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基隆要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隆要塞map
Remove ads

基隆要塞台湾日治时代北部的军事指挥中心之一,位于今基隆市中正区。日本当局于1896年在此设立“基隆要塞指挥所”,其管辖范围涵盖基隆、澳底、金山、淡水、新竹、后龙等地区,1903年在此设立“基隆要塞司令部”。

事实速览 基隆要塞司令部, 别称 ...

基隆要塞司令部用地在战后中华民国国军接收,设置“光复营区”,之后成为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岸巡防总局北部地区巡防局第二海岸巡防总队的驻扎地[1]。基隆要塞司令部厅舍于2010年被列入基隆市市定古迹[2],2017年海巡署将该建物连同部分营区用地移拨基隆市政府,2022年完成建物修复并向公众开放[3]

Remove ads

概要

Thumb
日治时期基隆要塞司令部厅舍正面

日治时期

基隆与澎湖群岛高雄一样,是台湾岛防卫上的要地,而大日本帝国也在这三处设立了军事要塞。基隆港除了水深适宜,邻近北台湾产的矿区,且附近淡水充沛,因此补给方便,成为北台湾重要的对外港阜。自台湾清治时期为了防御基隆港,清朝政府在港口周遭高地设立五座炮台布防。这些防务设施在台湾日治时期接收,日本政府以此为基础设置总辖之防御机构:基隆要塞。基隆要塞由日本帝国陆军管辖,在1919年前隶属于台湾守备混成旅团,之后改隶属台湾军,要塞的驻守官兵称为基隆要塞炮兵大队,其指挥官也是全由陆军将领出任。

日本接手清治时期建设的炮台群后,重新规划防御设计,在明治32年(1899年)上呈“基隆要塞防御(永久)要领书”,计划打造15座永久防御炮台与2座临时炮台,防御炮台的设计则是7座海防、8座陆防。1900年3月,外木山炮台动工,至1905年6月先后完成10座炮台及堡垒。1903年5月,设置基隆要塞司令部,并在同年8月正式运作。1920年,基隆要塞在整编之时,军备随之缩编。

1941年9月15日,太平洋战争前夕,实施要塞部队动员与临时编成,主战力基隆重炮兵联队改称基隆要塞重炮兵联队通称号:台湾4512部队),同年11月8日要塞发令进入“准战备”状态。在1944年10月的台湾冲航空战中,基隆要塞的防空部队迎战空袭敌机,但人员、设备都受到相当的损害。

1945年1月4日,为防备同盟军登陆,要塞重炮兵联队改编成具野战性格的重炮兵第13联队(通称号:律第12864部队),编入第10方面军下的“独立混成第76旅团”。独立混成第76旅团主要由重炮兵第13联队、独立步兵第565至567大队,以及为了加强港湾地区防空的部分高射炮第162连队所编成,而旅团长由原基隆要塞司令官担任,最终于构筑防御阵地中结束战争[4]

Remove ads

年谱

年谱
  • 1900年
    • 3月 外木山炮台动工
    • 8月 大武仑山堡垒动工
    • 12月 白米瓮炮台动工
  • 1901年
    • 3月 杠子寮炮台动工
    • 5月 社寮岛炮台动工
    • 11月 万人头堡垒动工
  • 1902年
    • 1月 大武仑山堡垒竣工
    • 3月 外木山炮台竣工
    • 5月 设置基隆要塞司令部
    • 7月 白米瓮炮台竣工
  • 1903年
    • 9月 社寮岛炮台竣工
  • 1904年
    • 8月 万人头堡垒竣工‧八尺门炮台动工
    • 10月 杠子寮炮台竣工
    • 12月 牛稠岭炮台动工
  • 1905年
    • 2月 公山尾炮台动工
    • 5月 牛稠岭炮台竣工
    • 6月 公山尾炮台・八尺门炮台竣工
  • 1945年(昭和20年)1月 复归为要塞司令部及要塞重炮兵连队

历代司令官

历代司令官列表
  • 野间驹日语野間駒 少将:1903年5月1日 -
  • 柴田正孝 少将:1904年9月8日 -
  • 原义成 少将:1906年3月3日 -
  • 兵头雅誉日语兵頭雅譽 少将:1907年11月13日 -
  • 江藤铺日语江藤鋪 少将:1910年3月9日 -
  • 牧野清人日语牧野清人 少将:1910年11月30日 -
  • 高濑清次郎 少将:1912年12月26日 -
  • 河北荣太郎 少将:1913年8月22日 -
  • 杉山正则 少将:1915年8月10日 -
  • 东乙彦 少将:1917年8月6日 -
  • 曾田孝一郎 少将:1918年8月19日 -
  • 庄田藤治 少将:1918年11月18日 -
  • 黑河内信次日语黒河內信次 少将:1920年8月10日 -
  • 上砂胜七日语上砂勝七石井常造 少将:1922年8月15日 -
  • 中田铁五郎 少将:1923年8月6日 -
  • 深水武平次 少将:1925年5月1日 -
  • 猪狩亮介 少将:1927年7月26日 -
  • 松田常太 少将:1928年3月8日 -
  • 藤本恒治 少将:1929年3月16日 -
  • 秋田米吉 少将:1930年8月1日 -
  • 林业_(陆军军人)日语林業_(陸軍軍人)少将:1931年8月1日 -
  • 林幸司日语林幸司 少将:1932年8月8日 -
  • 中岛完一日语中島完一 少将:1934年1月23日 -
  • 渡边谦 少将:1935年3月15日 -
  • 间崎信夫 少将:1936年3月23日 -
  • 不明:1937年8月2日 -
  • 下枝金之辅 少将:1938年3月1日 -
  • 粟饭原秀日语粟飯原秀 少将:1938年7月15日 -
  • 濑谷启 少将:1939年10月2日 -
  • 山县栗花生日语山縣栗花生 少将:1940年8月1日 -
  • 井上靖_(陆军军人)日语井上靖_(陸軍軍人) 少将:1941年6月28日 -
  • 大须贺应日语大須賀應 少将:1942年3月6日 - 1944年2月14日
Remove ads

