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四邑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四邑方言或称冈州方言,即粤语支四邑片或称冈州片,主要分布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珠海市斗门区、金湾区、中山市古镇镇以及海外四邑人聚居社区。四邑方言各分支有一定差异,大部分能够互相通话。四邑方言使用人口约在390万以上。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8月23日) |
特征
四邑话是富有特色的方言,作为粤语的一支,和被视为粤语标准语的广州话差异相当大,大多数的广州话使用者(除非曾经学习过)通常只能听懂两到三成四邑话;四邑话内部包括不少方言,不同方言间虽有口语差异,但大多数都能互相通话。
- 荷塘话与其他大部分方言精组与知照组不混,精组读为t、tʰ、ɬ,知照组则读为ts、tsʰ、s(荷塘话读为舌叶音t∫、t∫ʰ、∫)。江门、新会与恩平则是精组与知照组多数不分,混读为ts、tsʰ、s
- 端母新会、恩平、斗门今读[t]声母;台山、开平、鹤山读零声母
- 定母平声和透母字今读[h]声母
- 定母仄声今读[t]声母或零声母
- 精组除心、邪母字以外,台山、开平、鹤山、斗门今读[t、tʰ]声母
- 心、邪母字台山、开平、鹤山今多读清齿龈边擦音[ɬ]
- 日母及个别影母字与疑母字三四等字混读为[ŋ]声母
- 开平、鹤山帮组字有擦音化现象,帮母字今读为[v]声母;滂母字今读为[h]声母;并母平声今读为[h]声母,仄声今读[h]声母或[v]声母;开平并母平声及滂母字仍保留读送气塞音[pʰ]声母
- 少数溪母字今读[kʰ]声母
- 介音比广州话丰富,韵头具有介音特质
- 各地普遍无撮口韵[y],仅江门、鹤山有
- 广州话的[oe]韵,仅江门、鹤山有
- 荷塘话和其他方言的差异较大
- 荷塘话透母读作[tʰ],端母绝大多数字读[l]。口语经常用到的定母平声字读作[t],不常用的平声字读作[tʰ][1]。定母去声字读作[t]。
- 荷塘话有舌叶音(来自知照组字),其他大部分方言无。
Remove ads
|
|
|
|
|
|
|
|
|
|
|
分布
四邑方言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潭江流域及西江干流以西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新会(除大鳌)、江门、台山(除赤溪半岛)、开平(除大沙、马岗、龙胜)、恩平、鹤山(除古劳、双合)、斗门、珠海三灶、南水、平沙等镇及中山古镇等地区。统计下来四邑方言的分布总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而根据《广东省政区图册》(2010年)的统计数据,四邑方言人口分布在台山的有95万、新会71万、江门61万、恩平50万、开平56万、斗门32万、珠海13万、鹤山10万、中山7万,总计约390万左右。
四邑方言通行地域的四极为:
- 极北:鹤山的龙口
- 极东:珠海的红旗
- 极南:台山的下川
- 极西:恩平的那吉
区划
Remove ads
谱系
- 四邑话[4][5][6][7]
- 鹤山大片
- 沙龙小片(鹤山上坊话)
- 沙坪话
- 龙口话
- 桃园话
- 棠瑶小片(鹤山下坊话)
- 雅瑶话
- 陈山话
- 虎岭话
- 蓢底话
- 横江话
- 棠下话
- 沙富话
- 三堡话
- 大林话
- 迳口话
- 桐井话
- 罗江话
- 石头话
- 五洞话
- 雅瑶话
- 沙龙小片(鹤山上坊话)
- 会恩斗大片
- 会斗小片(新会话、斗门话)
- 会城话
- 江门话
- 斗门话
- 马兰话(茂名电白)
- 恩台小片(恩平话、台南话)
- 恩中话
- 恩城话
- 平石话
- 恩南话
- 横陂话
- 那扶话
- 汶村话
- 海晏话
- 广海话
- 恩中话
