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map
Remove ads

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Sekolah Menengah Persendirian Chung Hwa, Chung Hwa High School, SMPCH/CHHS),简称中华独中丹中,位于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岸吉兰丹州首府哥打峇鲁以南约23公里处,为1960年代以后该国东海岸地区三州(吉兰丹,登嘉楼彭亨)硕果仅存[8]的华文独立中学

事实速览 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 地址 ...
Remove ads

学校概况

课程方针

吉兰丹中华独中为三三制中等教育机构,是设有初中部及高中部的完全中学,实行升留级制度。[9][10]该校在初中部,2011年起平行设有四年制的特别辅导班。[11][12]高中部则采分流制度,其下有理科、文商科两种分流;并在高中部平行推设三年制的技职教育,设有美术与设计科。2014年8月宣称,2016年增设餐饮管理课程[13],课程将模仿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的餐饮管理课程模式[14],并求衔接该国国内、中国和台湾等地大专院校的餐饮管理课程[15]。2016年1月餐饮管理班正式开课,这是全马第三所独中开办相关课程。[16][17] 该校技职教育过去尚设有电机电子科。[18][19]:143、147

吉兰丹中华独中采行董教总的独中统一课程,教学以华语为主要媒介语。[20]推行主辅制,学校课程以独中统一考试为主,以政府公共考试为可选辅修,校方规定所有学生必须报考独中统一课程,而政府考试课程则按学生个人条件选修、选考。吉兰丹中华独中原则上不鼓励学生报考政府公共考试课程,故该校学生较少同时选修两种课程。[21]近期其校内推动着英文教学、剑桥英文考试、网上教学、户外教学及行政管理信息化。[22]2015年9月,对外称未来数年将把重点转移到软件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包括加强师生团队的凝聚力、改善并提升教师的素质与人文素养、在德育和智育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营造有人文精神、文化气息以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风气。[15]2016年初,宣称要办好三项要务,即办好品德教育和改善校园纪律秩序、提高学术水平和推动净化、美化、绿化的三化,其中提升学术水平处,将建立英文中心来推动教学方法和技术,加强教师能力,提高学生水平和发展电脑设备推动电脑教学。[23]

该校在全校课程设计上重视平衡和多元性,以发展多元智能,尤其主张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并为发展动手能力,配合推动各种硬件建设,以避免学生因为学术知识上的困难而放弃学业。高中部技职课程是该校办校重点之一,并视专注学术专研为办学偏差。该校将学生区分为学术取向和非学术取向两类,高中时,学术型者可以选择理科和文商科,非学术型学生则可选择技职课程。[17][24]

Remove ads

运作挑战

生源不足

该校规模属于中型独中[1]:478、482[25][26]:10,就读学生主要源自东海岸三州[27]。按该校学生来源,外州学生比本地学生更多[22][28],故九成以上的学生寄宿学校[22][29]:406

长期赤字

其经办支出费用,除依赖学杂费的收取外,校内经营的膳食处和迷你市场亦有补益,2013年时年收近50万,此外也仰赖以地养校计划,常年固定收益30万令吉。由于常年经费仍然不敷近100万令吉,故须常年对外发动大型筹款一至二次。[22][30][31][32][33]且因该州华裔人口稀少,该校尚须往外州筹款。[34]其董事会为打破财政长期不平衡的局面,尝试推动微额赞助并模仿外国私立学校设立基金会的方式,以求稳固其经济基础,以利学校转型及永续经营。[35]

师资流动

师资上,由于吉兰丹地区人力市场的困境,长期面对人力资源流动及不足的问题。该校以“教师本土化”的政策来抑制师资流动;2013年时,其师资中70%为本地人,却旋面对多由非华文中学教育体系出身的本土教师者,在中文程度上存在落差的问题。[36][37]至2015年时,其教职员中外州人比例转占一半。[22]2016年时,以建教师宿舍和调高大学资格教师低薪至2200令吉二措施来稳定师资。[38]

