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腓力·墨兰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腓力·墨兰顿[1](Philipp Melanchthon,或译作菲利普·梅兰希通,1497年2月16日—1560年4月19日),著名的早期基督新教信义宗神学家,是第一个将信义宗神学系统化的人。是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神学家、教科书作家和新拉丁语诗人,被誉为“德国的老师”(Praeceptor Germaniae),他与马丁·路德是最好的朋友与同志,是德意志宗教改革乃至全欧洲的宗教改革中,同时也是除马丁·路德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 | 此条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许不适合百科全书。 (2017年10月31日) |
Remove ads
早年和教育
他于1497年2月16日出生在布雷滕,本名为菲利普·施瓦茨埃尔特(Philipp Schwartzerdt),其父为格奥尔格·施瓦茨埃尔特(1459–1508),是普法尔茨选侯菲利普的军械匠。[2] 母亲名为芭芭拉·罗伊特尔(Barbara Reuter,1476/77–1529)。布雷滕在1689年于普法尔茨继承战争期间被法军焚毁。当地的墨兰希通故居于1897年建于其出生地遗址上。
1507年,他被送往普福尔茨海姆的拉丁学校就读,校长为来自温普芬的格奥尔格·西姆勒(Georg Simler),后者向他介绍了拉丁与希腊诗人及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他也受到其外祖叔约翰·罗伊希林的影响,罗伊希林是一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3]他建议菲利普效仿当时人文主义者的习惯,将姓氏“Schwartzerdt”(意为“黑土地”)译为希腊语的等义词“Melanchthon”(Μελάγχθων)。[4]
1508年,年仅11岁的菲利普在短短11天内接连失去祖父(10月17日逝)与父亲(10月27日逝)。[5] 他与兄弟被接到普福尔茨海姆,与外祖母伊丽莎白·罗伊特尔(Reuter)同住,她是罗伊希林的姐姐。[6]
次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哲学、修辞学、天文学与占星学,并因精通希腊思想而闻名。[7] 1509年,他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512年在蒂宾根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并在取得学位后留校任教。1518年,他应其叔父之邀,被召至维滕贝格讲授希腊语。[8] 在维滕贝格期间,他亦由约翰内斯·施特费勒传授占星术的技术层面。[9]
1512年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开始在蒂宾根学习神学。[10] 在罗伊希林、伊拉斯谟等人的影响下,他相信真正的基督教与大学所传授的士林神学是不同的。1519年,他获得神学学士学位,并迅速与马丁·路德合作进行圣经翻译工作。[11]
他的最早期出版作品包括:由雅各布·温普费林编辑的诗集(约1511年)、《著名人物书信集》(1514年版)之序言、一版特伦斯作品集(1516年),以及一本希腊语语法书(1518年)。
Remove ads
与马丁·路德
墨兰顿先在图宾根,后在维滕贝格大学教授希腊文。与马丁·路德相识于1518年,这次决定性的会见,把墨兰顿从人文主义者变成神学家和新教运动家。他年纪才20岁,个性畏缩却学问渊博,而路德则是神学教授,长他十四岁的路德认为他有不凡的才智与品格,在路德强力影响之下,成为改教运动的大力拥护者,对信义宗教义的影响,在某些地方甚至大过路德。[12]他们二人的性情极为不同:路德激烈,而墨兰顿爱好和平,但二人仍是相知相惜。路德自言:“我生下来就是为了争战,与党派和魔鬼争战,因此我的书充满了风暴与争战的味道。我必须挪开残枝朽木、披荆斩棘……像个粗野的山林工人,开辟道路预备一切。而墨兰顿安静的走着,愉快的耕种、栽植、播种、浇灌,都照着上帝给他的丰富。”因此墨兰顿以“安静的改教家”闻名。
墨兰顿在1519年的莱比锡辩论会上公开支持路德。路德离开威丁堡后,墨兰顿代表路德出席,并为路德辩护。对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也有贡献。[13]
Remove ads
哲学与神学
墨兰顿的教训,在某些教理因素上,与路德不同。墨兰顿受温和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很大的影响,在路德去世前他不能公开表达出来。墨兰顿以及有些信义宗基督徒,在救恩学上倾向于一种福音派的神人合作说,并寻求与罗马教会和平相处。[14]
在关于圣餐和基督位格的论题,墨兰顿是接近马丁·布策和加尔文的看法。对圣餐没有独自的看法。他的性情,宁可避开争论,而不要解决问题。我们无法肯定说,墨兰顿到底是否接受加尔文的圣餐看法;不过,他倒是喜欢加尔文的看法,有许多迹象,显示他在晚年较喜欢加尔文的看法过于路德的看法。墨兰顿与路德发生争执,结果墨兰顿派败北;因墨兰顿思想缺乏独创性和积极性,太中立,又无杰出的学者出来支持他的看法,接着又有路德出来发表协和信条,此举对墨兰顿派也很不利。墨兰顿的同路人意图构成一个新的宗派,但后来却没有成功,他们后来便避难于德国许多行政区和城市里面。再者,那拒绝协和信条的人,也都随从了墨兰顿的思想。[15]
为什么惟有因信可以称义?墨兰顿的回答是:既然我们是单单因着神的慈爱才得以称义,而信心显然是承认神慈爱的标记,所以惟有因信可以称义。人在称义以后,行为虽然是源于神的灵,但因为仍是由不纯洁的肉体实行,因此其行为的本身也是不纯洁的。“称义”虽已开始,但尚未结束。因此,“称义”被归于信心,亦即被归于神的慈爱,与人的努力、行为、功德无关。“义”的开始与成长,都与神的慈爱相连,因此整个人生的“义”,都惟独因为信心。[16]
“大公”意为“普遍的”及“大体上”,......为何此词被加入信经的文章之中,以致教会被称为大公教会?因为教会的聚集乃分散在世界各地,也因为历世历代,自始至终,无论其成员在何处,无论他们有何地域相隔,都接受相同的信仰,作出相同的真理教义的宣告。真正配称为大公教会的,是接受真正的大公教会教义的,受到历世历代的见证所支持,相信先知及使徒的教导,不容忍倾轧、异端,以及异端的集会。我们应当都是大公的,亦即接受正派教会所持守的信念,不与敌对神的道的教派纠缠不清,反而与之画清界线。[17]
著作
1521年他出版了有名的《罗马书概要》又叫做《教义要点 》,这是改教后第一次发表其教义,将路德宗信仰系统化,成为改革信仰的第一本系统神学。路德对它评价很高“去读墨兰顿的‘教义要点’,其重要性仅次于圣经;这是本奇妙的好书,用轻松而井然有序的方式,教导人纯正的神学。 ”[18]
1530年他和路德同起稿有名的奥斯堡信条,并写了一份辩护书,因此扬名全欧洲。六月二十五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为了土耳其帝国西侵的形势,召开奥斯堡会议,寻求合作的可能,以共御外敌。其时路德仍处于非法分子的身份,且被教皇破门,自然不能公然赴会。墨兰顿所拟订的奥斯堡信条,说明其立场;此信条坚定宣告福音信仰,成为路德宗的信仰基要。[19]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