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迎城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北迎城隍(台湾话:Tâi-Pak Ngiâ Sêng-hông),又称“台北霞海城隍文化节-诞隍祭”,是台湾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庙为庆祝主神城隍爷圣诞而举办的年度民俗盛事。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绕境游行,为大稻埕地区最重要的宗教祭典之一。台湾有“三月疯妈祖,五月迎城隍”的谚语,用以形容每年五月城隍爷绕境的盛况,因此有“全台北第一绕境”之盛誉。此祭典融合丰富的传统民俗与在地文化,吸引信徒与游客共襄盛举。[1][2][3][4][5]
Remove ads
历史背景
大稻埕霞海城隍庙原为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下店乡海边厝五乡庄居民的守护神,因下店乡别名“霞城”,而庙设于霞城的“临海”门旁,故名“霞城城隍庙”。道光年间(1821年),有一百多名泉州同安人渡海来台,奉载霞海城隍金身随行,最初于艋舺同安庄供奉城隍神尊,由陈金绒奉祀,后逐渐成为台北同安人的共同信仰;后因咸丰三年(1853年)艋舺发生顶下郊拼事件,被泉州三邑人打败的同安移民,遂携城隍爷迁居至大稻埕地区。[6]
最初置于陈金绒之子陈浩然的糕饼铺,随后移居至大稻埕的台北同安人增多,香火渐盛,陈浩然与同安乡亲共同筹资建庙。咸丰六年(1856年),侨众与善信筹资建庙,并在三年后(1859年)新庙落成,建立现址“大稻埕霞海城隍庙”。此后,城隍庙成为大稻埕人重要信仰中心,见证地方发展史。
随着大稻埕逐渐取代艋舺成为台北的经济发展中心,商人利用庙会促销商品,将迎神赛会与商业经济联结起来,也让霞海城隍爷的神威远播,大稻埕街区的繁荣与霞海城隍庙信仰的发展,二者相互关系密切。首见纪录的“迎城隍”活动始于大清光绪年间(约1879年),当时大稻埕商业繁荣、茶叶外销兴盛,居民有能力赞助祭典开销。日治时期虽曾因禁制而中断,但在瘟疫肆虐时期(1898年)为祈神明保佑,重新开放迎城隍仪式,继续迎神镇煞之活动。
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别轮流担任炉主,近40年来由祭典委员会协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与财力参与,更加入大稻埕慈圣宫、台北法主公庙及境内八大轩社阵头的支持;现在由庙方自筹款项办理迎神庆祝。历经百年传承,迎城隍祭典已成为台北地方信仰盛事;中华民国文化部登录公告时指出,此祭典可见证移民史与台北早期发展,并以“五月十三迎城隍”作为台北传统地区的重要宗教民俗活动。[7][8]
Remove ads
仪式与流程
“迎城隍”祭典由一系列传统仪式串联展开,以下列重要程序为例: [9]
- 放军:农历五月初六,由霞海城隍庙举行放军(又称安五营)仪式。庙方将五营神将暂时安奉于大稻埕境内的五座土地公庙里,以镇守地方、驱邪辟恶,并维护绕境期间治安。此时正式供奉五营神将的营厝通常以纸糊模型代替,经法师开光点眼后,由神将护送至各土地庙安奉。
- 暗访:农历五月十一日夜晚,城隍爷率领“文武判官”及谢将军、范将军等神将在大稻埕街区夜间暗访巡行。暗访行程采分路方式,南北并进,巡视社区、扫荡邪煞,气氛庄严肃穆,相当于阴间的扫黑行动。民间相信此仪式可为地方清除恶煞、保祐百姓安康。
- 绕境: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城隍爷圣诞正日,当日上午霞海城隍庙恭迎神尊出庙,展开盛大绕境。绕境队伍穿梭大稻埕及邻近街区,接受信徒恭迎与香案祭祀,直到傍晚返回霞海城隍庙。沿途民众热烈参与,普遍在家门口摆设香案迎接神驾,祈求全家平安。此绕境队伍阵头甚多,包括北管、南管班、舞狮、舞龙、抢戏台、醒狮队伍等多种艺阵,场面空前热闹,有“全台北第一绕境”之盛誉。
- 收军:祭典接近尾声时,在农历五月十八日举行“收军”仪式,将原先放置于五方土地庙的五营神将请回霞海城隍庙安奉,象征迎城隍活动圆满结束。收军仪式结束后,信徒合掌感谢神恩。
- 祝寿法会与酬神演出:祭典期间,庙方会在祭典当日及前后数日举办城隍爷祝寿法会,为信徒祈福、消灾解厄。此外,大稻埕地区各庙会团体会举办酬神活动,包括歌仔戏、布袋戏、北管子弟戏等传统戏曲,以及鼓乐队、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用以答谢神恩、增添庙会热闹氛围。
Remove ads
艺阵与神将
迎城隍活动中,各类民俗艺阵和神将队伍扮演重要角色。由地方庙宇与民俗团体组成的游艺队伍(又称阵头)如北管、南管音乐班、布袋戏团、歌仔戏团体,以及舞龙舞狮、金狮团等,与城隍爷队伍共同绕境,展现传统表演艺术的多样性。
此外,民间信徒组成的“灵安社”、“双连社”为霞海城隍庙主要的协办团队之一[10],每年都以宏大队伍参与游艺,曾与大学戏剧社团合作指导学生演出北管戏曲,获得文化部艺术传承奖项。城隍爷车前的神将队伍有谢将军、范将军两大将,以及文判官、武判官等,专责护卫城隍爷。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上霞海城隍庙曾供奉的“鲲溟八将”将团,日前宣告在迎城隍活动中重出江湖,再现多年未见的家将风采。这些多元的艺阵与神将不仅为祭典增添庄严肃穆,也传承保存台湾传统庙会文化。[11]
文化意涵
台北迎城隍祭典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意涵。城隍爷在道教信仰中担任城市守护神与阴间司法神的双重角色,因此祭典象征着对正义、秩序与社会安定的守护。信众相信借由城隍爷的监督,可以弥补人间法制的不足,维系人心正直。
在台北,五月迎城隍已成为地方认同的重要象征,代表大稻埕历史与移民文化传承,展现社区凝聚力与共荣精神。祭典融合了丰富的传统艺术与民俗,例如北管音乐、舞狮、歌仔戏等,这些民俗艺阵在绕境中获得传承并吸引年轻人参与,展现地方文化活力。近年来,迎城隍仪式亦与永续发展等议题结合,如推广友善环境、扶持在地产业与公平贸易,凸显传统节庆结合现代价值的可能性。
“五月迎城隍”不仅是一场宗教盛会,更承载着司法象征、地方历史认同与传统艺术永续的多重意义。[12]
现代转型
近年来,台北迎城隍已转型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大型文化节庆。以“诞隍祭”为主题的台北霞海城隍文化节,除了保留传统仪式与绕境游行,也增设多元文化活动。
例如与在地品牌及创意团队合作推出城隍爷新衣、主视觉;在永乐广场举办“城隍暖暖寿市集”结合迪化街布业文化;邀请歌仔戏与南管表演团队现场演出酬神大戏;推出摄影展、工作坊与讲座等文化体验。组织者更将性别平等、环境保护、在地文化保存等社会议题纳入节庆主轴,呼应“永续”精神,使祭典兼具教育与文化推广功能。
这些创新模式使迎城隍活动从单一宗教祭典拓展为具国际观光与社区共融性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年轻族群与外地游客参与,促进大稻埕地区经济与文化持续发展。[13][14]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