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金融机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语:Fonds Monétaire International,缩写:FMI;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缩写:IMF)于1945年12月27日成立,属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属的专门机构,与世界银行同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由191个国家组成[1],致力于促进全球货币合作,确保金融稳定,促进国际贸易。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9][10][11],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Remove ads
历史
1944年7月,财金会议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具体条款的主要设计者是美国副财政部长哈里·迪克特·怀特。尽管英国代表团团长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强烈反对基金组织条约中“将美元视为黄金唯一的替代物”的做法,但是各国最终于7月22日在会议上签订了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的协议。协议的条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于1945年12月27日付诸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成立,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重建计划的一部分。1947年3月1日正式运作。
有时国际货币基金、国际清算银行及世界银行,被称为“布雷顿森林机构”。差不多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其金融政策均受这三家机构影响。
政策和目的

基金组织通过以下三项主要职能来达致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12]
- 监督:监督国际货币体系和成员国的政策,并追踪各地的经济和金融情况,在必要时提出警告;
- 贷款:援助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贷款;
- 技术援助和培训:帮助成员国发展健全的制度和经济政策工具。
国际货币基金的使命,是为陷入严重经济困境的国家,提供协助。对于严重财政赤字的国家,基金可能提出资金援助,甚至协助管理国家财政。受援助国需要进行改革,参阅华盛顿共识。
《全球经济展望》(英语:World Economic Outlook)是一项分析全球经济近中期情况的调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每年发布两次[1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的角色是会计师,工作是记录各国之间的贸易数字和各国间的债务,并主持制定国际货币经济政策。至于世界银行则主要提供长期贷款,类似投资银行,工作是向公司、个人或政府发行债券,并将收入款项借予受助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目的是要稳定各国货币以及监督外汇市场。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是银行,一般而言它不会放款,但有储备金可供国家借用以在短时间内稳定货币,作法类似在往来户口中透支,所借款项必须于5年内清还。
成员国
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的申请,首先会由基金的董事局审议。之后,董事局会向管治委员会提交“会员资格决议”的报告,报告中会建议该申请国可以在基金中分到多少 配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以及条款。管治委员会接纳申请后,该国需要修改法律,确认签署的入会文件,并承诺遵守基金的规则。成员国的“配额”决定了一国的应付会费、投票力量、接受资金援助的份额,以及特别提款权SDR的数量。无IMF会籍无法成为世界银行之会员[14]。
截至2024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有191个成员国(包括科索沃),3个联合国会员国不属于IMF成员:古巴、朝鲜、摩纳哥,其中古巴早期曾加入,后于1964年退出[15]。部分领土争议的地区(中华民国、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等)不包含在内[16]。要成为成员国,该国的申请须得到大多数现有成员国的同意。[12]
按照IMF的规则,一般事务需要70%投票权支持才能通过,而重大改革事项则需要85%以上的支持率才能通过,而美国在IMF中占有超过15%的投票权,也就是说,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具有一票否决权,任何重大金融改革如果得不到美国的首肯,都不可能获得通过。
以下是投票权最多的25个成员国名单(截止2025年1月):[17]
Remove ads
组织结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每位成员地区有正、副理事代表,通常是本国的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于每年9月举行一次会议,各成员的投票权按其缴纳基金多少来决定。
理事会由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以及发展委员会提供建议。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有24个成员,监督全球流动性的发展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源。发展委员会有25名成员,就关键发展问题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财政资源提出建议。他们还就贸易和环境问题提供建议。[18]
