 中心主任(4人,聘兼)(副教授以上教师兼任)
      • 系(所)主任(所长)(32人,聘兼)
      • 组长(24人,聘兼)(由副教授以上教师兼任,生辅组组长由中校或上校军训教官兼任)
      • 主任(1人,聘兼)(军训室,由职级相当之军训教官兼任)
      • 主任(3人,聘兼)
      • 教师(349人,聘任)
      • 专业技术人员(6人,聘任)
      • 专任运动教练(2人,聘任)
      • 助教(50人,聘任)
      • 军训教官(15人,派任)
      • 护理教师(1人,派任)

职员编制[7]

  • 秘书(3人,荐任第八职等至第九职等)(内1人得列简任第十职等)
    • 组长(14人,荐任第八职等至第九职等)
    • 技正(1人,荐任第八职等至第九职等)
    • 辅导员(4人,荐任第七职等至第九职等)
    • 编审(4人,荐任第七职等至第九职等)
    • 护理师(3人,师(三)级)
    • 营养师(1人,师(三)级)
    • 咨商心理师(2人,师(三)级)
    • 技士(4人,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
    • 组员(45人,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
      • 技佐(2人,委任第四职等至第五职等)(内1人得列荐任第六职等)
      • 助理员(7人,委任第四职等至第五职等)(内4人得列荐任第六职等)
      • 办事员(9人,委任第三职等至第五职等)
      • 书记(5人,委任第一职等至第三职等)

会计室

  • 主任(1人,荐任第九职等至简任第十职等)
    • 专员(1人,荐任第七职等至第八职等)
    • 组员(6人,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
      • 佐理员(1人,委任第四职等至第五职等)
      • 办事员(1人,委任第三职等至第五职等)

人事室

  • 主任(1人,荐任第九职等至简任第十职等)
    • 专员(1人,荐任第七职等至第八职等)
    • 组员(4人,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
      • 助理员(1人,委任第四职等至第五职等)(得列荐任第六职等)

校园

象征

事实速览 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创立三十周年纪念碑”, 位置 ...
  • 菩提树:位于该校行政大楼一角之大菩提树,为该校日治时代创校初期即在,树龄超过百年,目前已列入台北市政府列管保护树木,是该校精神信仰之一。该树为夫妻树,但在2009年2月及2009年7月相继因褐根病遭到伐除,但校方单位仍在原处保留半截树身以做纪念。
  • 创立三十(六)周年碑:位于菩提树旁,创立三十年部分计算为自日治时期大正14年(公元1925年)起算,但于民国40年(公元1951年)被涂改成创立六周年,目前涂改痕迹仍完整保留。
  • 建国做人碑:位于行政大楼前草地。
  • 国师院百年纪念碑:位于图书馆旁,1995年由毕业校友捐赠,代表该校历经国语学堂、师专、师范学院三个阶段百年来的变化,基石为台北城城墙石,是现在仅存的清朝台北城城墙石。
  • 大榕树:位于该校正门警卫室旁两棵大榕树,是该校自日治时代创校初期即有,至今树龄已超过百年。
  • 校歌钟声:该校自前任校长刘源俊上任开始,使用校歌旋律做为该校钟声,成为该校一大特色。

校歌

台北市立大学校歌由何永清作词、江佳颖作曲。

争议事件

  • 2018年台北市立大学遭到反教育商品化联盟指出宿舍供给率严重不足,校长戴遐龄因而提出在天母棒球场看台下方兴建学生宿舍。台北市议员阮昭雄表示:“若举办棒球赛事,学生们怎么在学生宿舍休息[8]?”
  • 2019年7月底,台北市立大学校长戴遐龄遭爆为了争取中华民国大专院校体育总会会长,联合校内高层乔人事、护航曾被踢爆论文抄袭严重的大专体总秘书长曾庆裕,一直希望聘他当北市大教授。北市大高层不但坦承“校长要这个人”、也直言戴有意借重曾庆裕的人脉,可以帮戴布局大专体总会长改选。大专体总是国内最重要的体育法人团体,肩负每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参赛规划,手握丰沛的体育资源,除政府每年有数千万到近亿元的经费补助外,来自商业界的赞助更是不计其数,因此会长职务一直是体育界大咖的必争之职[9][10]

学生自治组织

  • 学生会
  • 学生议会
  • 毕联会
  • 研究生学会

学生社团

校友

注释

参考来源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