竞争压力

该校在政治、经营上长期面临各种危机及挑战。政治环境上,长期面临马来西亚政府单元教育政策压力之余,近期则在多元开放的环境下必须面对快速增长的国际学校、私立学校的竞争。在教育改革上,无论课程、师资、语言教学皆须追求进一步的突破。[39]

校园文化

校园建筑群

该校复兴后现有校园建筑群按时期分类,第一期建筑群于1991年完成,为3层楼的校舍主楼、食堂、教师宿舍;第二期于1996年完成,为3层楼的教学设备楼、体育馆;第一、二期建筑群草图构思者为苏天助[40][41]。2000年代以后,则有5层楼的学生宿舍楼,由于该校师生共用宿舍楼,随着学生人数增加而日益拥挤,故将兴建教师宿舍楼,以提供更舒适的住宿环境。[22][42]2016年,露天排球场改建为雨盖篮球场。[43]同年,应新餐饮管理课程的设置,增设烹饪室、烘焙室和实习餐厅。[44]此外也为同是技职教育的美术课程改建主楼三楼西翼为美术馆。[45]

联课、体育活动

该校多年来注重课外活动,规定学生必须参加2个团体,其中一个必须是表演团体,口号则是“人人是演员”,以求学生习得表达能力和建立艺术素养。该校有该倾向的背后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少学生来自乡区故为人比较粗犷,校方有柔化他们人格特质的需求,因故该校也很注重体育活动,以消耗学生过剩的精力同时培育运动员。该校在2016年时有11个表演团体,鉴于学生人数只有500余人而不足分配,因此放弃设立其它新表演团体的考虑。[43]

文化之旅巡回演出是该校以学生演艺节目为内容的非定年跨州巡回表演。1994年至2005年间曾4次进行相关演出;2014至2015年间,该校因复兴30周年,跨年度并分3阶段进行第5次文化之旅巡回演出,[46][47]借此与东海岸三州华人社群及华文小学加强联系。[48]相对于过去以华族文化为基调的演出,第5次巡回演出部分加入非华族文化的表演。该校希望借此进行跨民族交流,并展望日后走入政府学校和部门,不再视友族文化为威胁。[49][50][51]

Remove ads

仪表规定

独中在仪表规定上具有自主权。该校行髪禁,在服装上尚有各种规定。[52]

2013年起,推出新校服以取代清末民初的军事教育以来的军服设计,2008年倡议,2013年起逐级实施,2015年起全校施行。[19]:149[53]:C77[54]:B27

历史

早期

吉兰丹中华学校[55]的前身是育德学校和欲正学校,先后成立于1918年。1927年,这两所学校和育德女校合并,最初称为“中华务本”学校。

1932年,由于学生写文章批评英国殖民政府而首次遭到关闭。1933年复办,校名被改成“中华学校”,少了“务本”二字;1935年,董事会与赞助人不和,学校第二次关闭,1936年复办;1939年因发生师生恋,另设中华学校女子分校。1941年日军入侵,学校第三次关闭,董事长邱瑞珍因兼任筹赈会主席而遭通缉,翌年3月为筹措教师生活所需而行踪曝露,以曾致函英殖民政府要求提供武装及训练华裔抗日军而为日军所虐杀,1943年春,应华侨协会要求,日军总务部指令重开中华学校,改名“州立第二小学校”,让原教师教导华文,由谙日语的马来人教导日文。10月“州立第二小学校”因日军移交丹州予泰国[56]管辖而解散,校园充作泰国军营。1944年3月,泰军调离校园,遂于次月重开,改名“华侨小学校”,每日上一小时泰文,兼授日文,而华文课本须经审查,不适宜部分由日宪兵用墨涂黑。上课时用马来语教导日文,泰文则由泰国华侨用厦门语教导。1945年8月日军投降,学校第四次停办,9月召开侨众会议讨论复办事宜,1946年春复办,恢复“中华学校”的名称。战后初期,社会经济尚未恢复,勉强维持后,1948年创办初中,但不久后,因国共之争,内部发生董教对抗,8月间停办初中,部分教师或离职、或遣返、或遭扣留。1949年董事会改选,但派系斗争的困扰依旧,1949年底董事会乃改组。[19]:110-111

