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晋语

汉藏语族的语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晋语
Remove ads

晋语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语言。由于部分晋语方言和其他官话互通度[3],因而传统上被认定是官话一支。然而近年来随着调查的深入,晋语,尤其是吕梁片、并州片,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汉语族下“独立语言”。如果以不划入官话为前提,若视汉语为语言,则晋语为其一级方言,下分数支二级方言。若视汉语为“汉语族”,视晋语为独立语言者,则晋语下有数支晋语方言。晋语的地位跟官话粤语吴语闽语湘语客语赣语等相同,可被归为独立语言或汉语下的一级方言。[4]

事实速览 晋语, 发音 ...

晋语也是声调语言,这点跟汉语下的一众语言相同。

截止1996年,晋语的使用者约为4500万左右(不含汾河片),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22名,在汉语中影响力仅次于官话吴语粤语闽南语[5][6]至2007年,晋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增至6305万人,仍为世界100大语言之一。[1]

晋语是山西、陕北、河套等地区的主要语言,现代晋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山西省内蒙古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北部等地区,以太原话为代表方言。晋语的命名来自于“山西省”,又被部分中国学者称为晋方言

最早提出将晋语自官话中划分出来者,为语言学家李荣,他所依据的标准是“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不过,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提出异议。[7]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里首次列入晋语,2007年的国际认证 ISO 639-3 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把晋语列入,语言代码为:ISO 639-3 cjy 。

Remove ads

历史形成

晋语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汉代,扬雄《方言》中所述的“之西北方言”。现代晋语继承了大量上古秦晋语的词汇[8]

汉语方言学学者乔全生认为,晋语是中古汉语西北方音的直系后嗣[9],在夏汉词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中,可以看出很多痕迹都与晋语都有切合。

分立争议

由于部分晋语和其他官话沟通度高,传统上一直被学界认定属于官话[3]。1980年代以后,有晋语区的语言学家依据晋语之语音特点,提出晋语从官话独立,但尚有争议。

分立派

  1. 1985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
  2. 1986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
  3. 1999___《现代晋语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4. 1997张振兴“重读‘中国语言地图集’”《方言》
  5. 2003乔全生“晋语与官话异步发展”
  6. 2008___《晋方言语音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反分立派

  1. 1998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2. 1998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北京:语文研究

入声性质的讨论

  1. 晋语保留入声大多有明显的喉塞音韵尾,并未弱化。
  2. 晋语入声韵类分合关系不同,多两分。
  3. 晋语入声调类分合关系也不同,有41方言点入声分阴阳。
  4. 晋语无[-k]韵尾。
  5. 晋语通摄合口一等合口三等入声字今读音有别。

地域

Thumb
晋语标准分区图

分布

使用现代晋语的地区:

  1. 山西省绝大部分地区。
  2.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3. 河北河南陕西三省邻接上述二地的地区。

包含在这个地区的城市有山西省大部分城市太原大同广灵县除外)、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长治晋城等,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以及河北张家口邯郸县区、河南济源新乡(部分县区)、焦作县区、安阳(部分县区),陕西榆林延安等地。

临汾市区、运城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汾河片是否归属于晋语,目前存在争议。

晋语的使用人口总计约有6305万人(2007年,不包含汾河片)。

分片

晋语可进而分为下面八支:

  1. 并州片并州方言):分布在山西中部,包括太原晋中以及吕梁东部平川地区。
  2. 吕梁片吕梁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吕梁山区与陕西北部黄河沿岸部分地区,包括吕梁市西部、临汾市西北部五县、榆林市东南部等地区。其中又可分为以北部兴县岚县为主的兴岚小片,以中部地区中阳柳林方山临县离石为主的离石小片和以南部以隰县石楼交口为主的隰州片小区。
  3. 上党片上党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地区,分为以长治为代表的长治小片和以晋城为代表的晋城小片[10]
  4. 五台片忻州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包括忻州神木等市。
  5. 邯新片邯郸-新乡方言):分布在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包括邯郸焦作济源安阳等。
  6. 大包片大同-包头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省西部与内蒙古西部和陕西北部,包括大同包头鄂尔多斯榆林等市。
  7. 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包括张家口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市。
  8. 志延片陕西省志丹-延川方言),包括延安等市。