执行董事会由理事会委托,行使理事会的权力,处理日常事务。该会由25名执行董事组成[19],每两年选举一次,设有1名行长和4名副行长。总裁任期5年,由执行董事会推选,可以连任。其中八名执行董事由德国、日本国、法国、英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任命,其余由其他成员组成的选区选举产生。现任行长是保加利亚籍的格奥尔基耶娃。四位副行长分别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者吉塔·戈皮纳特(第一副总裁)、中国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日本前首相特别顾问冈村健司、牙买加前财长奈杰尔·A·L·克拉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与世界银行共同举行年会。
Remove ads
根据惯例,IMF行长主要来自欧洲,而世行行长主要来自美国。
任期 | 姓名 | 国籍 |
1946年5月6日-1951年5月5日 | 卡米尔·古特 | ![]() |
1951年8月3日-1956年10月3日 | Ivar Rooth | ![]() |
1956年12月-1963年5月5日 | Per Jacobsson | ![]() |
1963年9月1日-1973年9月1日 | Pierre-Paul Schweitzer | ![]() |
1973年9月1日-1978年6月17日 | Johannes Witteveen | ![]() |
1978年6月17日-1987年1月16日 | Jacques de Larosière | ![]() |
1987年1月16日-2000年2月14日 | 米歇尔·康德苏 | ![]() |
2000年5月1日-2004年3月4日 | 霍斯特·克勒 | ![]() |
2004年3月4日-2004年5月4日 | 安妮·克鲁格 | ![]() |
2004年5月4日-2007年10月1日 | 罗德里戈·拉托 | ![]() |
2007年10月2日-2011年5月19日 | 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 | ![]() |
2011年5月19日-2011年7月4日 | 约翰·利普斯基 | ![]() |
2011年7月5日-2019年9月12日 |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 ![]() |
2019年10月1日起至今 | 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 | ![]() |
Remove ads
批评

冷战后期以来,布雷顿森林机构的角色一直引起争议。有批评指出,基金偏袒与欧美公司有良好关系的资本主义军事独裁者。另有批评称,国际货币基金不重视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这些批评引起社会的讨论,促进了反全球化运动。相反意见认为,国际货币基金促使国家民主化的能力有限,而它的宗旨也没有写明要这样做。有支持者指出,经济稳定是民主的先决条件。
有经济学家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的经济援助都是“有条件地”批出:受援助国需要实行基金建议的经济改革。经济学家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国家的社会稳定,实际上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国际货币基金和它的支持者推崇凯恩斯主义。于是,供给学派的支持者通常与国际货币基金唱反调。国际货币基金提倡把货币贬值,被供给学派批评会造成通货膨胀。大部分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组织,例如课征金融交易税以协助公民组织,认为IMF的加深了贫穷问题,也增加了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反对IMF的组织各有不同的立场。例如,供给学派认为,ATTAC提出的政策,理念上与IMF的相差无几。
阿根廷因采用布雷顿森林机构提出的经济政策,而被IMF推崇为模范国家。然而,2001年,该国出现灾难性的金融危机,不少人相信是由IMF倡议的紧缩财政预算和私有化重要资源开发项目所致。紧缩的预算削弱了政府维持基础建设、福利、教育服务的能力。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加深了南美州国家对IMF的怨恨,他们指责基金要为南美地区的经济问题负责[21]。受到阿根廷经济危机影响,现时南美地区的政府渐走中间偏左的路线,并致力摆脱商业企业对经济政策的压力。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国家是肯尼亚。原本肯尼亚的中央银行控制了该国货币的流动,IMF提出协助后,要求放宽货币政策。调整后不但外商投资大减,在贪污官员的协助下,Kamlesh Manusuklal Damji Pattni 亏空了数以十亿计的肯尼亚先令(是为 Goldenberg scandal),肯尼亚的财政状况比之前更差。
国际货币基金亡羊补牢的行动影响了它的声誉:往往当国家已深受经济打击,IMF才伸手援助。其实这些国家出现经济问题,通常是数十年管理不善的结果,而不为外界所知。管理不善导致国家陷入多年的经济困境,IMF通常于这时提供协助,人们于是把经济崩溃与IMF的介入连系起来。政客善于转移视线,利用民族主义和人们对IMF的坏印象,以IMF作自己的代罪羔羊,将大量利益纳入得利者的口袋中。
虽然IMF成立目的是协助稳定环球经济,但自1980年代以来,超过100个国家曾经历银行体系崩溃,并令GDP下降4%以上,这是史无前例的。IMF对危机的迟缓反应,以及亡羊补牢的做法,令不少经济学家提出要改革IMF。尽管西方社会对国际货币基金毁誉参半,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各地区认为IMF和世界银行对他们的国家有“正面”影响的比例,亚洲61%、非洲71%、北美洲62%、拉丁美洲54%,西欧和东欧则分别为64%和58%[22]。
记录片《债与命》(Life and Debt )以批判的角度描述国际货币基金的政策对牙买加的影响。2011年希腊纪录片《解放债务》(Debtocracy)亦对国际货币基金颇有微词。2018年的《分秒币争》,或译《国家破产之日》韩语:국가부도의 날/國家不渡의 날 Gukga-budo-eui Nal则描述了甫加入OECD的大韩民国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牵连,在密室政治的掌权下,吹哨者无法对国民及早预警,剧中人物甚至以国耻来描述或饮鸩止渴接受IMF安排:“至少保留住大企业与财阀,继续压榨大部分民众,导致中小企业连带破产、失业、自杀”以极端贫富差距换得IMF协助;或宣布国家破产,无法进口粮食能源等民生必需品使面临全面大混乱失序的两难。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