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递信部
臺北市文化資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递信部是台湾日治时代台湾总督府辖下之机关,设立于1924年,其经办业务范围庞大,除铁道部之外的交通事业皆属递信部负责,包含全台之电信、邮政、储金、汇兑、简易保险、邮便年金、航空等监督和规划业务。
二战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接管总督府所属的交通事业。于国民政府迁台后,递信部厅舍在1956年至2006年11月间为中华民国交通部本部所在,并于1998年被公告为中华民国古迹。交通部于2006年11月10日迁出后移交国史馆使用至今。2010年4月29日,国史馆本部(即国史馆台北馆区)自台北县新店市迁入。[1]
Remove ads
沿革
1895年5月21日,台湾总督府设有民政局递信部,通信课及铁道课。同年8月6日,递信部废止改为内务部递信课,邮政改由台湾总督府陆军局邮便部负责,掌管各地的野战邮便局。1896年4月,因总督府实施民政,改为民政局通信部,并接管野战邮便事务,改为邮便电信局。1897年11月,通信部废止,改设民政局通信课。1898年6月,民政局改名为民政部。
1899年11月,通信课的铁道挂独立为铁道部。1901年11月,改为民政部通信局。在1901年4月,台湾总督府海事局成立,掌管原由总督府直属的各地的灯塔和测候所。1902年11月,海事局废止,改为通信局海事课,仍掌测候所和灯塔的业务。1919年6月,通信局改制为民政部递信局;同年8月,民政府废止,改为台湾总督府递信局[2]。
1924年12月,递信局和铁道部合并为台湾总督府交通局,局内分为总务课、道路港湾课、铁道部、递信部,递信部内分为庶务课、监理课、为替贮金课、工务课、海事课,管理各地邮便局、无线电信局、灯塔,测候所改由内务部管理[2]。1943年,递信部下的海事课独立为海务部。至1945年,递信部内分为总务课、监理课、贮蓄课、工务课、航空课。
Remove ads
附属机构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下有多个附属机构,名义上虽附属于交通局,实际业务由递信部主管[3]。
- 飞行场
- 航空试验所
- 海事出张所
- 灯台
- 递信从业员养成所
- 技术官驻在所
历任局长
- 改任民政局通信课长。
Remove ads
建筑特色

在递信部成立前,递信局厅舍原位于大和町一丁目3番地(旧总督府前,今中山堂前方),新总督府厅舍于1919年落成时,原规划将递信局纳入总督府内办公,但后来划将在总督府后方另外设立厅舍。递信局厅舍位的基地原是总督府的官舍,递信局厅舍于1923年3月17日动工,而递信局主体建筑在1924年完工,递信局于同年3月迁入办公,但附属设施之工程仍在进行中[5]。
此建筑由台湾总督府土木局营缮课森山松之助设计,外观呈西洋古典样式,结构为铁骨钢筋混凝土混合砖造,外观敷设陶制面砖。一楼为仿石之墙面,北侧正面中央设大圆拱门入口,正面二、三楼外观12根柱子为希腊复合柱式,东侧4根柱子为爱奥尼亚柱式[6][7]。当时的一楼主要作为仓库使用,二、三楼为办公空间,且每层楼都设有两处消防管间道,直接连结自来水系统,也是日治时期少数配备有升降设备的建筑,可乘载人及货物。由于递信部亦包含金融汇兑之业务,于处理存款和保存贵重文件的房间都安装了铁门、铁卷门和铁制骨架的玻璃拉门[1]。
在台北大空袭中,递信部屋顶遭三枚炸弹击中,在简略修复后仍继续使用。约在1971年,因交通部办公空间不敷使用,将建筑增建为四层楼,并将建物后方的砖造及木造物拆除[5]。另外,在2003年5月,一名男子因不满交通罚单过于苛刻,驾驶载有汽油桶的货车正面冲撞交通部,造成本建物正面拱门大火,此事件亦为台湾的中央政府机关首次遭自杀式攻击[8]。
其他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