另有汾河片是否属于晋语,目前存在争议:分布在山西省南部,包括临汾运城及河西的韩城合阳宜川

北京延庆话是否属于晋语张呼片,目前也存在争议:因该方言为晋语至北京官话的过渡,也有将该方言划归北京官话的呼声。

Remove ads

语音

声母

晋语的尖团音演变状况在各个地区很不一样。大致说来,东南部分地区区分尖团,中部(如平遥)能够区分一部分尖团音,北部(如河套)完全不能区分尖团音。整个晋语的尖团音现状堪称汉语尖团音发展过程的博物馆,清晰地见证了尖音与团音的各个发展时期。

晋语的全浊声母清化后的演化方式,按地区大致分五种:

  1. 平仄都不送气:分布于并州片(除太原市区及太原以北以东)。
  2. 平仄都送气:分布于吕梁片南部(隰州小片)、汾河片、志延片。
  3. 平声与入声送气,上声与去声不送气:分布于吕梁片北部、五台片部分地区。这是第2种方式与第4种方式的过度类型(?)。
  4. 仄送平收,即仄声送气而平声不送气:非常罕见,目前就知道襄汾有这种送气模式。
  5. 平送仄收,即平声送气而仄声不送气:其他地区都是这种类型,这种类型是晋语全浊声母演化的主要方式。

晋语其他声母的特点:

  1. 常母读擦音([ʂ、s]):分布于吕梁片、并州片、汾河片地区。其他地区字数都非常少,故不计入。
  2. 崇母读擦音([ʂ、s]),并州片、汾河片绛州小片地区。其他地区字数都非常少,故不计入。
  3. 娘母独立,汾州地带多读[nz、ɳ]为独立声母并且字数较多,其他地区有少数字并入日母,不独立。
  4. 微母独立读[v]分布于汾河片、吕梁南部(隰州小片)。
  5. 古见、溪母开口二、四等字白读声母为[tʂ、tʂʰ],分布于汾河片部分地区与上党片部分地区。
  6. 古匣、晓母开口二、等字白读声母为[x],大部分晋语都有。
  7. 古梗摄二等庄组舒声字,白读声母为翘舌,分布于汾河片、并州片、吕梁片。
  8. 特殊的腭化,除去尖团合流,在晋语中还有其他几种特殊的腭化,有些地方透母细音腭化为[tɕʰ],有些地方来母配撮口呼腭化丢失声母,有些地方来晓(匣)配撮口呼变为蟹止合口三等文读。
  9. 擦化,上党、邯新、大包、张呼、汾河片几乎没有,并州片常见;擦化后通常产生兹=鸡=[tsɿ]这种现象,如汾阳、偏关、古交、太原北郊

晋语塞音声母很有特点:

  1. 塞音声母ptk带有舌根擦音x。送气塞音声母p't'k'带有舌根擦音现象比较明显。(晋城话的入声没有喉塞韵,泽州话中的入声字不具有独立的调类调值,而随韵母的声调变化与非入声字区分)
  2. 鼻音声母带有同部位的塞音声母,如拿/nda/、马/mba/、我/ŋgie/(岚县)
更多信息 地点\字, 咬 ...
Remove ads

韵母

  1. 古麻三开与麻二开、戈三合韵母相同(即有麻三),分布于汾河片全片、吕梁片中南部(离石小片、隰州小片)
  2. 古豪韵白读韵母为/u/,分布于除邯新片外的所有晋语
  3. 古见组咸山摄一等≠二等,主要分布于吕梁、并州,五台片一部分地区也有
  4. 曾一≠梗二,主要分布于吕梁、并州、汾河,五台片一部分地区也有
  5. 曾≠梗,主要分布于汾河片解州小片
  6. 宕≠江,主要分布于汾河片解州小片,吕梁河西靠南(清涧一带)
  7. 古止摄合口三等≠蟹摄合口三等,主要分布于汾河片解州小片。
  8. 古泥组模韵读今读[əu],分布于绝大多数晋语
  9. 古蟹摄一等≠二等,分布于吕梁、并州片
  10. 古效摄一二等≠三四等,分布于吕梁、并州片
  11. 古止摄合口一等≠三等,主要分布于吕梁、并州、汾河片。
  12. 古咸山摄二等≠三四等,主要分布于吕梁、并州、五台片部分地区。
  13. 古来母铎开读[lau4],少见于邯新、汾河、上党片


更多信息 地点/字, 眼 ...
Remove ads

声调

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如晋城话、太原话等),部分地区有六个(如岚县话、临县话等)、七个或四个声调,在最新的调查中发现壶关县树掌话拥有8个声调(入声三分)。


更多信息 地点\调值, 阴平 ...

