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和理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和理非”是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简称,是香港民主派过去常用的术语,最早由民主党司徒华用于形容六四事件期间的北京学生与民众,后来成为泛民主派的核心价值[1]。此术语后来出现了若干变体,包括民主党刘慧卿提出的“和理非非”(同时包含“非粗口”)[1],以及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刘颕匡本土派提出的“和理优”(以“优雅”代替“非暴力”)等[2]2019年7月26日香港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集会中的机场集会的别名“和你飞”亦是“和理非”的粤语谐音[3][注 1]。此术语自雨伞革命后与采取带有暴力色彩的行动抗争的“勇武派”相对,并曾一度对立[4]

政党及组织关系

和理非民主派多数支持参加选举,可以说是议会派、或议会民主派,未成形时由司徒华李柱铭首先在1980年代参与立法局功能团体选举,90年代逐渐组成政党。

主要的和理非型政党包括80-00年代较活跃的汇点民主回归派政党)、民协前线、回归中期仍然活跃的由香港民主同盟演化成的民主党公民党工党及一些参与功能团体选举的温和民主派组织及个人。一些当时被视为激进人物如四五行动梁国雄古思尧等,在一些访问都自称支持非暴力或和理非。至于不同的本土派或较激进路线的政治组织,除了2016年旺角骚乱一事涉及武力外,都没有发动暴力,亦多主张和平抗争。

由年轻人主导的雨伞运动反送中运动的阶段,由于年轻人认为和理非民主派经历三十年无成(由1987高山大会争取88直选至2018共三十年),而且老牌政党的议会政治涉及议员及政党选举利益考量,对理想追求的纯洁性及牺牲性不足,因此在雨伞运动提出拆大台口号,基本上排斥老一辈的和理非政治人物。占中三子何俊仁成为与民主派会议及传统泛民组织对话的桥梁。而直到2016年立法会选举,多个雨伞运动前后冒起的政治人物及组织参选,基本上都不以和理非自称,但亦没有任何一个明确支持或采用暴力抗争路线。他们不定位为和理非,是政治宣传策略定位考虑。而2016/17年香港政府革除(DQ, Dis-qualify)立法会议员或参选人,都是以宣誓不当、不支持基本法等作为理由。没有指任何议员支持或参与暴力。

Remove ads

评论

陶杰陈咏燊等评论家认为,持有此观念的人过分理想主义,有着不切实际的理想,且有时会因追求平等大爱与和平运动而放弃社会正义,并称该等人为“左胶[5][6]。曾提出“和理非非”的刘慧卿则认为香港的主流民众属于“和理非”[7]

注释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