- 会斗小片(新会话、斗门话)
- 河村大片
- 〇〇方言
- 司前话
- 水口话
- 〇〇方言
- 址山话
- 宅梧话
- 〇〇方言
- 台开江大片(潭江本地话核心区)
- 江门北岸小片
- 水南话
- 白石话
- 篁庄话
- 丹灶话
- 新昌话
- 石滘话
- 篁边话
- 周郡话
- 江门东岸小片
- 潮连话
- 潮连富冈音(上边话)
- 潮连塘边音
- 潮连豸冈音(下边话)
- 荷塘话
- 荷塘白藤音(上边话)
- 荷塘塔冈音
- 荷塘篁湾音(下边话)
- 礼乐话
- 潮连话
- 台山小片(台山话)
- 台中音
- 台城话
- 三埠话
- 台东南音
- 冲蒌话
- 斗山话
- 端芬话
- 都斛话
- 台西音
- 白沙话
- 大江-水步音
- 大江话
- 水步话
- 台中音
- 开平小片(开平话)
- 长沙话
- 月山话
- 苍城话
- 会西南小片
- 罗双
- 双水话
- 罗坑话
- 崖門话
- 罗双
- 江门南岸小片
- 滘北话
- 外海话
- 麻园话
- 江门西岸小片
- 江郊
- 白沙话
- 紫坭话
- 紫莱话
- 贯溪话
- 木蓢话
- 里村话
- 滘头话
- 奇榜话
- 杜阮话
- 平岭话
- 江郊
- 江门东西岸过渡方言
- 石山话
- 耙涌话
- 江门北岸小片
- 鹤山大片
Remove ads
音韵
Remove ads
四邑方言各地的韵母。
Remove ads
Remove ads
语法
- 周遍性的否定:四邑话有一种句子很特别,当“一句”做“听”的宾语时,且表周遍性的否定时,其语序是:动词十毋(否定词)十趋向动词“见”十句,说成“我都听毋见句”,意思是“我一句也听不见”,例如:我都听唔见句。
- 比较句的否定:四邑话以“否定词+够+比较对象+形容词”、“形容词+否定词+过+比较对象”较为通用,与普通话的语序相同。
- 动词+宾语+数量补语:四邑话受普通话影响,通常只用“动词+宾语+数量补语”的形式。
- 动词+可能补语+宾语:台山、开平以“动+可能补语+宾”的语序占据主导地位,与普通话一致,新会、恩平也用“动+宾+可能补语”的语序,表明这两地后期接受了广州话的语序。
- 畀过句:四邑话没有广州话“过+指人宾语”的语序,只说“动词十指物宾语+指人宾语”语序。例如:畀尐钱渠。
- 名词:四邑方言中名词表示动物性别的方式和普通话是不一样的,表示动物性别的形容词被置于动物名之前,这与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例如:牛牯、狗牯、鸡乸。此外,四邑方言中名词的词头词尾有如下几种形式:
- “阿”常常作为名词的前缀,作为亲戚称谓词头,四邑话用“阿”比广州话活跃。例如:阿伯(伯父)、阿姆(伯娘)、阿白(曾祖母)。
- “老”的用法主要有四种,一用于排行,如:老大、老二;一用于名词性语素前,如:老妈子、老表;一用于姓氏前,含有尊敬意。例如:老陈、老邓。一用于行业称谓,例如:老板。
- “公”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一作为男性词尾,已不多见,处于消退过程中。一用于雄性动物之后,如:鸡公(公鸡)、鹅公(公鹅)。一用于某些肢体名称后,如:手公(拇指)、脚公(脚趾头)。
- “牯”也是作为表示性别的词尾,只能用于表示动物性别,不能用于人,如:牛牯(公牛)、狗牯(公狗)。
- “佬”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一作为成年男子词尾,多用于与职业相关的名称,偶含不敬意,如:耕田佬、泥水佬。一作为男子特征词尾,如:驼背佬、光头佬。一指来自某地的男子,带有贬义,如:鬼佬、北佬。
- “婆”,与“佬”相对,但含义更广,可表示雌性动物(包括禽类和兽类),亦可以指成年女性,有轻蔑义。例如:煮饭婆,番鬼婆,鸡婆(母鸡)。
- “乸”,也是表示雌性动物词尾,偶尔可用于人,但带有贬义。例如:牛乸(母牛)、婆乸、狗乸仔(狗崽)。
- “仔”,其位于名词后,泛指男性,亦可指人的特征,类似普通话中的“子”、“儿”。例如:打工仔、烂仔(流氓)、刀仔(刀儿)、耳仔(耳朵)、薯仔(马铃薯)。
