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员贝龙兴宫
台灣澎湖縣員貝嶼大廟,主祀哪吒三太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员贝龙兴宫(台湾话:Uân-puè Liông-hing-kiong),台湾澎湖县庙宇,白沙乡员贝屿公庙,镇海澳角头庙之一,主祀哪吒三太子。[1][2][3]:186-195法师流派属于“闾山雷令、吕山、法主、敕令”支派。[4]:60–62
沿革

员贝村位于员贝屿,为离岛型村里,位于澎湖县白沙岛东侧外海,与白沙岛岐头村东西相望。员贝屿在清代方志有不同古名,文献最早可追溯至康熙24年(1685年),杜臻所著《澎湖台湾纪略》收录员贝屿、员背屿和湾贝屿等名,康熙25年(1686年)蒋毓英主编的《台湾府志》则载员背屿。根据澎湖文史工作者许玉河考证,许多资料将“员贝”地名起源连结成“圆形的贝”,但以贝类生物而论,按照澎湖人的语言习惯,通常称作“壳仔(khak-á)”而非“贝(puè)”,进而认为“员背”应更近似地名缘由,取“鼋之背”之意,对应员贝屿上平缓高丘。[5][6]
员贝屿在清领时期虽有文字记载,但作为独立行政区颇为晚近;清领时期并入岐头社,隶属镇海澳管辖范围,根据员贝龙兴宫立庙为光绪朝,员贝约莫在清领时期晚期才渐成具有规模的聚落。[6]日治时期,明治29年(1896年)在白沙设立“顶山澳务署”,员贝始单独设“员贝乡”为一独立行政单位,明治42年(1909年) 改“大赤崁支厅”,下辖“员贝乡”,大正9年(1920年)改制后又称“白沙庄员贝(大字)”。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接收台湾[7]:46-49,员贝、岐头、小赤合并成白沙乡三民村,民国39年(1950年)实施“地方自治”,再度改成“白沙乡员贝村”,延续至今。[3]:186-195
员贝龙兴宫开基于光绪九年(1883年),奉哪吒三太子为主神,庙中所藏“德配昊天匾”,上款“光绪癸未年孟夏月旦”,下款“存念开基总董王妈凉”[8],落款年份即为光绪九年(1883年)可佐证建庙年份。员贝龙兴宫在日治时期并未有修建记载,根据庙中碑文所叙,龙兴宫在立庙八十余年后,在民国55年(1966年)集资号召重建。民国81年(1992年)重修,并再增建庙前凉亭一座,惟翻修工程品质不良,庙顶常有漏水、活动兴办受阻,又起重建声浪。员贝村民再度筹措重修资金,顺利于民国91年(2002年)五月动土兴建,历时三年奔波,民国93年(2004年)终告竣工,即为今貌,此次工程经费约新台币1200万元,另计庆典筹办费用,总计花费约新台币1800万元。[1][a]
Remove ads
风希怀葛匾
“风希怀葛匾”,上款“光绪甲申年二月下浣”,下款“澎湖分守岭南郑膺杰题”;郑膺杰籍贯广东清远,时任澎湖通判,任内于光绪十年(1884年)农历二月下旬敬献此匾予员贝龙兴宫,匾辞寓有“仰慕怀念葛天氏”之意。[9]光绪11年(1885年)新历3月29日,法国将领孤拔率军攻打澎湖,爆发“澎湖战役”,双方鏖战三日,3月31日清军不敌法军而弃守澎湖,通判郑膺杰逃出澎湖,嗣后被朝廷革职,判处发放黑龙江效力。[10]:187-196
图辑
-
远眺龙兴宫
-
闹热、分肉
-
庙名额
-
神明厅
-
太子爷像
-
风希怀葛匾
相关条目
- 员贝渔港
- 员贝国小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