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四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四相,又称四想,汉传佛教中,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这四种对于我的错误见解、思想与执著,是我执的一种,源自于鸠摩罗什译《金刚经》。
概论
四相,出自《金刚经》。在《金刚经》中,分为四见,四相与四执。
- 我见(梵语:ātma-dṛṣṭi,我见):即我见,认为我(ātman)存在的见解,也可以解释为主张梵我存在的见解。
- 人见(梵语:pudgala-dṛṣṭi,补特伽罗见):认为补特伽罗存在的见解。
- 众生见(梵语:sattva-dṛṣṭi,有情见):认为有情存在的见解。
- 寿者见(梵语:jīva-dṛṣṭi,命者见):认为存在命我的见解。
四相,对照于玄奘译《金刚经》以及梵文本,相,应解释为想(梵语:saṃjñā),不解释为相(梵语:nimitta)。四相为:
四执(或称四著)是执取(梵语:grāha),捕捉的意思。四执为:
- 着我(梵语:ātma-grāha,我执),即我执。
- 着人(梵语:pudgala-grāha,补特伽罗等执)
- 著众生(梵语:sattva-grāha,有情执)
- 著寿者(梵语:jīva-grāha,命者执)
四相,主要出自于鸠摩罗什译《金刚经》[1]。今存梵文本,与菩提流支译本[2],达磨芨多译本,为三相,分别为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之后将这三相,总结为我相(ātma-saṃjñā)。
鸠摩罗什译本,真谛译本与义净译本,为四相。而玄奘译本为八相,增列出士夫想,意生相,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3]。
Remove ads
解说
佛学大辞典解释:
我相: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也。
人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异于余道也。
众生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也。
寿者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
(详情请参考《金刚经》)
注释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