- “头”,本义为“头脑”,引申为“细长物体的一端”,如:线头、脚头、刀头。有指物词尾,如:尔头(里面)、眉头(额头),有指人词尾,带有某种感情色彩,如:死人头(骂人话)。又用作地名词尾,使之专名化。
- 代词:
- 1、人称代词:四邑方言的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第一人称为我;第二人称为你;第三人称为渠。复数不像广州话在单数形式加词尾“等/地(tei)”来表示复数,四邑话的复数多数采用音节内部的语音屈折形式。有的是用韵母、韵尾的屈折,中平调的单数变为带k尾的低调入声,其中第二、第三人称主要元音变为a(带i介音);有的通过声调变化表示;有的像晋语用韵母屈折,又用声调变化表示。
- 四邑话人称代词的领属形式与普通话不同,用代词+个(音ko33或ka33、kai33)来表示普通话的“的”。
- 四邑话无广州话代词词尾“哋”,台山、开平、恩平采用另一个词尾“人niak5”来表示普通话的“人家”,台山话“人niak5”的niak5,有时还可单用,此用法在粤语中是比较特别。而新会话并无以上两点说法,多用“人家”或“人诶”作泛称。
- 2、指示代词:四邑话的指示代词有近指、远指两种方式。近指用“该”或“个”,远指用“恁”。“个”相当于普通话的“这”,“恁”相当于普通话的“那”。对于表示动作方式的指示代词,四邑话则使用“该样”或“个样”、“恁样”,这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样”、“那样”。除斗门外,大多分远、近指。如新会某方言该边(这边)读做kʰut̚21 pin22。以下是各地读法。
- 3、时间代词:四邑话在指代时间时,采用“指代词十时间名词”的方式构成指代短语,其中时间名词多读变调。
- 4、疑问代词:
- 动词:四邑话拥有极其丰富的动词,其表意深刻且鲜明。例:“扻”→指掌掴、“搴”→指揭开。四邑话并不需要改变动词本身以表达时态的不同,而只需要加一些缀词即可。例:“渠去过哪尐地方?”。此外,四邑话的动词使用方法有些会异于普通话。例如:重叠式动词“VV下”结构(望望下、来来下);而“V埋V埋”式则如“储埋储埋”等表示不断反复的动作,保存了早期粤语的重叠形式。
- 形容词:四邑话形容词会用变调形式来加强或减弱语义的程度。例:咸35咸22(很咸)、“咸22咸35”(有点咸)。四邑话形容词的形式,下面进行部分列举。(C代表形容词)
- AC式:乌黑个头发;CCV式:慢慢行;ACC式:黑墨墨
- AB-AABB:狼忙-狼狼忙忙;AB-ABAB:戆居戆居
- ABAB这一特点与闽语有密切的关系,这种重叠式是闽语的底层,是早期福建移民带来的语言现象。
- 语气词:四邑话中有丰富的语气助词来加强语句的表现力度,更简单直接地表达不同的语气。下面列举四邑话的语气词:
- “啰”是一个陈述语气词,它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啰”主要用来舒缓语气,使语句更加委婉,不含说服压迫之感。例如:落水收衫啰!
- “喇”是一个陈述语气词,它可以用于肯定句,表示一种对事实相当肯定的语气。例如:渠两个结婚好久喇。
- “啵”是一个肯定语气词,其位于句末。例如:你几𠵼啵。(你真聪明。)
- “个”是一个加强肯定语气词,其位于句末。例如:你实得个。(你一定行。)
- “呢”是一个指示、提醒语气词,其位于句头。例如:呢,畀你。
- “嗻嘛”是一个复合语气词,嗻在此读[tsi],其位于句末,带有轻视,凸显否定意味。例如:啱啱学识嗻嘛,好𠵼么?(刚刚学会而已,很了不起吗?)
- “咋”是一个强调数量少的辩驳语气词,多用于反问句。例如:该次来三个人咋?(这次来三个人这么少?)
- “么”是一个有疑而问的疑问语气词,有时也用于反诘。例如:渠妈妈还未知么?(他妈妈还没有知道?)
- “估啊”是一个表示揣度的语气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吧?”。例如:毋系估啊?(不是吧?)
