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

香港女子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Remove ads

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英语:St. Francis' Canossian College,简称SFCC)是一所天主教英文女子资助中学,创校于1869年,亦是意大利嘉诺撒仁爱女修会香港开设的第二所学校。校舍自建校以来位于湾仔半山坚尼地道9至13号,刻画在外墙的四个守护天使是学校的标志,象征。小学部名为嘉诺撒圣方济各学校,建于坚尼地道校舍山坡下的圣佛兰士街,是少数附设直属中学并经统一派位收生的资助小学之一。学校多年来培育出不少社会知名人士,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成员学校之一,故被坊间称为香港教会主办的22间“传统名校”之一。[2][3][4][5]

事实速览 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 St. Francis' Canossian College, 地址 ...

圣方济各的学生统称为“Franciscan”,同时因为“St. Francis”的中文谐音和淳朴校风而有“蕃薯妹”之别称。

Remove ads

历史简介

Thumb
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

在1860年,嘉诺撒仁爱女修会的修女从家乡意大利远赴香港传教。当时修女们为照顾湾仔贫民区的失学儿童,在坚尼地道创办了圣方济各学校(St. Francis' School),亦即是现今的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修女们不但为低下阶层等提供免费教育,还在同一地方经营了一所医院和孤儿院。港督参观学校后,十分满意学校的教学,便将学校纳入政府资助学校,属香港最早期的补助学校之一。学校的行政管理至今依然归嘉诺撒仁爱修会所有。

学校曾于1941年因香港沦陷而停办,但修女们对办学的热情和决心并没有减退。二战过后,学校在1945年重开为圣心初中(Sacred Heart Junior School),在1953年才正名为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St. Francis' Canossian College)。由于居民对学位的需求不断增加,学校的两座新翼分别在1956和1958年落成,为适龄女童提供更多的学位。学校亦于1956年成立了香港的第一队香港红十字会青年团(Youth Unit One),其后逐渐普及于其他中学,成为香港其中一个最具规模的制服团体。[6]

在1962年,学校开设中六预科课程,自此提供小学至高中的全面教育。礼堂大楼在1985年落成,内设体育馆、图书馆和缝纫室等设施。

到了后期,坚尼地道只剩下中学部和小学部的校舍,其余的建筑物则用作嘉诺撒修院和明爱达言学校(前嘉诺撒达言学校)的校舍。由于校舍曾多次受山体滑坡损毁以及需要配合小学部推行全日制课程,在2000年代初开始计划重建及扩建校舍。在2007年,明爱达言学校的校舍改建成小学部的新校舍,位于中学部下面的圣佛兰士街,整个小学部改建及扩建工程在2010年完成。中学部的校舍从2011年开始重建,在2018年全面落成启用。中学部和小学部的校舍覆盖圣佛兰士街以上及坚尼地道以下的山坡,共占地约9,517平方米。 [7] [8]

Thumb
创校时的校舍
Thumb
1870年的校舍
Thumb
1958年的校舍
Thumb
1985-2011年的校舍
Remove ads

大事年表

十九世纪

  • 1869年:5月7日创校。嘉诺撒仁爱女修会应天主教区要求,在湾仔进教围一带办学并接管已停办的香港第一所天主教医院-圣方济各医院。[9]
  • 1870年:获政府拨地兴建学校,医院和孤儿院。当时学校设有中文部,英文部和葡文部。
  • 1876年:第一届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
  • 1881年:学校被政府定为补助学校,是现存的补助学校中第一所加入的女子学校。

二十世纪

  • 1920年-1940年:学校设有幼稚园、小学和初中,共500多名学生。中学部是英文女子学校,命为圣方济各学校(St. Francis' School)。小学部则名为圣婴学校(Holy Infant School),设有中文部及英文部,主要招收女生,但十岁以下的男生亦会录取。男生在小学毕业后会升读其他男子中学,当中包括圣若瑟书院香港华仁书院
  • 1945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开,并命名为圣心初中(Sacred Heart Junior School)。
  • 1956年:港督葛量洪爵士访校。
  • 195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St. Francis' Canossian College),一直沿用至今。
  • 1956年:第一期学校大楼(小学部主楼)落成。同年成立了香港红十字会青年团第一团(Cadet Unit One,即现时的Youth Unit One)。[6]
  • 1958年:第二期学校大楼(行政楼)落成。第一届中五学生毕业。[10]
  • 1960年:旧生会成立。白英奇主教访校。圣方济各医院(St. Francis' Hospital)迁至旧山顶道,学校因而继续扩建。
  • 1962年:首年开办中六预科课程。
  • 1963年:第三期学校大楼(中学部主楼)落成。第一届预科学生获香港大学录取。
  • 1970年:为建造礼堂大楼筹款。
  • 1975年:学生会成立。
  • 1985年:礼堂大楼启用。
  • 1985年:家长教师会成立。
  • 1994年:庆祝125周年校庆,主题是“The World needs our Care”。[11]
  • 1998年:有盖操场改建成多用途场地。
Remove ads

二十一世纪

  • 2000年:在8月24日受沙泥倾泻影响,校舍多处地方受到损毁,因而延至9月中才开学。[12]
  • 2002年:在初中年级引入专题研习。
  • 2004年:庆祝135周年校庆,主题是“Our Dream is still Alive”。
  • 2009年:庆祝140周年校庆,主题是“Magdalene's Dream in Motion”。
  • 2010年:小学部的校舍扩建及改建工程完成,于9月正式迁入。中学部就重建坚尼地道校舍在湾仔区内进行咨询,附近的豪宅业主曾对校舍设计有微言,担心影响楼价。[13]
  • 2011年:小学部为新校舍落成举办开放日,当时的教育局局长孙明扬为开幕典礼任主礼嘉宾。
  • 2012年:举行第一届水运会。开展重建中学部校舍的筹款计划“Bring Back Our Angels”,当中包括步行筹款。
  • 2013年:在香港演艺学院举办了校舍重建筹款晚会“Bring Back Our Angels Variety Show”。[14]邀得校友林郑月娥担任主礼嘉宾以及为三位校友女儿之父的胡枫表演助兴。
Remove ads