战后

二战后,国民政府警备总司令部负责接收任务,成立“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1945年(民国34年)12月,军政部史宏熹等人来台调查要塞状况,隔年正式设立基隆要塞司令部,由史宏熹担任要塞司令部司令,归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指挥。[5]

二二八事件

1947年(民国36年)2月28日,因二二八事件造成民众死伤而引发众怒,台北发生长官公署开枪事件消息不久传至基隆,当晚基隆市警察局第一分局遭群众袭击,基隆要塞司令部与宪警单位开枪镇压,加以驱散,并展开搜捕行动,陈仪任命基隆要塞司令部史宏熹为基隆临时戒严司令。3月1日,要塞司令部宣布基隆市临时戒严,至3月2日下午6时陈仪乃指示解除戒严,但要塞司令部仍负责基隆地区之治安,3月4日,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基隆分会成立。3月8日,要塞部队配合国军登陆进行肃清,在基隆街头实施密集射击,后主力向台北推进。3月9日,陆军整编二十一师登陆,基隆恢复戒严,隔日展开“绥靖”工作。 [6][7][8]同年5月,“基隆要塞司令部”进行组织缩编、改组为“总台守备大队”。

近代

1957年(民国46年)由于管理单位裁撤问题,基隆要塞营舍移交给基隆地区驻军部队、北部海岸防卫单位负责管理并使用,称为“光复营区”。2010年5月受指定为基隆市市定古迹。2016年海巡署完成光复营区新厅舍迁建后[9],隔年将包括原要塞司令部建物在内的部分土地与建物移拨基隆市政府[10][11]。2018年10月,在中华民国文化部大基隆历史场景再现计划”的支援下,基隆市文化局启动修复再利用工程计划;2020年4月开工。[12]2022年修复再利用工程完工,并在2022年6月基隆城市博览会作为展区开放民众先行参观。基隆城市博览会结束后,包含古迹主建物、光复楼及军补库房在内的园区皆对外全面开放。

2023年11月16日,基隆市政府委托力麒建设旗下公司力玮国际开发营运之文创景点“司令大院子”于基隆要塞开幕。[13][14]

厅舍设计

目前的基隆要塞司令部厅舍于昭和三年(1928年)9月动工,昭和四年(1929年)3月完工,为一座平面格局为“T字型”的两层楼钢筋混凝土建筑。地坪面积895.5平方米,由台湾总督府营建课工事部技师浅井新一负责设计[15],建筑外观贴附十三沟面砖的立柱及洗石子栏杆搭配而成,入口正面及设有雨庇及檐口线,供车辆直接驶入。因应在地气候及空间影响,建筑物以规划东北-西南向配置防止日晒,同时因应战时需求而使用抗爆砖壁作为结构,因此该建筑物具有耐震功能。


室内部分,除一楼配置炮兵部、工兵部、经理室、讲堂兼食堂、收发室等空间,二楼则有军医室、副官事务室、参谋部室、会议室兼长官食堂、司令官室、接待室,厅舍后方附属浴室、厕所等空间,天花板结构以白灰木折漆面涂,地板则是以洗石子作为装饰,并保存包括壁柜、吊柜等办公设施。[16]

Remove ads

蒋公介石莅部巡视纪念碑

民国35年(1946年)10月,蒋中正在巡视台湾时曾至此处避寿;因此同年12月25日于司令部厅舍前方立有“国民政府主席蒋公介石莅部巡视纪念碑”,该碑由白崇禧顾祝同陈诚桂永清等名将祝寿题字。并由史宏熹题纪念文。 除名称外,纪念碑也刻有“河山并寿、国基永固”、“金瓯无缺、员峤长春”等标语,该纪念碑以方尖牌做为造型,基座则为八角形状,合起来具有“四面八方”寓意,周遭则放置炮弹作为配置装饰。

其他设施

要塞司令部后面靠近山壁处,在二战因应战争需求,设有三处防空洞提供人员疏散及保护。后作为“光复园区”期间,国军曾在厅舍旁兴建光复楼和营舍。两栋建筑物呈现“L”型平面格局,现则作为展示馆使用。 军补库房兴建于日治时期,最初作为保存军用补给库所使用,该栋建筑物并未有文化资产身份,基隆市政府于2013年推动拆解保存计划,将构件保存于文资仓库,后再修复计划时将构件运回原址进行重组,并保存于重新修复的光复楼室内展示。

辖内设施

二战前,旧大日本帝国陆军的要塞建筑,对舰射撃用的海岸炮台称为“炮台”,海岸防守敌军的陆战用炮台称作“保垒”。永久要塞设施依时代、用途、地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设有炮台、碉堡、高射炮阵地、指挥所、观测所、弹药库、油库、贮水设施、通信设施、待机所、地下坑道 、医疗设施等。其中基隆要塞在各地所设立要塞建筑,则做为防御基隆港要塞的建设使用。

Thumb
白米瓮炮台炮座遗迹

根据1924年由大日本帝国陆地测量部绘制的《二万五千分之一台湾地形图》,基隆要塞司令部的辖内设施与配置包括:[17]

港湾西北区
港湾西区
港湾南区
港湾北区
港湾东北区
港湾南区
  • 公山尾炮台(仅存部分遗构) ※要塞整理时撤除火炮为伪炮台。
  • 深澳山堡垒(市定古迹) ※要塞整理时撤除火炮而废止。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