- 体貌助词:
- 完成体、回复体:表示完成体的助词广州话用“咗”[tso35],其正字为“著”,四邑话知组保留端组的读法,舌尖塞音多己丢失声母,将著读成零声母e33或a33。例如:我啱啱冲着凉(我刚刚洗了澡)等我冲着凉至吃饭喇(让我洗个澡再吃饭吧。)
- 进行体、持续体: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助词和表示某种状态、动作较长时间地保持着,强调状态的延续一同用“紧”表示。例如:我吃紧饭。(我正在吃饭。) 我整紧网页。(我做了网页。)
- 稳定体:强调动作、状态的稳定,用“梗”表示。例如:渠坐梗向址。(他坐稳在那里。)
- 开始体:表示动作、性状已经开始,强调动作、性状出现后带来的结果。用“起上来”表示。例如:衰起上来到处撞板。(倒霉起来处处碰钉子。)
- 始续体:强调动作、性状开始后一直延续,没有中断。始续体与开始体有语义关联,但侧重点不同。四邑话用“紧”表示。例如:我一向都向该做紧喇。(我一向都在这里工作的呀。)
- 遭遇体:粤语的遭遇体采用助词“亲”表示,指动作招致某种消极的结果或影响,但四邑话的遭遇体尚未发展成熟,用“住”或“紧”代替。例如:撞住哪啊?;撞紧边址啊?(撞著哪儿了?)
- 消减体:是四邑话的特殊体貌,广州话没有,其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动作造成消减的结果或时间消逝”。例如:我毋见减只牛。(我头牛不见了。)
- 副词
- 时间副词:四邑话表示时间的副词,不少在词形和用法上跟广州话都有明显的差别,如下:
- “还”:相当于广州话的“仲”。例如:还未得。(仲未得。)
- “先”、“至”:相当于广州话的“先至”。例如:先/至得该几文。(才这几块。) “先”、“至”并不是“先至”的省略,而是“先至”的前身。是四邑话保留粤语早期的层次。
- “返去”:此词为开平话独有,相当于广州话的“一日”,带有责怪语气。例如:返去都系你毋好!(老是因为你不好!)
- “一向”、“即了”、“一气”:相当于广州话的“不溜”。
- “啱爽”:此词为台山话独有,相当于广州话的“啱先”、“啱啱”。
- 程度副词:四邑话较有特色的程度副词如下:
- “真家伙”:相当于广州话的“认真”,表程度,例如:该件衫先十文,真家伙平。(这件衣服才十块,真便宜。)
- “点尖”:开平话独有一个表示“相当、非常”的程度副词。例如:你该次去斿,爽毋爽啊?点尖爽!(你这次去玩,开心吗?非常开心!)
- “传…传”:台山话、开平话有个起关联作用的程度副词“传…传”,连接两个谓语成分,相当于“越…越”,“传”读[tson31]。例如:渠传恁传激气。(他越想越生气。)
- “最”:表程度最高的副词,广州话既可以用“至”,又可以用“最”,但口语多用“至”,四邑话一般只用“最”,不用“至”。
- 范围副词
- “一下”:恩平话有个表示范围的副词“一下”,相当于广州话的“一起、一齐”。
- “得啊”:台山话有个表示量少或范围小的副词,相当于广州话的“净系”。例如:得啊菜,尐肉都无。(只有青菜,一点儿肉都没有。)
- 语气副词
- “正式”:相当于广州话的“正一”、“直成”。
- “整物”:是个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相当于广州话的“做咩?”。
- “未知”、“毋信”:意思是“难道”,相当于广州话的“唔通”,表示提议的语气,也可用来反诘。例如:未知/毋信你毋明白?(难道你不明白?)
- 情态副词
- “一条子气”:相当于广州话的“一气”,形容做事中间没有中断。
- “乱子(是)估”:是台山话、恩平话用来形容不慎重、口无遮拦的情态副词,相当于广州话的“乱咁”。
- “行特”、“情特”、“显特”:相当于广州话的“特登”、“专登”。
- 介词
- 关于地点:“向”,相当于广州话的“系”。例如:你向哪?(你在哪?)
- 关于方式:“讨”,相当于广州话的“攞”。例如:讨个袋入落去。(拿个袋子放进去。)
- 关于动作对象:“问”、“喊”,相当于广州话的“同”。例如:你本书问/喊阿谁借架?(你这本书是向谁借的?)
