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史惟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史惟亮(1926年9月3日—1977年2月14日)中华民国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是台湾近代音乐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对台湾的民族音乐付出许多贡献[1]。1977年因肺癌病逝,享年50岁。
生平
史惟亮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在中日战争时期参加中国国民党“东北党务专员”,在地下作抗日工作,化名“石立”[2]。十多岁时参加以印刷厂为掩护的地下情报工作,还曾被捕入狱[1]。二次大战结束后,1949年原就读北平艺专音乐系的史惟亮,因国共内战爆发,他以“流亡学生”的身份转到了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音乐系二年级就读,这期间参与“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中国青年救国团的前身)的艺术工作队,积极参与各项劳军活动,并曾创作《民国四十年大合唱》、《反共大合唱》等多首爱国歌曲[3]。毕业后的史惟亮先后在省立台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师大附中、桃园农校、省立基隆中学以及台北师范学校任教,同时制作主持中国广播公司“空中音乐厅”节目[4][5]。
1955年,史惟亮通过教育部留学考试,然而当时的经济状况却无法支付出国费用,在几位好友筹钱帮助下终于顺利成行[3]。史惟亮进入西班牙马德里音乐院主修作曲,但因教授们的年龄太大,让一心追求最新知识的史惟亮感到失望。翌年(1959)透过天主教圣言会(Society of the Divine Word)神父欧乐思(Alois Osterwalder)的居中协助,顺利取得奖学金,并转至维也纳音乐院就读。随后(1960年)又到德国斯图加特(Stuttgart)向他孺慕已久的当代作曲大师约翰·大卫(Johann Nepomuk David,1895-1977)学习作曲[6]。留欧期间,史惟亮为了撰写一本关于匈牙利作曲家巴尔托克(Béla Bartók, 1881-1945)的中文传记而四处搜集资料,但在德国斯图加特城的馆藏书籍却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为此他还特地跑到维也纳的图书馆,找齐了所有他需要的参考书籍、乐谱和唱片[3][7]。
这六年的留学生涯,史惟亮为了支付在欧洲的开销,曾在西班牙作矿工并弄坏了肺却不自知,也曾在德国搬运货物、在波昂电器工厂做工人[1]。他在返国后也将其在欧洲游学之经历写在《一个中国人在欧洲》一书[3]。
1964年底,史惟亮结束六年的欧洲留学生涯返回台湾,并在1965年于台北创设“中国青年音乐图书馆”[8]。史惟亮终其一生推动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曾经担任台湾师大附中音乐科教师,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团长、国立艺专音乐科主任,并且于1973年在台中双十国中和光复国小创建音乐班,让艺术向下扎根[1][9]。同时史惟亮也十分重视民间歌谣与山地歌谣的采集,从1966年起就以音乐图书馆为中心,在花莲县采集民歌。保存了阿美族、赛夏族和极少数客家人与泰雅族的台湾民族音乐,并发掘恒春民间说唱艺人陈达。[10]。
作品
著名的曲目有:《谐和》(竖笛与长笛二重奏)、《小祖母》(独唱曲)、《青玉案》(独唱曲)、《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歌》。
家庭
其子史撷咏亦为著名作曲家。
轶闻
史惟亮与名作家纪刚在抗日时期是东北地下抗日工作的同事,据纪刚所述,在其所著的抗战谍报小说《滚滚辽河》中那位名叫史惟亮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位史惟亮[3]。
参考资料
![]() | 这是一篇与台湾艺术家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