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立台湾大学校史馆
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条目形似履历表,需要改写。 (2024年12月27日) |
国立台湾大学校史馆,是国立台湾大学展示校史的展览馆,2005年成立,属于台大博物馆群成员之一。建筑于1930年落成,为台北市市定古迹,曾作为台大图书馆总馆。[1]
历史
台大校史馆建筑,于1930年1月19日完工,原为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图书馆,战后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2]。因馆藏空间不足曾进行五次扩建[3];另外,老旧建筑也不利设置图书馆自动化设施[4]。台北市政府于1994年8月23日宣布图书馆为三级古迹,1998年列为台北市市定古迹。[5]
1998年11月15日,位于公馆校区中心点、振兴草坪旁、椰林大道端点的新总图书馆落成启用,旧总图书馆建筑转交文学院使用。[1][6]建筑二楼原为中央阅览室,图书馆迁移后曾作为戏剧系的古迹剧场,直到2004年剧场迁移至鹿鸣堂。[7][8]
台大校史馆展示厅的筹设可以追溯至2004年5月,校方委任图书馆筹组工作小组规划校史馆展示事宜,地点选在旧总图二楼中央阅览室。[9]由陈维昭校长指示总务处与图书馆共同完成,总务处负责古迹修缮与机电硬件设备,而图书馆则负责校史展示规划与设计。2005年6月22日,历经一年筹备,由卸任前的陈维昭主持校史馆揭幕仪式。10月初,新任校长李嗣涔指派图书馆负责校史馆营运;11月7日,校史馆正式对外开放参观并提供导览服务。[10]
2007年,校史馆获校友李华林之川流基金会捐款,设置特展厅于后栋东侧二楼。为感念校友,并期勉校史特展与参观人潮川流不息,校史馆特展厅命名为“川流厅”(Chyun-liu Exhibition Hall)。该年校庆,川流厅剪彩启用。[10]
Remove ads
建筑介绍
台大校史馆建筑自1930年1月19日落成以来共经历五次增建[3],校史馆常设展区面积约754平方米,川流厅约302平方米,办公区域约51平方米。[11]沿着馆外的墙面寻找,可以看到建后形成的新旧交接面。校史馆为日治时期折衷主义建筑的基调,不像欧式建筑般样式华丽,而是简洁的古典样式风格。

入口门廊以三个拱门与柱式组织,呈现出浓厚的的仿古罗马建筑风格,表达出砖石造的成种特性。拱门柱式为就地取材,以台湾本地唭哩岸石雕饰而成。
二楼立面上的大拱窗囗是同时期建筑尺度最大者;开窗部收编的洗石子处理相当细致。建筑本体则以较小开口的成烈拱窗装饰,与中央量体的拱窗尺度形成对比,除形塑不同的节奏感外,也有强化中央入口部位的作用,这种以小开窗控制建筑开口,亦可视为日本人回应亚洲热带气候的一种作法。
如同其他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台大建筑,校史馆也留有弹痕,总共直接中弹五枚,阅览室屋顶洞穿,天花板大坏,阅览室及各事务室玻璃全毁,书库钢窗及玻璃亦多毁坏。其中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袭,轰炸机将建筑屋顶炸毁。[12][13]
展示规划

台大校史馆展示主题包含台大精神、大事纪要、学院荣耀与成就、追求卓越、社会关怀、校园生活、校园地貌与地景轨迹、博物馆视窗、跨世代座标记忆、旧总图特色及旧貌呈现等,展场陈设台大的档案、文物、标本实物,例如台北帝大首任校长币原坦的书法卷轴、帝大时期的测量仪器等。[10]常设展区面积约754平方米,川流厅约302平方米,办公区域约51平方米。[1]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