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南盐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南盐场是台湾在二次大战后由台湾制盐总厂所设的六大盐场之一,位在台南市的安南区及南区内,其内包括了历史可追溯至清治时期的“盐埕盐田”(第二代濑北场),后称)与日治时期开辟的“湾里盐田”、“安顺盐田”与“四草盐田”(安顺碱场盐田)。台南地区是台湾晒盐产业的发源地,日治时期的制盐会社多半聚集在此,而民国时期的盐务总局及台湾制盐总厂也设在此地。该盐场直到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才停止晒盐[1]。

沿革

台南盐场里的盐埕盐田为清治时期的第二代濑北场,是台湾盐业史上使用最久的盐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第一代位于今台南市喜树地带的濑北场(濑口盐田)遭洪水冲毁后,盐民们便在现今的台南市南区光明里与盐埕里的地带重建濑北场,当时的面积约有96甲,是淋卤式瓦盘盐田,后来到了嘉庆三年(1798年)时改成了晒卤式盐田[2]。盐田内部分割成许多大小不一的部分,由盐民们自行产晒[1]。之后该盐田一直到台湾割让给日本时仍在原处继续生产。
进入日治时期之后,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位于现今的台南市南区湾里、喜树与盐埕居民,在现今的省躬里万年公园海滨公地申请开垦新式瓦盘盐田,并成立“台南制盐公司”管理。而台南地区在大正十年(1921年)又增加了由台湾制盐株式会社开辟的安顺盐田,是一个“半采盐,半采卤”的盐田。至于原本的濑北场盐田,在日本策划下其业主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成立“盐埕制盐公司”来管理之。然而后来因为台湾总督府的盐业一元化政策,台南制盐公司与盐埕制盐公司都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时被台湾制盐株式会社给合并。隔年(1942年)钟渊曹达工业株式会社辟建四草盐田,至此后来台南盐场的四块盐田都已开辟[2][1]。
二次大战结束后,除了四草盐田是被台湾碱业公司(台碱)所接收外,其他三处盐田都被台湾制盐总厂所接收。但由于产能低下的关系,民国六十年(1971年)盐埕盐滩废晒,隔年(1972年)湾里盐滩亦废晒。之后到了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安顺碱场盐滩被制盐总局接收,至此台南盐场只剩下位于安南区的两处盐田。后来为了提高产能,民国七十五到七十七年(1986年-1988年)两处盐田进行了机械化,但最后两处盐田还是在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停止晒盐,而台南盐场也到此结束[2][1][3]。
Remove ads
盐田的没落
在台湾工业逐渐发展时,工业用盐的需求随时间增加,为满足国内对盐的需求,民国五十六年(1967年)开始停止外销台湾盐场所晒的盐。而后,因进口盐“物美价廉”,台湾晒盐方式为提高台湾盐的品质于民国七十六年(1987年)转为采“深卤后晒法”,并以机械方式为主收盐。但即使如此,台湾盐的产量与品质相比于进口盐却依旧无法与之抗衡。最后,于公元2002年,台盐全面停止盐场晒盐。[4]
盐田资料
以下所列为台南盐场里面的盐田资料。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