历任校长[15]

更多信息 任期, 中文姓名 ...
Remove ads

学校资料

校监和校长

  • 校监:罗婉明修女(Sr. Agnes Law)
  • 校长:罗勤忠先生(Mr. Kenneth Law)
  • 副校长: 李诗颕老师(Miss Rebecca Lee)

校训

Veritas in Charitate

  • 英文:“Live by the Truth in Love”
  • 中文:“力行仁爱 实践真理”

办学宗旨

  • 致力提升学生在智育、群育、德育及灵性上之发展。
  • 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并鼓励及帮助学生发挥天赋潜能,为面对21世纪的挑战作好准备。

收生

  • 中一学生大部分来自直属小学,每届大约80%的小六毕业生升上直属中学,包括第一及第二组别的学生(旧制五个组别的年代是第一到第三组别的学生)。其余在教育局实施的中学学位分配办法中招收,学生大多是第一组别,属于全港成绩最好的头三分之一的学生。

班别架构

  • 中一至中六各设四班(A、B、C、D)。

校舍

  • 除一般学校设备外,全校课室、特别室及礼堂皆装置空调、电视、投影机、录影机、电脑网络及荧幕等设施;又设有电脑室4间、多媒体教学中心及语言自习中心;图书馆、实验室及缝纫室亦配备电脑设施。

校服

Thumb
旧式校服,摄于1950年代或以前

圣方济各的冬季和夏季校服与两间姊妹校圣心圣玛利均是同一款式,不同的只在于颜色和校徽。

学校对校服和外表仪容的要求非常严格,不时会突击检查学生校裙是否合符标准,老师也会经常提醒同学不要“标奇立异”。

2000年代,学校推出了校徽的胸针各印有“SFCC”的冷外套供学生选购。

夏季校服

白色短䄂连身百折裙,而校裙必需过膝头并配上蓝色领带和腰带,需穿上白色底裙,不可以用运动裤代替,白色的短袜和黑色皮鞋。可穿著深蓝色、黑色或白色的外套。胸针会扣在领带上。

冬季校服

深蓝色的背心绒布连身百折裙,配白色恤衫、蓝色的领带和腰带,深蓝色的短袜和黑色皮鞋。可穿著深蓝色或黑色的外套和校褛。胸针会扣在连身裙或外套上。

运动服

所属学社的代表色短袖运动衣(绿/黄/蓝/红)配深蓝色的运动短裤,冬季的体育堂必须把深蓝色短袜换上白色的运动袜。而运动衣在多年前是穿印着深蓝字SFCC的白色长袖和短袖卫衣,后来为了省钱方便就用社衣代替。

校呔

中一至中四级的学生配戴纯色的蔚蓝色 )窄领带。中五和中六级的学生则配戴印有校徽花纹的蔚蓝色 )花纹窄领带,俗称“花呔”。

发型

长头发的必须用黑色或蓝色的辫子束起,染发是严禁的。

学生活动架构

学生组织

  • 升学及就业辅导组(Career's Guidance Team)
  • 公民教育组(Civic Education Team)
  • 辅导组(Counselling Team)
  • 训导组(Discipline Team)
  • 资讯科技组(I.T. Team)
  • 宗教组(Religious Team)
  • 健康及性教育组(Sex and Health Education Team)
  • 学生会(SA,Student Association)
  • 学生图书馆管理员组(SLU,Student Librarian Union)

课外活动

设有4社、20个学会及兴趣小组,主要分为5大类:包括校队、宗教小组、服务及纪律团体、兴趣小组及学术小组,并由学生会负责统筹工作。

更多信息 校队, 服务及制服团体 ...

四社

每名学生和老师于入学时,均会随机地被编入其中一个学社。四社每年会在各项社际比赛争胜,获最高总分的学社会成为年度学社(House of the Year)。

  • St. Gabriel House(仁社)
    代表颜色:红色
  • St. Nicolaus House(爱社)
    代表颜色:蓝色
  • St. Patrick House(忠社)
    代表颜色:绿色
  • St. Valentina House(信社)
    代表颜色:黄色

出版刊物

  • Bloom(蕾报)

直属小学

嘉诺撒圣方济各学校(St. Francis' Canossian School,简称SFCS)是一所全日制女子资助小学,经教育局的小一入学统筹办法收生。学校提供小一至小六的课程,除英文科以外所有科目用中文授课。在2008-2009学年以前,学校提供半日制课程,一﹑三﹑五年级为下午班,二﹑四﹑六年级为上午班。
校舍在2008年起由坚尼地道搬迁至中学校舍下的圣佛兰士街42 - 44号,直到2010年完成迁校及扩建工程,占地约4,762平方米。现址自嘉诺撒仁爱女修会在1869年接管后曾用作多项教育服务,包括在1959年为失明儿童所设立的嘉诺撒启明学校﹑在1974年为聋哑儿童所设立的嘉诺撒达言学校等,也曾在1987年把校舍租予明爱设立为弱智儿童办学的明爱乐勤学校,租约在2007年期满。

著名/杰出校友(以英文姓名排序)

关于此列表的英文姓名排序,详见英文版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政商界

教育界

体育界

文化及演艺界

社福界别

  • 陈秀娴:前香港明爱社会工作服务部部长(1954年小六;1959年中五)[29]

外部链接

姊妹学校

参考文献

参阅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