1950年以后,学校进入相对稳定的建设期,其中1950年学校复办了初中部,1957年又成立了高中部,1959年,中学和小学行政分立。然而,196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制定新的教育法令[57],强迫华文中学改制,将教学媒介语从华文,改成英语,及后来的马来语。那些拒绝改制,要捍卫母语教育的华文中学,将不能享有政府的分文津贴,只能自己筹措经费,以独立中学的方式运作。法令未通过前,即有学校自行改制,法令通过后诸校更遭各个击破,纷纷接受改制[58],吉兰丹中华中学是其中最后一所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59]:222。1961年时,丹中董事会议决不接受改制[59]:222。是年7月,该校称尚在研究改制利弊,并称以事关重大,须召开赞助人、学生家长及全州各注册社团学校代表的联席大会来商讨决定[60]。8月11日,在前述联席会议上,以学校创办目的在于教育子弟,为照顾70%未能考获A、B等级的小学生[61],议决暂不接受改制[62]。12月8日,在赞助人大会上通过独立中学董事会章程[63],准备拥有自己的课本。但旋即在内部分裂及政治压力下面对各种威迫利诱,最后因王室的郑重劝告[59]:222,乃召开会议并于1962年6月25日的赞助人大会上议决同意改制并办独立中学[64][59]:222

改制

在这个背景下,吉兰丹中华中学[65]便于1963年一分为二,一就是接受改制,以英语(1970年代末又改为马来语)作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中华国民型中学马来语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 Chung Hwa,二是坚持以母语来教学的中华独立中学。中华独立中学一诞生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最初是以招收超龄生为主,因为当时政府推行按年龄入学的措施,一些华裔子弟因为超龄不得进入政府学校,而需要进入独中继续接受教育。后来超龄生逐步毕业后,丹中主要生源中断,学校改以招收政府中学会考落第生为主。然而,由于政府随后放宽了升学标准,丹中连落第生也无法招收。为了生存,中华独中于1966年开始设立商科及夜学班以增加学生人数,但最后敌不过不利的客观条件,而于1984年因为完全没有学生而不得已停办。

复兴

这个消息震撼了马来西亚华社。由于当时该国仅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66][67]:16,一所都不能少,1985年该校赞助人大会议决成立以吉兰丹中华大会堂会长拿督黄昆福为首的复兴委员会来推行复办工程。1985年2月9日,在第一次的复兴委员会会议中,通过接受由苏天助草拟,由吉兰丹中华校友会,吉兰丹华校教师会与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所联合提呈的复兴计划书,明确地指出了学校今后的办学方针:遵循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的民族教育办学路线,采用独中统一课本,教学媒介语以华语为主外,也重视英文和国文的教课,从而使独中生具有掌握三语的良好基础。

在复办的同时,为不使学校停顿太久,复兴委员会通过教育交流方式将一批为数38名初中一学生保送到巴生中华独中去上课,一切费用由复兴运动特别筹捐的开办费中支付,为丹中的的成功复办,铺下了基础。

1986年1月3日,丹中正式在哥打峇鲁租赁的临时校舍复课开学,而寄读巴生中华独中的学生亦返丹中上初中二。鉴于临时校舍空间有限,不利校务发展,董事会于1986年4月购下位于柯拉娜马来语Kok Lanas近8英亩大的地段供建校用途,并于9月21日,成立以中华校友会会长陈子儒为首的建校委员会,来推动筹建新校园的工作。

吉兰丹州华裔人口当时只有大约6万人,因此筹建一座新校园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1987年5月1日,《南洋商报》主办“五一南洋行”,成功带动全国华社的支持,为丹中筹得20万元的建校基金。翌年4月,在《南洋商报》的再度配合下,东海岸三州华社联合在各州举办“十大歌星慈善义演”,为丹中筹获17万元建校经费。同年12月18日,为了表扬丹中“复办成功,使到华人文化的一座重要堡垒得以在东海岸维持下去”,林连玉基金委员会颁发了“第一届林连玉精神奖”予丹中。1990年3月,丹中再次举办“十大歌星义演”,义款突破58万元;同年9月,为配合校庆,丹中举办盛大联欢晚宴,成功筹获45万元充作新校舍设备费。是年10月25日,丹中复兴后第一届高中生毕业。1991年3月3日,丹中迁入柯拉娜新校园。