- 关于被动:“畀”,相当于普通话的“被”。例如:渠畀人呃减五千文。(他被人骗了五千块。)
- 连词
- “还系”:相当于广州话的“定”、“定系”。例如:去新会还系去台山?(去新会还是去台山?)
- “一下…一下”:相当于广州话的“抑或…抑或”。
- “为”、“为了”:相当于广州话的“为咗”。
- “X毋”反复问句:新会、恩平话有一种格式用“形容词+毋”构成反复问句,句末以否定词结尾。如:来闻下朵花香毋?(来闻一下这朵花香不香?)这种格式广州话没有,是闽语的语法底层,它保留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因为古汉语“无”类否定副词可以用于句末构成反复问句,既表否定,又兼带上疑问语气。闽南话就使用这种的语序。
- 存现句:四邑各地存现句的语序与广州话相同,但表达方式及句子成分的功能皆有所差别,如:有只猫坐(阿)向张凳址。(有只猫坐系凳度。)四邑话必须用量词“张”来体现地点的有定性,或直接附加地点指示代词(恁、该),广州话只需用“地点名词十度”即可体现这种有定性;台山、开平话还需使用体貌助词“阿”(相当于广州话的“住”)来表示状态的延续,而广州话一般则无须加体貌助词,因为广州话“系/向度”具有表达动作进行或持续的功能。另外,也可用消减体来表示现象的消失,这种句子也属存现句。
- 兼语句:四邑话没有广州话使用带“畀”的兼语句,例如:讲我听。(话畀我知。)
- 否定句:表示动作的客观否定,广州话用“有+动词”的格式,如“我无去”(我没去),而“我还没去”(持续至现在),则说成“我未去”。四邑话的表达与广州话有所不同,例如:“我朆/未去。”至于“他还没去”四邑通常说“渠还未去”,即是说,四邑话一个“未”涵盖了广州话“无”和“未”的语法功能。
历史
根据考古发掘,四邑地区最晚在三,四千年前已经有人类聚居,当时中原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商朝、周朝,四邑地区分属南海郡和合浦郡管治,楚人陆续移居本地区.今天,四邑话中还能找到和其他方言的相似或相同之处;以恩平话为例,把门槛称为门等(音muan 22 tang55),是个福州话词𢑥,把蜗牛称为蜒蚰(音jin 22 jiu 21),今天浙江丽水吴语也是把蜗牛称为蜒蚰.
四邑话的核心是潭江本地话,这是广东省潭江流域一系列内部一致的方言点的统称,主要分布于潭江流域。四邑地区距离广州并不远,却是粤语系统中跟广州话差异最大的一种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与西江在水路上并不相通。潭江本地话以粤语为主体,并受到客家话语影响和融洽的一类独特的语言,是一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或方言特征的方言。当地多数民众由江西迁入南粤,经过珠玑巷、南雄县城,然后顺北江而下,陆续迁入珠江三角洲。中原移民继续转徙到潭江流域各地。这部分人被当地人称作“客家人”,其言语称作“客家话”,中原汉人进入后,与土著杂居,带来中原文化,从不同地域移居的后代逐渐互相融合,语言也彼此吸收、融合各自民族语言因素。他们很早就出国谋生,并与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本地话中夹杂着大量外来语,加上几十年推广普通话,又参杂了北方语言。因而方言呈现出多元性,既有南迁的中原遗风,也有粤方言区的语言、声调,又有中西语言的并蓄兼容。由于其隐含多种方言的成分如粤语、北京话、客家话、赣语、闽语,带有混合方言的性质,所以与广州话又有很大的不同。潭江本地话核心区:台山台城话、台山大江话、、台山斗山话、开平三埠话、江门水南话、江门篁庄话、江门丹灶话、江门潮连话、江门荷塘话、江门礼乐话、新会牛湾话。潭江本地话的方言具有共同的底层数量特征,如元音、辅音和声调等,在语音学上有着相似之处。这些特征表明它们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语言。[8]
四邑话还具有和其他方言一致的方面,反映了他相对古老的来源,比如:
- 与壮族语言:以恩平话为例,把蜘蛛称为挂蟧(音kha 22lou 215),和今天广西邕宁壮语说法非常接近。
- 与浙江丽水吴语:恩平话把蜗牛叫做蜒(音jin 22) 蚰(音jiu 215),今天丽水吴语还是把蜗牛称为蜒蚰。
备注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