入声

晋语与多数官话的方言不同,大部分仍然保有韵尾的喉塞音,而这在汉语的南方诸口语中才比较常见。因此,晋语保有了韵尾带有喉塞音的入声。由于在官话方言中,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仅局部)仍有入声,故或有认为晋语和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应采取相同的处理方法,同被归作官话的几种方言。

入声舒化现象:一些地区的部分入声韵喉塞尾有弱化和消失的现象,如在榆次清徐呼和浩特等地方言中,部分的aʔ,iaʔ,uaʔ,yaʔ等韵母,已经没有喉塞尾,但由于保留了特殊的主元音,所以并不与其他舒声韵相混。一些其他地区的方言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有人认为晋城话的入声没有喉塞音尾[11],而据《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晋城话的入声有喉塞音。[12] 在雁北晋语老派中,绝大多数清入读入声、全浊入归阳平、次浊入归去声;如麦读卖,匿读腻,历读利,月读愿等。同时也有一部分舒声读入;如都读督,个读圪,上读式,死读趿(səʔ),下读瞎,是读趿(səʔ),去读七,处读出,瓜读刮,母读木,腐读福,话读忽,兄读肃,方读福,夫读福,父读福,唬读忽等。


阴平
阳平 盒蝶察折夺实薄凿着学直值食蚀帛席笛敌伏服
上声 抹索雀角
去声 辣裂热月越蜜落骆药墨匿麦脉益目木陆溢历

连读变调

晋语的声调有连读变调现象,亦即字的声调会根据它相邻的字而变化。晋语连读变调在各种汉语里显得特别的地方有:

  • 变调的规则会根据相邻的字的语法功能而不同。因此形容词-名词复合词及动词-宾语复合词使用不同的变调规则。
  • 当每个字单独发音时,合并的声调可能会在连读变调时分化出来。

语法和辞汇

晋语使用前缀,譬如圪 /kəʔ/, 唿(忽) /xuəʔ/ 及嘿(黑)/xəʔ/, 𠯐(入、日)/ʐ(z)əʔ/,吥(不)/pəʔ/,来构成不同种类的派生词。例如:𠯐(日)鬼(胡闹、搞鬼)← 鬼;这些前缀多半没有意义。

圪头词

晋语很有特点的一类词汇,因其都带有前缀“圪”,例如“圪崂”,“圪蛋”,故名圪头词

合音词

部分地区有合音情况,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个。例如:

,媳妇之合音,主要见于吕梁片与汾河片
,少单用,常用于“简婆”、“简爷”中,意为“外婆”、“外公”。根据晋南称呼为“舅舍爷”、“舅庄爷”等,疑此字为“舅间”之合音。主要见于吕梁片与并州片。

分音词

晋语常把单音节字分割为两个字,即分音词,从而产生新的词语。例如:

/pəʔ ləŋ/ ← 蹦 /pəŋ/
/tʰəʔ luɤ/ ← 拖 /tʰuɤ/
/kuəʔ la/ ← 刮 /kua/
/xəʔ lɒ̃/ ← 巷 /xɒ̃/
(以上为太原话)

在其他中国方言,包括普通话中也有类似词语(例如:窟窿 kūlong ← 孔 kǒng),只是这些词语在晋语中更为常见。

指示代词

部分晋语方言(如和顺话等)有三种不同的指示词(近指、中指、远指),普通话只有“这个”及“那个”两种。

特色用字

更多信息 正写, 俗写 ...

词汇差异

更多信息 地点/词汇, 玉米 ...

①阴平、②阳平、③上声、④阴去、⑤阳去,一般晋语不分阴阳去,如“圪旯”的“旯”是分音,无法探究其是阴是阳,要根据分音前的字来分析。

大部分地区“鼻涕”中“鼻”的读音同“不”,而非一般“鼻子”的“鼻”。

“头”中写作“得”的一律有介音,忻州[təʔ]音节只用于təʔ老,一般情况“的”读[tiəʔ]

参考资料

书目

相关古籍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