丹中复兴运动在马来西亚华教发展史上,或视为始于1973年的独立中学复兴运动的余波[68]:107,或视为演变成全国性运动的独中复兴运动一部分[69]:17-19。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如丹中般与改制中学共用校舍的诸独中,或另觅校地,或新建现代化校舍,在软、硬件方面做出很大的改善,改变了华社对独中往昔潦倒的印象。[69]:19相对于复兴前一度濒临倒闭的潦倒,丹中在复兴运动中建设起新校园后,也得以摆脱先前与改制中学共有校园时的困境,从而为复兴以后的发展奠下了重要的基础。

历任校长

更多信息 任期, 备注 ...

复兴后

更多信息 任期, 备注 ...

林连玉精神奖

林连玉精神奖为该国华教运动的最高荣誉。该校与该校人物先后曾4次得奖,皆与该校的复兴运动有重大关联。除该校为1988年首届林连玉精神奖得主外,其复兴后第一任校长郭彩兰物故后获荐追颁2000年第13届林连玉精神奖。[73]该校复兴运动时期,在生存和发展的时刻上曾发挥关键作用的苏天助,在2012年第25届时亦获追颁该奖。[74]该校复兴后第二任董事长陈子儒,除为复兴运动期间的主干人物外,也是该国边疆地区吉兰丹州一地华文教育的长期耕耘者,2015年第28届得授林连玉精神奖。[75]

校歌、运动会歌

校歌

马来半岛 兰州之东 绿椰飘飘丹江溶溶
巍楼高峙 是我华中 雨润桃李风动晨钟
养我正气 振我民风 一贯相传
五育并重 四维垂训 八德是从
陶冶瑚琏 栽培梁栋 为我国家造主人翁

中华三校的校歌相同。教师陈应时作词,教师周克嘉作曲。G大调。校歌歌词首段是描述该学校的地理环境,所谓兰州,是吉兰丹州的约称[76],丹江是指该州的主要河流吉兰丹河。在原版校歌中,歌词原为“危楼高峙”、“为我中华造主人翁”[19]:116

运动会歌

大会皇皇,多士跄跄!谁夺得锦标来,便博得万人奖。
健儿们!健儿们!彻始彻终,图精图强,
大家向上!向上!向上!
胜败虽在一时,关键却在平常,胜败虽在一时,关键却在平常。
举止堂堂,眉宇洋洋,得胜了虽可喜,败也决不颓丧,
健儿们!健儿们!有勇有德,知礼知方,
大家欢畅!欢畅!欢畅!
发扬尚武精神,增进民族健康,发扬尚武精神,增进民族健康。[77]

该校常年运动会会歌。降A大调。此歌可追溯至民国22年(1933年),是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会歌,全名《全国运动大会会歌》,写词者是当时中央政治学校的刘清徐,填曲者是赵元任[78][79]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谢志明主编; 丹中七十五周年钻禧校庆特刊编委会. 《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钻禧校庆特刊附吉兰丹华校史料辑:1918-1993》. 吉兰丹: 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 2001年 (中文(马来西亚)).
  2. 吕子肇整理. 〈丹中复兴25年路(1986-2010)〉. 《2010年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毕业特刊〈繁星〉》 (吉兰丹: 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 2010 (中文(马来西亚)).
  3. 甄供. 《凭着这颗心:东西海岸两所中华独中复兴运动》.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 董总、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族群研究中心联合出版. 2008年. ISBN 9789831691984 (中文(马来西亚)).
  4. 吴建成. 《吉蘭丹華教今昔》. 马来西亚吉兰丹州: 林连玉基金吉兰丹联委会出版. 2014年 (中文(马来西亚)).

注释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